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衣帶诏‘’真僞辯:漢獻帝真的下過這道鮮血寫成的讨曹诏書嗎?

漢獻帝劉協是漢靈帝之子,靈帝駕崩後,繼位的是劉協的哥哥劉辯,也就是漢少帝。但是在皇位上僅坐了五個月後,劉辯被董卓廢黜,當時還是陳留王的劉協被扶上帝位,他也成為東漢最後一任皇帝,史稱漢獻帝。

劉辯從公元189年當上皇帝起,到公元220年禅位給曹丕止,在帝位上坐了三十一年。曹丕篡位後,劉協還活了十四年,直到公元234年,也就是和諸葛亮同一年去世,死後按漢天子的規格和禮儀安葬,谥号為孝獻皇帝。

衣帶诏‘’真僞辯:漢獻帝真的下過這道鮮血寫成的讨曹诏書嗎?

漢獻帝

一般人認為,漢獻帝就是個傀儡皇帝,一定是蠢笨如豬,混吃等死的廢物。這種看法是大錯特錯的。事實上,劉協是個非常聰明的皇帝,隻是生不逢時,被董卓、曹操等奸雄挾持、控制了,沒有施展的餘地。漢朝的滅亡,其實與劉協本人的關系不大。正如後人評論明朝滅亡時,都不太同意由崇祯來背鍋,而認為''明亡,實亡于萬曆''。同樣,東漢之滅亡,最該背鍋的是漢桓帝和靈帝這二位。

一、漢獻帝繼位前後的時代背景

東漢自和帝開始,繼位的皇帝大多都是小孩子,需要太後的輔助。而太後臨朝,必然會借重她的娘家人,這就為外戚專權打開了友善之門。這個招數在皇帝小時候用得比較友善,但皇帝慢慢長大後,必然要想将權力收回。可是滿朝重要的位置都被外戚們占據了,皇帝靠什麼和他們鬥?自然是靠身邊的太監。是以外戚和太監的鬥争,是東漢中後期朝廷的主要沖突和鬥争,雙方你來我往,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出現一種交替領先的局面。

衣帶诏‘’真僞辯:漢獻帝真的下過這道鮮血寫成的讨曹诏書嗎?

需要說明的是,宦官雖然對皇帝比較忠心,但他們文化低,素質差,讓他們掌權,對江山和百姓是一種災難性的後果。是以很多有識之士都自覺的投入到與宦官鬥争的行列之中,而宦官有皇帝撐腰,賣官鬻爵,侵占土地,大發橫财,與豪強地主勢力産生了嚴重的利益沖突和沖突,雙方都加緊對農民進行經濟上的剝削和政治上的壓迫,使得農民不得不起來反抗。終于在公元184年爆發了震動全國的黃巾起義,東漢王朝在黃巾起義的打擊下已搖搖欲墜,地方上的豪強勢力卻乘機崛起,國家分裂已不可避免。

董卓就是利用鎮壓黃巾起義而迅速崛起的一個軍閥,也是一個政治野心很大的軍閥。當地主豪強和宦官的沖突總爆發之後,董卓借平亂的名義,占領了首都洛陽,形成了一家把持朝政的局面。當他看到少帝劉辯已經十四歲,接近成年,為了更友善自己操控朝政,是以才把九歲的漢獻帝扶立上皇帝的位置,開始了自己專制的道路。

衣帶诏‘’真僞辯:漢獻帝真的下過這道鮮血寫成的讨曹诏書嗎?

