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這是很多功臣逃不掉的宿命,因為人是自私的,當别人威脅到自己的利益時,既得利益者會想辦法除掉威脅者。在古代社會,皇帝占據着優勢地位,是以當功臣威脅到皇帝的利益時,倒黴者也多為功臣。
三國時期,曹操、孫權和劉備這三個枭雄,在打天下的過程中,也為了捍衛自己的利益,一人逼死了一個重臣。

一、孫權逼死了陸遜
陸遜是孫權手下的四大都督之一,他為東吳江山的穩固和壯大做出了重要貢獻。三國時期,帶兵作戰的多為關羽、呂布、張遼這類猛将,而陸遜是為數不多的儒帥,他武功一般,但謀略和帶兵作戰能力很強。
陸遜是在樊城之戰嶄露頭角的,當時關羽率兵攻打樊城,由于曹仁的堅守,讓雙方陷入到了僵持之中,這時候東吳為了奪回荊州,讓陸遜接替呂蒙的大都督之位,以此起到麻痹關羽的作用,使關羽放松警惕。當關羽将荊州大部分士兵調往樊城後,呂蒙和陸遜聯手出擊,兵不血刃地拿下了荊州。
在此戰中,關羽兵敗被擒,并被孫權殺害,呂蒙也在戰後病逝。丢失荊州和關羽被殺,讓劉備氣急敗壞,率兵攻打東吳。劉備是以舉國之力伐吳,是以聲勢浩大,東吳接連敗給了蜀軍。危難時刻,陸遜挺身而出,又一次擔任了東吳大都督一職,并率兵擊敗了劉備。
這之後陸遜就成了東吳的軍隊統帥,并多次率兵擊敗曹魏。陸遜也成了孫權手下最重要的将領,但在孫權晚年時期,由于陸遜牽涉進了立儲問題,這讓孫權心生不滿,開始疏遠和排擠陸遜,陸遜也在悲憤中郁郁而終。
二、曹操逼死了荀彧
曹操的成功離不開荀彧,曹操曾稱荀彧為“吳之子房”,肯定了荀彧對他的幫助。
荀彧是颍川郡颍陰縣(今河南許昌)人,在董卓作亂後,荀彧料到戰火必會燒到颍川郡,是以他帶着家人離開了家鄉。他最開始投奔的是袁紹,但他覺得袁紹此人難成大事,是以又投奔到了曹操帳下。
荀彧和曹操的組合可以說是天作之合,屬于強強聯手,曹操有能力和志向奪取天下,而荀彧可以幫助曹操完成此事。荀彧到曹操帳下後,為曹操推薦了很多人才,如郭嘉、荀攸、鐘繇、陳群等,這些人都是曹魏重臣,同時他還為曹操出謀劃策、治理政事、鎮守後方等,這讓曹操可以安心的率兵四處征讨。
除此之外,荀彧還為曹操多次修改戰略方針,如曹操的“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等政策都是荀彧為曹操獻上的。
荀彧做這一切的目的,是希望曹操能興複漢室,而曹操打天下的目的,是想自己做皇帝,是以兩人産生了沖突。荀彧成曹操升遷的絆腳石後,曹操以漢獻帝的名義将他調離了重要崗位,這讓荀彧苦悶不堪,不久郁郁而終。還有一種說法是,曹操給荀彧送了一個空盒(空盒寓意自裁),荀彧看後選擇了自殺。
三、劉備逼死了劉封
劉備在荊州的時候,因為膝下無子,同時為了拉攏荊州的世家大族,他将羅侯寇氏之子收為了自己的義子。
這之後劉封就一直跟随劉備,并參與了劉備的入川之戰、漢中之戰等,劉封也是一員比較勇猛的大将,同時他還是劉備的義子,是以在劉備陣營的地位很高,劉備也一直将他作為自己的繼承人培養,不過劉備生下劉禅後,親疏遠近展現了出來,劉備開始疏遠劉封,劉禅就成了他的繼承人。
關羽樊城兵敗後,他曾向駐紮在上庸的劉封求救。這個時候劉封手中有5萬大軍,他是有能力救關羽的,但由于上庸地區還不穩定,再加上關羽為人孤傲自大,瞧不起人,是以劉封并不喜歡他,于是他拒絕出兵救關羽,導緻關羽被孫權殺害。
此事讓劉備極度不滿,同時諸葛亮也出于擔心,覺得劉封武功高強,還是劉備長子,劉備在世時,可以壓制住他,但劉備去世後,劉禅可能壓制不住他,是以建議劉備乘機除掉劉封。劉備聽後恍然大悟,賜死了劉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