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9年10月,皇太極率軍隊繞道蒙古草原,由喜峰口寇關,一路燒殺搶掠,兵臨北京城下。引發了朝野震動,之後,崇祯下令收押了袁崇煥,這就是史稱“己巳之變”。
一,袁崇煥經略遼東
一,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二,守為正着,戰為奇着,和為旁着;三,法在漸不在驟,在實不在虛。——《袁崇煥》

(劇照袁崇煥)
1,杜絕奸細。
袁崇煥因甯遠大捷得到崇祯青睐,二次起複後,即出任督師一職。他生性謹慎,這一點在甯遠之戰時得到了充分展現:他詳細研究過努爾哈赤的攻城戰,基本是用内奸從内部打開城門的,是以他堅守甯遠城的時候,特别派程維楧下死力杜絕内奸。
2,步步蠶食。
複起後,他對後金采取的戰略是:步步為營,偷偷搶修大淩河城、小淩河城、右衛屯堡,加築錦州。這是一種穩打穩紮的笨辦法,曾國潘在南京攻打太平天國時,就是用這種戰略。可惜,大小淩河城還沒築城,皇太極就率兵來發起甯錦戰役,令其功虧一篑。
3,揚長避短。
袁崇煥清楚明軍擅于守城,弱于野戰;後金軍全體騎兵則擅于野戰,弱于攻城。故其揚長避短,避免與後金野戰,隻依靠城牆和大炮、火器來退敵。
二,皇太極的困境
皇太極以不明手段上位,初登位時,存在“八王共治”局面。皇太極手中實力偏弱,他的正黃旗人數不足20牛錄。代善兩紅旗卻有55牛錄、阿敏鑲藍旗61牛錄,各占後金國牛錄約四分之一,加上莽古爾泰正藍旗22牛錄。在此情況下,皇太極急需立威收權,以坐穩汗位。
(皇太極劇照)
在經過準備後,1627年,皇太極發動了甯錦戰役,皇太極想的很美好。因為此舉可一石三小鳥:1,轉移後金高層沖突,借戰争收軍權,曆史上屢見不鮮了。2,名義上為報努爾哈赤之仇,實際是收攏軍心民心。3,還可消耗其他旗主的實力。
可惜現實是殘酷的,各旗主為儲存實力,不怎麼肯進攻明軍,皇太極隻得捏着鼻子,親自帶阿濟格上陣。是以戰役,皇太極飲恨甯錦城下,軍權不但收不回來,還折了自己一些人馬。甚至因戰敗使其聲望大損。
上(皇太極)欲擊之,三大貝勒均谏止……遊擊覺羅拜山、備禦巴希陣殁,上臨其喪,哭而酹之……六月己亥,攻錦州,值天溽暑,士卒死傷甚衆。庚子,班師。丁未,上還沈陽。——《清史稿本紀二》
偷雞不成蝕把米的皇太極,回到後金國内後,更是雪上加霜,因為遇上了大饑荒,有錢也買不到糧食吃,近百萬人大饑荒,餓到人吃人的地步了。
時國中大饑,其一金鬥糧價銀八兩。民中有食人肉者。彼時國中銀兩雖多,然無處貿易,是以銀兩賤而諸物昂貴。——《滿文老檔之三》
(大饑荒)
皇太極在這個情況下,雖然極力赈災,東邊壓榨北韓,西邊攻打、逼降蒙古部落,然而戰利品對于國内局勢依然是杯水車薪。
形勢所逼,為緩和國内饑荒,也為了通過戰争收權,再有找回在甯錦城下丢的場子。他在打通蒙古草原後,學蒙古人入寇,就成了理所當然了,因為蒙古人經常入寇邊關,是以明朝才設九邊兵鎮。
三,毛文龍的牽制作用
毛文龍以200兵力開創東江鎮,不可謂不勇猛,開鎮後,時常襲擾後金,得到登萊巡撫袁可立的大力扶持。官職也不斷水漲船高。他也在東江鎮不斷的收攏遼東難民、逃民。為了解決吃飯問題,他與北韓後金做生意,朝廷也因他孤懸海外,允許其便宜行事。