董卓

董卓是一個殘暴的軍閥,他的暴行激起了天下人的反抗,雖然經過多次戰争,董卓的勢力被殲滅,但戰争造成了洛陽及附近地區的破壞十分嚴重。朝中幾乎所有忠于劉協的大臣都死傷殆盡,全國各地軍閥割據,大者占據幾個州,小者占據數個郡,漢獻帝實際上已成為一個空頭皇帝。

但是劉協畢竟是皇帝,是軍閥們名義上的上司,該怎麼對待劉協,是一道檢驗軍閥們政治智慧的考題。其實當時那些士族們是希望由他們的代表、那個''四世三公''之家的大軍閥袁紹出面重新收拾舊山河的,可是袁紹犯了一個戰略上的大錯誤,他沒有認清漢獻帝的政治意義,

甚至想重立一個可以由自己掌握的新皇帝,也就是另立幽州牧劉虞為帝。這種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事,根本不可能得到支援,劉虞本人也堅決反對。這件事雖然沒有成功,但是袁紹的政治眼光之短淺,可見一斑。

衣帶诏‘’真僞辯:漢獻帝真的下過這道鮮血寫成的讨曹诏書嗎?

曹操

當漢獻帝好不容易逃出董卓手下那批關西軍閥的控制後,袁紹錯過了将漢獻帝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機會,另外那些諸如袁術、劉表等軍閥更不必說了。此時能清楚的看到漢獻帝政治價值的,也許隻有曹操一人。

二、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

曹操清楚的明白,漢室雖然衰微,但天子仍有一定的号召力,誰擁有了皇帝,誰就掌握了政治上的主動。是以曹操雷厲風行的将漢獻帝接到自己的根據地,使得其他勢力即便反應過來也無法染指這個''香饽饽''。自此,曹操取得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有利政治地位,他所有的政治和軍事行動都可以借天子的名義進行,名正言順,師出有名。

漢獻帝在許昌雖然告别了颠沛流離的生活,但是從此喪失了皇帝的權力。所有國家大事都掌握在曹操手裡,他隻是一個傀儡而已。劉協自己對此也有着清醒的認識。他知道曹操迎接自己到許都,目的不過是借天子之名義,行專伐之事,是以在到了許昌後不久,漢獻帝也試探過曹操,他曾對曹操直接了當的說過:''君若能相輔,則厚;不爾,幸垂恩相舍''。這個時候的曹操,全國範圍内反對他的力量還很強大,曹操并沒有準備好,是以從此之後,曹操盡量不與漢獻帝見面,有事基本上讓擔任侍中和尚書令的荀彧去和漢獻帝勾通。

衣帶诏‘’真僞辯:漢獻帝真的下過這道鮮血寫成的讨曹诏書嗎?

自從漢獻帝向曹操表達過一次不滿之後,曹操對于漢獻帝的控制更加嚴密了。漢獻帝的''宿衛兵侍,莫非曹氏黨舊姻戚'',一般大臣再也無法接近皇帝。雖然此時的朝廷還采用以往的三公九卿制,但是曹操在建安十三年罷三公,設丞相,自己開府,設定了屬于自己的行政和軍事系統,曹操的丞相府已成為東漢的國家權力中心。

曹操的專權,也讓當時的官員們分成了擁曹和反曹兩個陣營。雖然曹操權勢極大,大多數官員都投在曹操門下,但還有楊彪、董承等少數大臣保持初心,堅決站在漢獻帝一邊。

楊彪也是東漢頂級豪門士族的代表,弘農楊家與汝南袁家一樣都是''四世三公'',楊彪本人此時擔任太尉一職,是堅定的反曹派領袖,也是曹操專權的最大障礙。是以,曹操派人想辦法誣陷楊彪,抓住楊彪和袁術的親戚關系不放,誣陷他陰謀廢掉漢獻帝,使得楊彪下獄。雖然經孔融等人營救保住了性命,但再也沒有進入權力中心、與曹操做對的可能。

大臣中的荀彧則代表了另一種士族知識分子的立場。荀彧是曹操非常信任的人,但是荀彧隻是将曹操看做興複漢室的能臣,他給曹操賣力,在他心裡實際上就是為漢朝服務。是以當曹操想當國公,封九錫時,荀彧是堅決反對的。之後不久,荀彧便不明不白的死去,雖然史書上記載曹操送個空食盒給荀彧後,荀彧自殺的事有很多可疑之處,但是在曹操進爵魏公前的關鍵時刻,反對派的荀彧領袖突然死亡總會讓人聯想翩翩。

衣帶诏‘’真僞辯:漢獻帝真的下過這道鮮血寫成的讨曹诏書嗎?

