
不知道你有沒有遇到過這麼一種尴尬的情況:有時候,沒話找話說,反而不如不說,因為一說就錯。
一
在曹操麾下的謀士裡,荀彧是很重要的。荀彧出現之前,曹操的智囊大多上不了台面,是荀彧幫曹操建立的夢幻智囊團,功勳昭著。
他基本上就大約等于是曹操的“諸葛亮”。
可就是這麼一個牛人卻沒能善終,這是為什麼呢?原來他說錯了話,得罪了曹操。
建安十七年,曹操想“更上層樓”,享受皇帝待遇加封九錫。他決定去詢問下老智囊荀彧的觀點。隻見荀彧大義凜然的說道:“我反對。理由是,我們應該學君子,對大漢忠誠。”
曹操這時候才明白,原來荀彧跟自己不是穿一條褲子的。于是結果你懂的,
荀彧,莫名其妙的死了。
問題來了,荀彧的方式是否合适呢?作為漢臣是合适的,但是作為謀士是不合适的。對此,同樣講“匡扶漢室”的諸葛亮就做的很好,積極建議劉備稱帝。
那麼荀彧到底是漢朝的臣子,還是曹操的謀士呢?
曹操稱他為“吾之子房”。
伴君如伴虎,說話還是很重要的,一不小心,小命就沒了。
二
對此,賈诩深以為然。
曹操去詢問他應該立曹丕,還是曹植當太子時,賈诩這個老狐狸一開始是三緘其口,怎麼也不開口。直到曹操催促道:我問你話呢,你咋就不吱聲呢?
這時候,賈诩才支支吾吾,看似答非所問的說道:“我在想袁紹和劉表啊。”
看似說了,但是經過認真思考過後給出的答案。
三
這豈不就是鬼谷子說的“欲張反斂”?
如何了解呢?收斂是一種政策,但并不代表沉默。我們常說的“看人下菜碟”的精要不在于“下菜碟”,而在于“看人”。
“下”手段,“看”才是前提。如果沒有了前提,也就沒有了手段。又或者說,直接跳過了前提,用起了手段。那麼結果就是一說就錯。
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一、二、三,是順序,如果跳過“二”,直奔“三”,那就生不出“萬物”。
有趣的是,在我們這個時代,人們往往容易犯這個緻命錯誤,把急躁了解成了效率。
我們言歸正傳,說是,是因為欲張反斂的政策是對的,想要聲張,先要收斂。
但是,我們需要注意一點,收斂并不意味着就是閉嘴,更意味着“看”,也就是觀察。如何“看”是個問題。
四
我們應該如何“看”呢?當然了,一般我們可以了解是用有眼睛看,這是沒錯的。但是僅僅如此是不夠的,至少鬼谷子認為還需要啟動耳朵去傾聽,也就是“目貴明,耳貴聰”,眼耳并用是什麼呢?我們常說的聰明就是這麼來的。
那麼這就足夠了嗎?是不是總覺得少了點什麼?是的,思考。需要說明白的是,中國古人認為心不僅代表心髒,心更有大腦思考的功能。是以心在這裡主要是指思考。對,也就是鬼谷子說的“心貴智”。
如以一來就妥了嗎?我們來做一道加減法:目貴明+耳貴聰+心貴智=?
答案顯而易見:辭貴奇。
現在你明白了嗎?鬼谷子的遊說術其實是非常科學的,在縱橫學裡,眼睛和耳朵是輸入器官,心是轉化器官,嘴巴是輸出器官。
如此,才是看人下菜碟的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