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天才少年林嘉文,16歲出書卻在18歲跳樓自盡,遺言:請給予我尊重

陝西西安有一名十八歲的學生,名叫林嘉文。

在媒體眼中,林嘉文是天才少年,小小年紀就出版過兩本書,而且獲得了學界很高的評價。

但林嘉文光彩奪目的名号下,卻暗藏着一顆被抑郁症折磨的心,

2016年2月23日,林嘉文一步步走上了高樓……

天才少年林嘉文,16歲出書卻在18歲跳樓自盡,遺言:請給予我尊重

林嘉文從樓頂一躍而下,不僅摔碎了他的美好未來,也傷碎了父母的心。

我們不禁反思,抑郁症對患者的傷害,也感歎這位天才少年的隕落。

而本期文章要帶來的内容,便是林嘉文為何要從高處“跌落”?他眼中的世界,又是什麼樣的世界呢?

關于這場悲劇的詳細經過,要從1998年說起,林嘉文出生在陝西的西安,和很多普通的孩子一樣,一聲嬰兒的啼哭,為這個家庭帶來了希望。

林嘉文的家裡人,多數都是做教育行業的,媽媽是老師、外公姥娘是老師、外曾祖父也是老師,而爸爸則在法律院校上班……

天才少年林嘉文,16歲出書卻在18歲跳樓自盡,遺言:請給予我尊重

從林嘉文的家庭可以看出,這孩子自幼就獲得了良好的教育,家裡的長輩都是知識分子。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多數情況下,近老師的孩子,功課一般都很優秀。

果不其然,跟親戚鄰居預想中的一樣,林嘉文到了入學的年紀,各科成績也都名列前茅,在父母的教育下,成為學校裡的尖子生。

改變林嘉文一生的轉折點,是他的家裡人閑暇時,總喜歡看電視上的《百家講壇》總喜歡看各路名家,講古代的曆史人文。

《百家講壇》那些風趣的專家學者,談古今猶如烹小鮮,各種曆史人文的典故,總是引人入勝,精彩連連。

家裡的長輩很喜歡看,而長輩則很有可能會影響到晚輩,林嘉文便也受此影響。

天才少年林嘉文,16歲出書卻在18歲跳樓自盡,遺言:請給予我尊重

是以林嘉文也跟着家裡的長輩,通過電視上名家的講述,去觸摸那些古代的靈魂,學習那些古代的先賢思想……

久而久之,林嘉文對曆史産生了濃厚的興趣,小小年紀就喜歡看各種古書。

在林嘉文的少年時期,就對曆史有了他獨特的看法,他認為曆史對王朝争霸的解釋、很多地方是有失偏頗的。

以他當時的觀點來看:憑什麼我們被打敗的時候,就成了外族入侵?憑什麼我們獲勝的時候,就是封狼居胥?建功立業?

天才少年林嘉文,16歲出書卻在18歲跳樓自盡,遺言:請給予我尊重

人在不同年紀,對曆史有不同的解讀,從林嘉文的觀點來看,他小小年紀就有了較為獨立的觀念。

筆者我本人,雖然不怎麼苟同這種觀念,但我認為人看書的時候,的确帶着五分的學習,外加五分的懷疑。這屬于是聰明人的表現,思想并沒有被書的作者帶走。

林嘉文讀中學的時候,接觸到了電子網絡,但他并沒有在電腦上打遊戲,而是通過電腦,找尋更多的曆史典籍。

從遠古的堯舜禹唐虞夏,到近代的新文化運動,林嘉文通過細細的網線,思想沉入了浩瀚的曆史海洋。

史海勾陳,我們學習曆史,不僅要研究那些年那些事到底如何如何;也要學會古人堅韌不拔的意志,學習曆史人物不抛棄不放棄,對一件事堅持到底的決心。

筆者我本人,對林嘉文的這一行為很迷惑,既然通曉曆史,卻沒有被張骞和鄭和的事迹影響到。

天才少年林嘉文,16歲出書卻在18歲跳樓自盡,遺言:請給予我尊重

一人一馬,劈開萬裡荒山;兩隻赤腳,走出千年的風華……張骞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林嘉文肯定也看過絲綢之路,但古人的精神,卻并未幫他戰勝心裡的抑郁。