漢獻帝九歲繼位,前期幾乎沒過過一天安穩日子。也許他曾把曹操當做過救星,但是事實告訴他這隻不過是一廂情願的想法。他有過想擺脫曹操挾持的想法,也曾下诏召呂布進京,但呂布在與曹操的幾次戰争中都失敗了。而他手下的三公九卿被曹操一個個的廢掉,他确實不甘心。他曾經讓伏皇後的父親伏完密圖曹操,也曾同意過耿紀、韋晃誅殺曹操的計劃,但是都失敗了。這兩次行動,都是曆史上真實的事件。而漢獻帝最著名的一起反抗卻隻存在于《三國演義》這樣的小說中,正史上卻語焉不詳,雖有記錄,但非常粗疏,也缺少實證。這就是著名的''衣帶诏事件''。

三、''衣帶诏''事件分析

《三國志》中,與''衣帶诏''有關的記載包括劉備的《武帝記》,上面說''備之未東也,陰與董承等謀反'';還有''五年春正月,董承等人謀洩,皆伏誅'';《先主傳》中的記載為:''先主未出時,車騎将軍董承辭受帝衣帶中密诏,當誅曹公。先主未發。。。。董承等皆伏誅''。這也是這個密诏被稱為''衣帶诏''的原因。

衣帶诏‘’真僞辯:漢獻帝真的下過這道鮮血寫成的讨曹诏書嗎?

衣帶诏

現在咱們來分析一下''衣帶诏''的真假。

劉備是怎麼知道''衣帶诏''的?并不是他親眼看到的,而是董承說的。''董承辭受帝衣帶中密诏'',指的是董承告訴劉備,我接受了皇帝藏在衣帶裡的密诏,叫咱們一起殺曹操。這裡的''辭'',是''說''的意思,不是董承從漢獻帝那裡回來,''告辭''的意思,而''先主未發''的''發'',是有所動作的意思,''先主未發''就是劉備沒有做任何反應,也就是沒有理會。在《三國志》中,這個所謂的''衣帶诏''并沒有人看到,也沒有被搜出來(演義中是出現過,但正史上沒有),到底有沒有,恐怕隻有董承自己知道。

另外,如果真有這個事,裴松之為《三國志》作的注中,一字不提''衣帶诏'',也是讓人無法了解的。因為裴松之注解了''承等皆伏誅''這樣一個結果,但是對原因卻一個字也不寫,不太符合常理和他注解《三國志》的風格。

衣帶诏‘’真僞辯:漢獻帝真的下過這道鮮血寫成的讨曹诏書嗎?

《三國志》中''衣帶诏''的記載,到了範晔的《後漢書》中就變成了這樣:''五年春正月,車騎将軍董承、偏将軍王服、越騎校尉種輯受密诏誅曹操事洩。壬午,曹操殺董承等,夷三族''。

漢獻帝不管怎麼說,是曹操名義上的上司,也是天下人承認的皇帝。他要誅殺一個大臣,一定會有記載,更不要說是下诏誅殺曹操這樣的了。可是在當時史書中,并沒有任何對诏書内容的記載。而事隔百年之後,《後漢書》中才第一次出現诏書的内容,并且這個内容不是在曹操的傳紀下,也不在漢獻帝的本紀下,而是在《皇後記下》,這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這種朝廷上的大事,為什麼被範晔記錄在皇後的本比之下,而且内容也非常簡單,隻有''專權''、''多殺''這兩條。事實上,在建安五年之前,曹操殺的漢室大臣并不多,''專權''也并沒有達到高潮,這個記載和曆史并不相符。

衣帶诏‘’真僞辯:漢獻帝真的下過這道鮮血寫成的讨曹诏書嗎?

