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了解曆史的一個主要途徑,就是閱讀古人編寫的史書。汗牛充棟的古代史書典籍,成為人們與久遠古代之間的一座橋梁。但客觀而言,古代史書有時也并不能完全真實地反映史實的本來面目。

因為古代史書的編寫,大都遵循“後朝人編前朝史”的基本原則,比如宋代歐陽修編著《新唐書》時,距離唐朝建立已經過去了400餘年,距離唐朝結束也已經100多年,歐陽修即使再認真細緻,也隻能從唐朝留存的零星史料中勤求博采,導緻史書與真實曆史之間不可避免地出現誤差。
相比之下,還有一條途徑可以更為清晰準确地了解曆史。古代墓葬出土文物,往往會把墓主的生平事迹、當時的時代風貌等一些重要曆史資訊完整儲存下來,可以作為研究某個朝代曆史的第一手原始材料,比之史書記載更具有可信度和真實度,也具有更加珍貴的史料價值。
三國時代的武将中,名氣最大、對後世影響最大的莫過于關羽。關羽的忠義勇武和卓越的軍事才能,在史書《三國志》、小說《三國演義》中,都得到了淋漓盡緻的展現和充分的演繹,後人尊之為“武聖”,關帝廟遍布中國城鄉各地,甚至連海外華人聚居之處也并非鮮見,可見影響力之大。
關羽一生的最有代表性的戰役,莫過于建安二十四年夏季爆發的樊城之戰。當年年初,劉備出動大軍與曹操争奪漢中,戰事膠着激烈。駐守荊州的關羽為了配合劉備作戰,從荊州出兵北上進攻曹魏,魏國重鎮襄陽、樊城首先遭到關羽的猛攻。
眼看樊城守将曹仁、滿寵力不能支,曹操緊急調派援軍,由大将于禁挂帥,浩浩蕩蕩前來救援,雙方在樊城外形成對峙。對峙過程中,關羽“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全殲了曹操的救援部隊,達到了一生軍事生涯的巅峰,關羽的一世英名,可以說一大半都靠這一戰役掙來的。
長期以來,史學家們一直對關羽“水淹七軍”之戰存在争議,有的人認為,“水淹七軍”之戰從頭至尾都是關羽在一手導演策劃,是他主動扒開漢水大堤,用“水攻計”摧毀了曹軍。但另一種看法認為,“水淹七軍”完全是一場意外,臨近戰場的漢水因為天降大雨洪水爆發,曹軍猝不及防遭到滅頂之災,與關羽沒有半毛錢關系,關羽完全是撿了個便宜,靠老天幫忙,成就他一世英名。
乾隆年間,荊襄地區發現一座三國時代的古墓,墓主是曹魏武将呂常。呂常,南陽博望人,曆任曹魏平狄将軍、章陵太守,封爵關内侯,長期鎮守襄陽,親身參與了抵禦關羽的襄陽、樊城保衛戰。在呂常的墓中,發現了一塊墓志銘《橫海将軍呂君碑銘》,其中有記載提到了這次襄陽樊城之戰。
《橫海将軍呂君碑銘》提到,建安二十四年,呂常鎮守襄陽期間,關羽帶領大軍前來進犯,“會蜀将關羽猖獗為寇”,呂常日夜堅守城頭,組織兵丁民夫修繕城池,拼死反擊,多次打退了關羽的進攻。
于禁的援兵到來後,當時正值雨季,鄰近的漢水突發洪水,“洪水播溢,泛沒樊城,平源十仞,外渎潛通,猛将骁騎,載沉載浮”,一場洪水襲來,作為主戰場的樊城地區成為一片汪洋,于禁的将士措手不及,幾乎都被洪水沖走淹沒。呂常所在的襄陽城局勢也很危急,城牆垮塌,人心惶惶,很多人偷偷出城投降關羽。但呂常心如鐵石,誓死不降,堅決抵抗,“臨難益著,故能桀然攘除奸逆,獨存社稷”,最終為曹魏保全了襄陽。
從《橫海将軍呂君碑銘》可以看出,關羽能取得“水淹七軍”特大勝利,完全是一場意外,老天幫忙,才讓關羽獲此殊榮。如果不是漢水這場洪水,鹿死誰手尚在未可知之間,關羽根本沒有人們想象中那麼厲害無敵。
參考資料:《三國志》《全三國文》《橫海将軍呂君碑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