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黃易刻木蘭從軍紋石硯存疑

黃易刻木蘭從軍紋石硯存疑

讓文物“活起來”

讓文化傳下去

黃易刻木蘭從軍紋石硯存疑

黃易刻木蘭從軍紋石硯存疑

“唧唧複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歎息……”這是長篇叙事詩《木蘭辭》的開篇句。該詩講述的是古代女子木蘭代父出征的故事,與另一首長篇叙事詩《孔雀東南飛》并稱為“樂府雙璧”。因納入我國義務教育國文課本,并作為戲劇、影視等多種形式作品題材而廣為流傳。器物上也常有觸及,比如中華民國仿“乾隆年制”款粉彩木蘭從軍紋瓷天球瓶、民國張恒刺繡木蘭從軍單條、民國德化白瓷木蘭從軍都是獨一無二的精品文物。

黃易刻木蘭從軍紋石硯存疑

在滄州博物館曆史文化展廳清代部分,陳列着一方刻有木蘭從軍紋飾的硯台,為1981年原滄州地區文物商店收購。硯屬随形,天然長方,長24.5厘米、寬17.5厘米、厚5.8厘米。硯石呈黃色,硯面墨堂較平,硯池為新月形。池頭刻有山水樹木及泊舟人物,款署:丁卯春月下浣小松黃易,钤陽文“作”字印一,壓角钤陰文印一。硯底刻有山石樹木旌旗一馬二人,前面腳踩山石雙手握弓的應為木蘭,後面一手持槍一手牽馬者應是與木蘭一起從軍、并肩作戰的戰友劉光之子劉元度,似乎就是我們熟知的“劉大哥講話理太偏”的場景。款署:木蘭從軍,乾隆丁卯春三月仲浣小某學刻,钤陽文“作”字印一。右側刻有“蘊生梅氏藏”,钤陽文“作”字印。硯台刻工細膩,人物生動,畫面感極強。1994年,經河北省文物專家鑒定組鑒定為二級文物,定名黃易刻木蘭從軍紋石硯。

黃易(1744—1802年)字大易,号小松、秋庵,别署秋影庵主、散花灘人等,錢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曾任濟甯同知。善書畫、篆刻,清乾嘉時期著名的金石學家,是浙派篆刻開山鼻祖“西泠八家”之首丁敬的高徒,也是“西泠八家”之一,與丁敬并稱“丁黃”。在清代金石學家中,黃易以收藏與鑒賞而著名,有《小蓬萊閣金石文字》《黃氏秦漢印譜》等著作十餘部。

黃易刻木蘭從軍紋石硯存疑

從這款硯台的印章款識上看,是出自黃易之手;推敲其表皮包漿的老舊程度、自然光澤,以及硯式,也符合清代銘文硯制作的主流特點。然而,仔細揣摩,其款署“乾隆丁卯”存在着令人不解之處。在整個清代276年的曆史時期,共經過五個丁卯年,分别是1627年、1687年、1747年、1807年和1867年。乾隆生平為1711至1799年,他經曆的丁卯年隻有1747年,而黃易1744年出生,1747年他隻有虛4歲,顯然完成此硯不太現實。

粗略查閱黃易書畫金石作品,落款署名有黃易、杭人黃易、秋庵黃易、清·黃易、小松等,也确有小松黃易;但年号有乾隆癸醜年(1793)、乾隆丁未年(1787)、乾隆乙卯年(1759)、乾隆丁酉年(1753)、嘉慶元年(1796)、嘉慶巳未年(1799),甚至也有仲浣、下浣之題寫,卻唯獨沒有乾隆丁卯年之說。如此,這方硯台是有人假冒了黃易之名,還是黃易篆刻時出現了筆誤,亦或有其他可能?眼下還隻能作為疑問留存。

作者 王健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