(毛文龍)
就在大明朝廷上下以為有名将出世的時候,天啟三年,一封奏疏引起了朝廷上下的争論,以及上司袁可立被部下毛文龍聯合言官攻讦,導緻袁可立被去職。因為這封奏疏,袁可立不相信,要先核實再上報,然後,就招了毛文龍的恨。
奏疏原文:《天啟實錄》記載:“三年十月辛酉(初四),平遼總兵毛文龍塘報:奴欲西犯榆關,遣師渡江,以伐其謀,暗置空營,更易旗号,于是有滿浦、昌城之捷,斬獲奴級一百三十八顆,獲奸細四人,及夷器等物。奴耳目亂于梆聲,手足觸于地炮,東西奔命,人馬饑疲,自相踐踏而死者二萬餘人,馬三萬匹。”
此奏疏系毛文龍虛報冒饷的,不知是為了全島軍民還是為了割據,這就不得而知了。因為北韓國王也從側面證明了毛文龍是虛報冒饷。
詳情見于《滿文秘檔選輯》:北韓王已複書明帝雲:毛文龍在此觀望逍遙,軍中捏報降人數目、冒領錢糧,朦蔽皇帝,實禍我北韓國之鼠盜也。我欲設法将毛文龍執送;否則勸勉其部下之人,将其擒獲。
到了後來,毛文龍向明朝廷多次要饷不得滿足,朝廷還把東江鎮的發饷權給了袁崇煥。毛遂把心思搖擺到後金,欲抱後金大腿。先後緻書7次給後金。第四次緻書,表露出毛文龍想割據的心思。
詳見:嗣後遣使往來,必須詳細認明,方保無慮。請爾取山海關,我取山東。若從兩旁夾攻,則大事成矣。我不分疆土,亦不屬爾管轄。特此奉聞。——《滿文秘檔選輯-毛文龍緻書四》
(信使)
自從第四封緻書後金國後,毛文龍心裡已經完全進入了割據狀态。牽制作用絲毫無存。為何說絲毫無存,請看滿人自己的記載:
乙酉,命留滿洲兵一千、蒙古兵二千防義州,滿洲兵三百、蒙古兵一千防鎮江城。并谕李倧曰:“我留兵義州者,防毛文龍耳。——《清史稿-太宗本紀》
這麼一點兵力是在1626年,天啟6年時,阿敏攻打北韓得勝後留下的。可見,絲毫無牽制作用了。
四,蒙古帶路黨
有三大蒙古部落,勢力範圍靠近遼東和大明,分别為泰甯衛、福餘衛、朵顔衛,合稱朵顔三衛。他們一向依附強者生存,是标準的牆頭草,明朝強大時,依附明朝,明朝弱小時,也會來捅刀子,如土木堡之變時,他們就侵襲遼東。
到了明末遼東女真人崛起,那時候朵顔三衛是看着明朝跟女真人死磕,他們沒有下定決心倒向某方勢力,但是,在崇祯二年三月時,蒙古部落先是大饑荒(六月後金國也大饑荒),準備反叛(入侵)明朝了,被袁崇煥安撫了,但是他們已經無限接近反叛了。
直到皇太極親征蒙古後,打服了蒙古草原,在青城時,開始起心思攻打明朝。這時候,包括朵顔三衛在内的蒙古部落,除林丹汗的察哈爾部落外,全部歸順了後金。成了帶路黨。
上集諸貝勒大臣議征明與征察哈爾孰利,皆言察哈爾遠,於是征明。辛未,次喀喇沁之青城。
——《清史稿—本紀二》
結語:是以說,皇太極繞道蒙古是形勢所迫,不得不為,一個靠打劫成性的強盜集團,當他遭遇了大饑荒和内部不穩定時,斷糧了,隻得再去打劫了,蒙古和北韓那丁點資源,對于上百萬人的後金國來說,根本不夠塞牙縫的。
山海關又有袁崇煥的重兵把守,皇太極隻能冒險繞道蒙古草原,而即使毛文龍在世,也是無法阻止的。因為毛根本就不想阻止。而皇太極卻不得不去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