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處已添加小程式,請到今日頭條用戶端檢視)
最近這幾年市場上出現了不少房價很便宜的城市,特别是在東北地區,出現了很多“白菜價”的房子,例如隻要三五萬元就能買一套房的鶴崗。也就是因為這種現象在變多,是以在目前樓市下滑的大前提下,不少人都覺得未來市場上的房價會出現大幅度的下跌,房子會變成“白菜價”。是以很多有需求的剛需就是不買房,而是一直保持着觀望,想要等到房價變成“白菜價”的時候再出手買房。這種想法其實沒什麼不對,因為所有人在買房的時候都不希望花太多的錢,能少花錢就少花錢。但問題是,盡管市場上的房價出現了下跌,但房子真的會變成“白菜價”嗎?

統計局的資料顯示,10月份全國平均房價跌到了9764元/平米,低于去年9860元/平米的平均房價。是以對于房價下跌的行情,所有人都沒有異議,而且因為人口出生率下滑,所有人都堅信未來市場上的房價還會繼續下跌。特别是在一些大城市出現降價百萬的房産之後,覺得未來房價會大跌的人越來越多,但事實真的會這樣嗎?
前幾天召開的“2021-2022中國經濟年會”上,國家統計局甯吉喆就明确表示:房地産是支柱産業!很明顯在高層做出表示之後,房價基本上不存在大幅度下跌的可能,那些希望房子變成“白菜價”的蓋房子注定就要失望了。實際上筆者也不認為接下來市場上的房子會變成“白菜價”,也許會有房價下跌的現象出現,但絕不會很便宜。
高層明确表示房地産是支柱産業,那就意味着房地産不能出現大幅度的變動,實際上這一點很多人都注意到了,因為現在的房地産關系到很多行業的發展,比如說裝修,家具家電等。如果房價出現大幅度下跌,這些相關的行業就會受到沖擊,到時候經濟發展的速度都會受到拖累。舉個最基本的例子,當房價出現大幅度下跌之後,裝修行業會變冷清,到時候就不需要那麼多勞工了,很多人的收入都就會減少。是以在這種情況下,未來房價就算會出現下跌,也隻能是小幅度穩定的下跌,絕不會讓房價一下子就跌到“白菜價”的水準。
更何況那些有房的業主也不會坐視房子變成“白菜價”,否則他們的财富就會是以出現大幅度的貶值。要不然也不會每次開發商降價之後,就出現一大批讨要說法的業主,還不就是因為房産對普通人的财富影響太明顯了。那麼現在問題就來了,既然房子不可能變成“白菜價”,那麼普通購房者還有必要一直保持觀望嗎?筆者個人的看法是,在有足夠經濟實力的背景下,如果遇到合适的房子,剛需購房者完全可以出手。因為現在不管是開發商還是炒房者都在降價促銷,這就等于買房能節省好幾十萬的成本,是以遇到合适的房子,真的沒必要糾結,隻要是真的有居住需求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