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麟遊隋仁壽·唐九成宮4号殿遺址:“離宮之冠”築高台

提到唐代九成宮,很多書法愛好者可謂如雷貫耳。唐名臣魏徵撰文、著名書法家歐陽詢書丹的《九成宮醴泉銘碑》就叙述了這裡。

寶雞市麟遊隋仁壽宮 唐九成宮遺址,是隋唐兩個朝代皇帝的避暑離宮遺址,被稱為“離宮之冠”。其中,4号宮殿是一處高等級殿堂建築,典型表現了隋唐兩代建築的改擴建。

系列報道《揭秘文物遺存的故事》,講述陝西首屆六大考古新發現背後的神秘故事,今天我們随陝西台記者林炎,一同走近麟遊隋仁壽·唐九成宮4号殿遺址。

麟遊在秦漢時就設縣制,唐時期在今縣城所在地修築了著名的避暑離宮——隋仁壽宮 唐九成宮,素有“離宮之冠”之美稱,目前已發掘數十座殿堂建築基址。

麟遊隋仁壽·唐九成宮4号殿遺址:“離宮之冠”築高台

隋仁壽唐九成宮發掘現場

為配合九成宮文化廣場規劃項目,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陝西一隊2019年4月至2020年8月對4号殿遺址進行發掘。發掘面積約2300平方米,出土各類遺物500多件。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李春林:“4号殿處在原來勘探範圍的西南角,我們考慮到東邊涉及到現代城區的道路,隻是做了西半部,揭露出了隋唐殿基台的西半部分,但是已經可以對殿基台做整體複原。”

麟遊隋仁壽·唐九成宮4号殿遺址:“離宮之冠”築高台

4号殿基台西南儲存狀況(人與石構高差對比)

從建築構材、夯土層理和殿西、南兩面破損裸露的斷茬等觀察分析,4号殿基明顯可分隋唐兩期,其中唐代部分疊壓在隋代遺存之上。

李春林:“可以看的比較清楚,底下都是隋代的,三層基座,然後再往上石構台基,再往上增加的部分,到唐代時候基本上直接沿着隋代石構部分往上,通過夯打還有加石座,再就是外壁包磚的形式。是以兩個時代兩種做法,用的材料也不一樣,一個是石構一個是磚構,很有特點。最具有代表性,能反映九成宮變化。”

麟遊隋仁壽·唐九成宮4号殿遺址:“離宮之冠”築高台

殿面柱礎石尚存14塊,其中8塊仍在原位。從柱礎分析,唐代殿面大緻可複原為東西38米、南北25米,面闊九間,進深三間,是一座殿基高達4.2米的高等級台式殿堂建築。留存的壓欄石、隔身版柱和地袱石所雕纏枝忍冬紋等,都是以往古代殿堂建築考古中所罕見的。

李春林:“這個瓦當是目前我們發現的隋唐時期最大的瓦當,竟然有24.5公分,說明它有跟它比對的建築體量。這種筒瓦、闆瓦,使用陽面就是外露的部分都是全部經過打磨、抛光處理,品質很高,現在敲擊還能發出清脆的聲音,可見當時工程品質。”

麟遊隋仁壽·唐九成宮4号殿遺址:“離宮之冠”築高台

4号殿西踏步南側

另外4号殿中出土的石香爐、銀簪子、玻璃質殘渣、鎏金乳釘、“開元通寶”銅錢和陶瓷器等也是多方面研究隋仁壽唐九成宮的曆史内涵和宮廷生活等的珍貴資料。

考古人員推測,4号殿為一處唐高宗時期使用頻率較高的高台式殿堂建築。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李春林:“4号殿始建于隋,唐代改建的過程,對研究隋唐建築、技術和工藝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再一個唐代文獻裡涉及到九成宮水害記載,也印證了這一點,對當地的水文情況考古也有很大的作用。”

麟遊隋仁壽·唐九成宮4号殿遺址:“離宮之冠”築高台

從業人員繪制隋仁壽唐九成宮遺址細部圖

省考古研究院原副院長,西北大學文化遺産學院特聘教授張建林介紹,隋仁壽唐九成宮留下了衆多歎為觀止的曆史遺迹和珍貴文物,著名的有唐名臣魏徵撰文、著名書法家歐陽詢書丹的《九成宮醴泉銘碑》,唐高宗李治禦書、三品以上文武官員48人親筆簽名的《萬年宮銘碑》,武則天沐浴之處玉女潭等文物景區景點。

麟遊隋仁壽·唐九成宮4号殿遺址:“離宮之冠”築高台

本次發掘是時隔二十五年後,重新開機九成宮遺址考古的一項重要舉措。

張建林:“經過多年的考古勘探和發掘,九成宮整個規模和布局比較清楚。而且把整個遺址從初建到改擴建到重建過程揭示出來,再一個通過發掘出來的遺迹遺物,讓我們了解到,當時大型宮殿建築的規劃設計以及建造工藝水準,使我們得到非常直覺認識。而且為九成宮将來作為重要遺址、文化遺産展示提供了一處點。”

麟遊隋仁壽·唐九成宮4号殿遺址:“離宮之冠”築高台

背面印“相州郭宗”的蓮花紋瓦當

監制:康樂群

責編:吳 偉

記者:林 炎

編輯:拓紫雲

轉載自:聽陝西

原标題:揭秘文物遺存的故事(4)| 麟遊隋仁壽·唐九成宮4号殿遺址:“離宮之冠”築高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