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代各地語言不通,那麼諸葛亮舌戰群儒,到底用的何種語言?

《三國演義》作為一部古典名著,其中的話題是說也說不完。在《三國演義》中,作者羅貫中成功地塑造了幾百個人物形象。其中最為成功的,莫過于諸葛亮、曹操、關羽、劉備等人。尤其是諸葛亮,作為一個謀士,他把自己的功能開發到了最大:不僅在活着的時候助君主打天下,就算是已經離世,也要利用自己的葬禮再為蜀國謀利益。如此一個盡職盡責的謀士,真的是對得起當初劉備的三顧茅廬了。

古代各地語言不通,那麼諸葛亮舌戰群儒,到底用的何種語言?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一生的驚豔事迹極多,而在東吳的舌戰群儒也絕對算得上是驚豔的一幕:當時劉備被曹操大軍壓境,無力自救的劉備隻能希望得到東吳的幫助,然後共度難關。但是,這求救也得分方式,如果過于軟弱,會讓東吳看不起,如果過于強勢,又顯得劉備自傲。那麼,在這尺寸之間的拿捏,就得看這使者的能力了。當然,作為使者的諸葛亮,的确是沒有辜負劉備的信任。

古代各地語言不通,那麼諸葛亮舌戰群儒,到底用的何種語言?

諸葛亮運用自己超人的膽識,和東吳的群臣展開了一場舌戰,他以自己出衆的辯才,使得東吳群臣一個個都變成了自己的“口”下拜将,并說服了孫權,這才形成了孫劉聯盟共抗曹操的局面。那麼,有個問題就來了,諸葛亮本是山東人,後在隆中(位于湖北省襄陽市)隐居時娶妻,随劉備出世以後,沒過多久就遭遇了赤壁之戰。也就是說,在這之前,諸葛亮應該擅長山東話和湖北話,而這和東吳的語言不在一個系統上。那麼,諸葛亮舌戰群儒,講的是什麼語言呢?總不能用自己的家鄉話去說服一堆外鄉人吧?

古代各地語言不通,那麼諸葛亮舌戰群儒,到底用的何種語言?

要探究這個問題,就得從古代語言的發展說起了。古時候,為了交流友善,其實也是有雅言的,也就是官話,或者說是古代的國語。夏商周時期,洛陽雅言,也就是現今的洛陽話,通常被認為是中國最早的通用國語。到了秦朝時期,依舊沿襲了前朝的通用雅言,隻不過是在此基礎上又改變了不少。而漢朝由本是楚國人的劉邦建立,是以漢朝的官話自然就是楚國話。

那時候民間大融合,楚國的國語其實是客家話,也就是說,諸葛亮作為一個随時都有着出世準備的謀士,他肯定得掌握國家上層名流通用的雅言,也就是客家話。是以,從這裡就可以推斷出,諸葛亮要想用文采優勢,去壓倒東吳的群臣,就必須得說東吳群臣也能懂的官方語言,也就是客家話了。不過,這一幕在曆史上并不存在,隻不過是作者為了讓諸葛亮的形象更飽滿而虛構的場景罷了。

古代各地語言不通,那麼諸葛亮舌戰群儒,到底用的何種語言?

要知道,那時的孫權在東吳擁有絕對的自主權,他怎麼可能會受朝臣的左右,怎麼可能需要靠一個外人來說服朝臣,再讓朝臣來改變自己的想法呢?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孫權豈不是太過于無能了?而且,孫權也不是吃飽了撐着沒事兒幹,需要找個外來者,來打自己朝臣的臉,他又沒有瘋,何必要去長他人的志氣,來滅自己的威風呢?是以,這一幕并不是真實存在的。

不過,諸葛亮的才能也是有目共睹的。劉備在世時,他助劉備抵抗曹操,并且建立了蜀國。劉備去世以後,諸葛亮幫助阿鬥穩定朝綱,一邊提高蜀國的經濟收入,一邊遵守劉備的遺願繼續北伐,一心一意想要“興複漢室,還于舊都”,期望蜀國可以平定天下。隻可惜,這個願望最終沒有得到滿足。因為直到諸葛亮去世,蜀國也沒能統一全國。而且,最後的蜀國,在阿鬥的帶領下,更是投降了敵國,徹底沒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