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王朝的混亂和無能,導緻五胡亂華,中原淪喪。司馬睿逃到建康,建立東晉後,皇帝們的表現也很不讓人滿意。幸好,東晉有士家大族的支援,勉強能夠維持下去。
在東晉建立過程中,王氏家族起了很大的作用,是以有“司馬與王共天下”的說法。皇權鞏固後,司馬皇帝卻一個連着一個短命,龍椅上走馬燈似地換着主人。真正支撐着皇權的是褚太後,一生經曆六帝,保持了東晉王朝的穩定。

褚太後名褚蒜子,是東晉第四個皇帝晉康帝的皇後。她出身當時的名門褚家,父親是衛将軍褚裒。褚蒜子一成年便嫁給琅琊王司馬嶽,公元342年,晉成帝駕崩,司馬嶽成為晉康帝,褚蒜子被立為皇後。
僅僅兩年後,晉康帝病逝,褚蒜子又變成了皇太後。東晉皇帝的壽命普遍很短,活過三十歲的都不多,不知道是不是上天對他們的懲罰。褚太後兩歲的兒子司馬聃即位,太後開始臨朝稱制。此後四十年裡,褚太後多次還政給皇帝,又不得不多次臨朝,也算是創下了一個記錄吧。
褚太後臨朝時也就20歲左右,對國政顯然是沒什麼經驗的。不過,東晉王朝的皇權本身就不強,朝中有士族高官,郡縣政務更是控制在地方豪族手中。這樣一來,需要皇帝處理的公務就不多了。
褚太後最為人稱道的是,她沒有像漢朝太後那樣大封娘家人,造成龐大的外戚集團。不僅如此,她回到娘家,堅持以原有的禮儀對待長輩。進而赢得了朝野上下的一片稱頌。
随着小皇帝司馬聃的長大,褚太後臨朝十三年後,主動還政,退居後宮。對于沒有政治野心的褚太後來說,這樣的結局是令人滿意的,終于可以擺脫朝政,安靜地休養身心了。哪知,她的臨朝稱臣其實才剛剛開始。
司馬聃隻當了三年多皇帝就死了,比他父親活得更短,而且還沒來得及留下子嗣,于是立司馬丕為皇帝,他是晉成帝的長子,晉康帝的侄子。
不過,司馬丕對政事不感興趣,喜歡像魏晉名士那樣,吃藥食散,迷信方士,沒多久就病倒了。大臣們見皇帝病重不能理政,隻能把褚太後又請出來,重新臨朝。
司馬丕的病拖了三年,終于熬不下去,死時也隻有24歲。褚太後再立他的弟弟司馬奕為帝。這個司馬奕此時已經23歲,看上去能夠有所作為。但是,東晉的朝政已經被桓溫所控制,桓溫已心生自立之意,對司馬奕很是不滿。
桓溫借口司馬奕喜好男寵,所生三子可能都不是親生,逼褚太後下诏廢了司馬奕的帝位,重新做回東海王。沒想到的是,這個司馬奕皇帝沒做成,壽命反而長了許多,一直活到四十五歲,比其他東晉皇帝都好得多。
由此可見,褚太後雖然臨朝稱制,但實權并不完全在她手上,桓溫憑借北伐之功,掌握了朝政大權,距離謀朝篡位隻剩一步之遙。褚太後是個平和的人,威望極高,卻沒有自己的私人勢力,很難與權臣對抗。
在桓溫的堅持下,原先的丞相司馬昱被立為皇帝。司馬昱當時已有52歲,是司馬睿的兒子,輩分極高,并且與桓溫是有很深的沖突,桓溫自然不會把大權交還給他。司馬昱多次與其抗争,都沒有結果,登基僅八個月,便憂憤而死。
桓溫也未能圓了自己的皇帝夢,他膽子不夠大,在謝安等士家的抵制和拖延下,還沒堅持到篡位程式的走完,便一命呼嗚了。司馬昱的兒子司馬曜稱帝,年僅十歲。大臣們又把褚太後請了出來,第三次臨朝稱制。
褚太後早就無欲無求,隻願朝政平穩,便重新走前台,主持大局。其實司馬曜和褚太後是平輩的叔嫂關系,嚴格地說,不能稱太後。不過,東晉的皇帝位子混亂慣了,也就沒人在乎這一點。
四年後,司馬曜成年,褚太後馬上還政給他,這次她終于可以安享晚年了。公元384年,褚太後去世,享年六十一歲。司馬曜以太後禮儀将她安葬于崇平陵。
褚太後一生輔佐五位皇帝,臨朝稱制約四十年。她沒有政治野心,每次臨朝都是出于無奈,卻保持了東晉王朝的穩定,使江南地區得到休養生息和開發。這與東晉士族勢力的強盛,皇權受到相當程度的限制,也有很大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