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晚清有一王爺,往外國洋行存了700萬英鎊,溥儀說他葬送了大清

“肉食者鄙,未能遠謀。”——《左傳·莊公十年》

這句話,說的是古代士大夫雖然地位高,卻未必能力出衆眼光長遠,相反在很多于國家而言極其重要的時刻,他們的所作所為還可能為國家帶來禍患。

晚清時期便有這樣一位大臣,他學問差、能力差、名聲差,官運卻好得出奇,深受慈禧太後倚重,任領班軍機大臣、内閣總理,除了走出光緒、宣統2任帝王與攝政王載沣的醇親王府外,朝野上下,再也沒有哪家王公貴族的官爵地位比他還高。

晚清有一王爺,往外國洋行存了700萬英鎊,溥儀說他葬送了大清

這個人到底有什麼獨特的平步青雲秘訣呢?其實,也沒什麼特殊的,首先,此人當時從出身就赢了絕大部分人——他投胎到了愛新覺羅家。

1796年乾隆帝傳位給十五阿哥颙琰,史稱嘉慶帝,嘉慶帝是孝儀純皇後(令妃)所生,他有個同母弟弟,也就是乾隆的十七子愛新覺羅·永璘(慶親王),永璘有6個兒子,最小的名叫綿性,綿性生了個兒子,叫奕劻,奕劻就是我們今天說的主角了。

晚清有一王爺,往外國洋行存了700萬英鎊,溥儀說他葬送了大清

好巧不巧,愛新覺羅·永璘的三兒子綿愍襲封了慶郡王爵位,卻沒個兒子,于是奕劻過繼過去,後來因為慈禧太後的原因襲慶親王爵位。道光三十年(1850年),才12歲的奕劻就憑借自己的愛新覺羅宗室身份,封了輔國大将軍,10年後,又封為了貝勒。

當時在位的皇帝是鹹豐帝,鹹豐的懿貴妃、也就是後來的慈禧太後非常欣賞奕劻。沒别的原因,奕劻字寫得好,她和家人通信時常常讓奕劻代筆,奕劻又很懂得揣摩上意曲意逢迎,鹹豐帝駕崩,同治、光緒接連繼位後,奕劻依靠帝國實際掌權者慈禧太後,在朝中步步高升。

晚清有一王爺,往外國洋行存了700萬英鎊,溥儀說他葬送了大清

奕劻到底怎麼讨好慈禧太後的呢?當時的清政府内憂外患不斷,慈禧太後心裡難免也覺得煩心,于是奕劻想盡辦法為老佛爺找好玩的事情舒緩心情,比如把搓麻引進宮中讓慈禧太後打發時間,老佛爺輸了錢自然不會高興,地赢錢才高興,奕劻便讓自己的姬妾進宮故意輸錢。

那麼奕劻這些錢又是哪兒來的?自然是在任上不斷收受錢财,中飽私囊得來的。同治帝在位時奕劻借着恭親王奕訢的勢力被打擊的機會,讨好慈禧當上了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主管外交;1894年慈禧60歲大壽舉行宴會,奕劻又被封為了慶親王,慈禧太後的決定他都支援。

晚清有一王爺,往外國洋行存了700萬英鎊,溥儀說他葬送了大清

慈禧太後要囚禁光緒帝,奕劻支援;慈禧太後要鎮壓義和團,奕劻積極出謀劃策;慈禧太後要簽《辛醜條約》,奕劻是代表;慈禧太後想廢掉光緒改立他人為帝,奕劻仍然表示可以,沒問題,太後說的都是好的,太後怎麼說,我就怎麼做。

是以慈禧太後在世時,奕劻不管怎麼胡作非為,都沒人能動他。奕劻發的那些财很大一部分就是靠賣官鬻爵,1907年,他的兒子載振時任禦前大臣,往東三省公幹路過天津看中了名伶楊翠喜,随員段芝貴威逼利誘将楊翠喜送去載振那,載振于是跟奕劻說一堆段芝貴好話。

結果奕劻立刻就幫段芝貴讨了個黑龍江巡撫官職。可見奕劻當時權力到底多大,所作所為又有多荒唐,隻要能拿錢,什麼禮義廉恥他都可以丢在腦後頭。他過70大壽光現金就收了50多萬兩白銀,在理财這方面,奕劻堪稱個中高手,他甚至往英國的銀行存入700多萬英鎊。

晚清有一王爺,往外國洋行存了700萬英鎊,溥儀說他葬送了大清

700萬英鎊是什麼概念?據了解,當時在英國買一棟花園别墅也隻需要2000英鎊,奕劻可真算得上富可敵國了。這樣的人在晚清時期居然能長期當朝廷重臣,可見清朝的确已走到末路,無數如奕劻一樣的肉食者不能救國,反而誤國,清朝亡于1912年,奕劻也有“功勞”。

末代皇帝溥儀對奕劻的評價是:“大清二百多年的天下,斷送在奕劻手裡!”說奕劻一個人葬送了清朝當然不太準确,但奕劻這樣的人心中隻有個人利益,對國家毫無積極用處,注定是清朝曆史上恥辱一筆,千載之下,罵名不斷,死後甚至連好點的谥号都得不到。

晚清有一王爺,往外國洋行存了700萬英鎊,溥儀說他葬送了大清

1917年,奕劻在天津病逝。溥儀給奕劻的谥号是“密”,意思是奕劻就算死了,也應該在地下好好檢討自己生前的罪過。事實上溥儀原本選的幾個谥号更難聽,什麼醜、幽、厲、謬,還是攝政王載沣念及奕劻好歹姓愛新覺羅勸溥儀給他留點面子,奕劻才得了“密”字谥号。

《墨子》中說:“國之将亡,必有七患。”其中一患,便是“仕皆漁私”,奕劻能在晚清呼風喚雨算是應了這句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