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打造穩得住、有就業、逐漸能緻富的苗族文化特色小鎮——鳳凰縣禾庫安置區易扶搬遷後續服務紀實

作者:日常惡魔
打造穩得住、有就業、逐漸能緻富的苗族文化特色小鎮——鳳凰縣禾庫安置區易扶搬遷後續服務紀實

禾庫鎮安置區全景。

紅網時刻湘西通訊員 唐金勝 吳剛華 湘西報道

易地扶貧搬遷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針對全國脫貧攻堅開出的精準藥方。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易地扶貧搬遷一定要確定搬遷群衆“搬得出、穩得住、能脫貧”。

打造穩得住、有就業、逐漸能緻富的苗族文化特色小鎮——鳳凰縣禾庫安置區易扶搬遷後續服務紀實

在安置區開展苗族傳統節日慶典“六月六”。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花垣縣十八洞村考察時提出了精準扶貧重要論述。距十八洞村50多公裡之外,同為武陵山腹地集中連片特困山區的鳳凰縣禾庫鎮從總書記的話中找到了解決千年貧困的治病良方,實施了全省規模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工程,舉全縣之力為禾庫鎮量身定制了脫貧辦法。一個投資5.9億元、占地599畝、人均安置25平方米、共建設756棟安置房,安置來自禾庫鎮、兩林鄉、臘爾山鎮等4個鄉鎮建檔立卡戶942戶4778人的“禾庫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拔地而起。

打造穩得住、有就業、逐漸能緻富的苗族文化特色小鎮——鳳凰縣禾庫安置區易扶搬遷後續服務紀實

開展易地扶貧搬遷群衆技術教育訓練。

禾庫鎮易地扶貧安置區因地制宜、奮力作為,主動探索出了建設管理同步,産業就業并舉的易地扶貧搬遷産鎮融合特色小鎮後續服務的脫貧緻富路子。依靠外出務工、在家發展産業、周邊就業、從事公益性崗位等“四個相比對”的就業模式,2020年安置區全面實作脫貧摘帽,人均純收入從2013年的1970.5元提高至8662.75元,綜合貧困發生率由32.54%降為零。

打造穩得住、有就業、逐漸能緻富的苗族文化特色小鎮——鳳凰縣禾庫安置區易扶搬遷後續服務紀實

禾庫鎮振興生産工廠中的房間。

全面完善安置區公共服務和配套基礎設施,確定搬遷群衆穩得住。一是完善配套基礎設施項目建設。配套建設供水、洩洪、排污等給排水管網等基礎設施以及幼稚園、衛生院、社群服務中心、文化廣場、農貿市場、愛心超市等公共服務設施,極大改善了搬遷群衆生産生活條件。二是實行“三個三”管理服務機制。縣委縣政府明确縣發改局選派工作隊入駐安置區,鎮政府選派政府幹部15人、社群幹部10人,成立安置區管委會,實行“三個三”管理服務機制,即:組建公益性崗位服務隊、成立黨員志願者服務隊、建立施工機關維修服務隊“三支隊伍”,實作服務常态化;實行将安置戶水電費用納入低保管理、将安置區管理費用納入縣财政預算、将物業服務用工納入公益性崗位管理“三個納入”,做到服務有保障。做到群衆訴求三小時對接到位、設施報修三天維修到位、問題處理三方确認到位“三個到位”,提升群衆滿意度。三是實行社群化網格化專職化管理。組建安置區黨支部,把48名黨員按居住區域分成7個黨小組,推行“互助五興”工作模式。建立8個網格,擇優選配黨小組長、片區網格長、樓棟長、網格管理者,推動搬遷群衆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監督。制定居民公約,創辦第一課堂,建立居家出行實訓站,設立愛國主義“露天劇場”和“愛心超市”,組建志願消防隊、助老助殘隊、水電維修隊,開展“星級家庭”和“優秀公益性崗位”評比。四是開展六月六民族文化活動。舉辦“中國·鳳凰六月六”苗歌文化活動,吸引花垣、吉首、貴州、重慶等周邊省區市苗族同胞來安置區共慶民族活動,共享脫貧成果,既宣傳推介了禾庫安置區,也融合了搬遷群衆的凝聚力,激發内生動力。

打造穩得住、有就業、逐漸能緻富的苗族文化特色小鎮——鳳凰縣禾庫安置區易扶搬遷後續服務紀實

搬遷群衆喜領産業分紅資金。

加強搬遷後續扶持力度,確定搬遷群衆有就業。一是設立公益性崗位,美化安置區環境容貌。将安置區六類人員納入公益性崗位管理,既解決了搬遷群衆就業問題,又美化了安置區環境容貌,安置區環境衛生不斷優化,綠化美化管護水準不斷提高,搬遷群衆滿意度大幅度提升。二是設立振興工廠中的房間,讓搬遷群衆實作在家門口就業。配套建設易地扶貧搬遷就業基地,引進繁榮戶外用品、華鑫鞋業、同康服飾、惹巴妹手工織品、苗繡、校廠一體技能教育訓練等企業,開辦勞動密集型“創業就業振興工廠中的房間”5個,提供就業崗位1100餘個,讓搬遷群衆實作在家門口就業。三是組織開展勞務輸出,增加搬遷群衆收入。對有就業需求的留守老人、留守婦女,根據他們的技術特長、就業意願、教育程度、身體狀況等,由管委會統一組織和個體企業、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等簽訂勞務協定,共完成勞務輸出210餘人次,人均增收6000元。

在安置區周邊發展蠶桑種養殖特色産業,確定搬遷群衆逐漸能緻富。因地制宜發展蠶桑産業,采取“合作社+基地+農戶”産供銷一條龍服務模式,引導搬遷群衆通過養蠶走上緻富路,今年9月,安置區2戶搬遷群衆試點養蠶,除去用工成本後每戶淨增收入1000多元,起到了很好地引領示範作用。下步,安置區計劃在周邊發展1000畝桑葉基地,擴建5個蠶房,成立專業養蠶合作社,帶動搬遷群衆發展蠶桑養殖産業,讓搬遷戶在家剩餘勞動力找到持續穩定增收的産業項目。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