最有力的一個證據是在官渡之戰時,袁紹為了鼓舞士氣,拉籠人心,讓陳琳寫了一篇《讨曹操檄》。如果漢獻帝真的下過''衣帶诏''誅曹操,對袁紹來說這是千載難逢的打擊曹操的機會,沒有理由放過。但是建安五年陳琳的《讨曹操檄》中對此隻字未提,絲毫沒有''衣帶诏''的影子,這隻能說明,''衣帶诏''極有可能是不存在的。

四、董承為什麼要矯诏

《三國演義》上,''衣帶诏''的背景是許田打獵時,曹操接受士兵的跪拜,惹怒了漢獻帝,他才冒死一搏,用血寫下了''衣帶诏''。而接受這個诏書的,是董貴妃的父親董承。

董承對漢獻帝一直都是忠心耿耿的。早在董卓之亂時,他便一直陪伴着漢獻帝,後來李、郭之亂被平定後,他又護送漢獻帝回洛陽。最為關鍵的是,當曹操派曹洪先行迎接漢獻帝去許昌時,董承是堅決反對的,還和袁術一起聯手阻止過劉協去許昌。是以當曹操控制了整個朝庭後,董承是心有不甘的,是以他想殺曹操的理由是充足的。但是殺曹操不是董承一個人能辦到的,而這時客居曹操賬下的劉備便成為董承看中的合夥人。

衣帶诏‘’真僞辯:漢獻帝真的下過這道鮮血寫成的讨曹诏書嗎?

劉備

我們知道劉備不是一個甘于寄人籬下的人,他少年時便将自家門口的大樹比做将來自己要乘坐的馬車的車蓋的志向,他對權力是非常渴望的。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他成為了董承籠絡的對象。但是殺曹操畢竟非同小可,董承必須要給劉備一個名正言順的理由,是以董承極有可能杜撰了一個并不存在的''衣帶诏'',做為誅殺曹操的理由。如果劉備真見過這個''衣帶诏'',在他自請一旅去徐州抵抗袁術,并殺了曹操手下的刺史車胄之後,他為什麼不以''衣帶诏''為号召壯大自己的力量,反而日日提心吊膽,生怕曹操來讨伐自己呢?這隻有一個解釋,就是''衣帶诏''是假的,劉備并沒見過,也心知肚明,是以他才沒有底氣亮出這個''殺手锏''。

同樣的道理,建安五年正月,董承誅曹操事洩被殺後僅僅幾個月後,曹操的政敵袁紹準備與劉備一起讨伐曹操,而他手下的謀士沮授勸谏袁诏不要輕舉妄動,理由是''棄獻捷之良策,而興無名之兵,竊為明公不取''就很奇怪了,因為漢獻帝如果真的下過誅殺曹操的密诏,正是袁紹加以利用,出兵伐曹的最好理由,又何談''無名之兵''?

衣帶诏‘’真僞辯:漢獻帝真的下過這道鮮血寫成的讨曹诏書嗎?

最後再看看曹操。曆史上真實的曹操,并非《三國演義》中從頭壞到腳的奸雄。實際上,建安五年的曹操,是一個渴望匡扶漢室,平定天下的能臣,這時的他根本沒有篡位的野心。就是當他三分天下,功成名就時,他都能拒絕代漢為帝,一生隻做漢臣。他為了穩定政局,是殺過不少反對自己的人,但是終其一生,并沒有任何一個政敵以''衣帶诏''之名,對他進行過任何形式的口誅筆伐。這隻能說明一點,漢獻帝根本沒有釋出過什麼''衣帶诏'',這完全是董承為了拉籠劉備,自己編出來的故事。

當然,''衣帶诏''事件,被羅貫中寫進《三國演義》,确實更能突出曹操的奸惡。做為一個小說家,羅貫中采信曆史上的傳說無可厚非。但是我們後人一定要擦亮眼睛,厘清楚演義和正史的差別。

參考資料:《三國志》、《後漢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