話又說回來,咱們不能用正常人的思維,去看抑郁症患者的思維,這明顯是自我的錯誤。

言歸正傳,咱繼續說林嘉文的少年經曆。

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林嘉文少年時期,是很喜歡曆史的。

尤其是,那時候的各路教授,會在網上發表自己對曆史的研究,更是勾起了林嘉文對曆史的熱愛。

這時候争論就來了,因為有人評價說,林嘉文明顯有了史學的夢想……

但也有人認為,夢想是讓人為之奮鬥的,夢想是給人持之以恒動力的,可林嘉文明顯沒有奮鬥到底,明明沒有持之以恒,是以根本算不上夢想。

天才少年林嘉文,16歲出書卻在18歲跳樓自盡,遺言:請給予我尊重

林嘉文對史學的興趣,到底算不算他的夢想呢?其實這一點很難探讨。

不過我們可以肯定的是,他有了喜歡的事情,有了人生的追求,是以跟普通學生有了明顯的不同,因而一步步走上了史學研究之路。

林嘉文初次接觸曆史學界的時候,非常關注網絡上的史學名家,哪怕是史學專家的調侃玩笑,也會被他細細咀嚼分析。

尤其關注新聞上的,各路史學教授參加了什麼會議,發表了什麼觀點……網絡成了林嘉文的“知識榨汁機”。

家庭方面,林嘉文的史學興趣,獲得了父母的大力支援。

爸爸媽媽自然一直關注着孩子的成長,看出林嘉文喜歡史學,是以為孩子買了很多很貴的專業書籍,送孩子去參加那些史學活動。

有了以上成長經曆之後,林嘉文在史學方面的積累越來越多,在國中的時候就寫了一本《當道家統治中國》。

天才少年林嘉文,16歲出書卻在18歲跳樓自盡,遺言:請給予我尊重

2014年6月,該書的文稿準備就緒,稽核校對也已經通過,正式擺在了出版社總編的桌上。

十六歲的林嘉文,成為年紀輕輕的少年作家。

該書即将出版的時候,很多人想要炒作林嘉文的年齡,但他拒絕類似的炒作,拒絕透露本人的年齡。

林嘉文後來這樣說:“從國中起就熟悉網絡輿情的我,太容易想到如今社會上很多人不太歡迎别人的年少成名,大家對年少有才華的人并不看好,會順理應當地認為其中有作假,或者想當然地料定别人會‘傷仲永’。”

到2015年12月,林嘉文又出版了《憂樂為天下:範仲淹與慶曆新政》。

即使林嘉文再怎麼隐瞞,關于他年齡的真相,也被很多媒體挖出,是以随之而來的,便是一波又一波的花式炒作。

天才少年林嘉文,16歲出書卻在18歲跳樓自盡,遺言:請給予我尊重

媒體為林嘉文,安上了一種又一種的頭銜,說是“史學天才”“年少成名”“這個孩子不簡單”之類的人設标簽。

其實,這屬于是媒體行業的正常現象,他們需要的是流量,需要的是話題,需要的是曝光,并沒有什麼可質疑的。

不過林嘉文明顯不喜歡類似的炒作,甚至很讨厭類似的曝光,他自從有了名氣之後,生活的确跟之前大不一樣。

例如林嘉文去附近的院校查資料時,會受到很多人的歡迎;例如他要寫稿子的時候,請假很容易獲批。

林嘉文最初喜歡史學,是因為孩子與生俱來的好奇心,但因為兩本書的出版,他顯然背負了“天才少年”的包袱。

在老一輩人的印象當中,能出書的都是人物,都是在某一領域出類拔萃的人。

可到了現代社會,傳統文藝文化的領域裡,出版的書籍已經變了味道。哪怕你寫得再怎麼差,隻要給出版社一筆錢,照樣能印刷成千上萬冊。

天才少年林嘉文,16歲出書卻在18歲跳樓自盡,遺言:請給予我尊重

是以出書并不能代表林嘉文的真實水準,而我們需要知道的是,他在曆史學術的圈子裡,真實水準有多高呢?

史學家李裕民教授,則是有資格評價林嘉文水準的人,因為他曾經為林嘉文的新書,寫過一篇序言。

按照李教授的說法,他把曆史學界的史學水準,分為三個層次。

下層是根據有限的資料,拼接各派的學說,聯成自己的文章,真正有價值的成果并不多。

中層是吸收了多位名家的研究成果,加以突破之後,接通自己的學術功底,進而寫成文章。

上層則是,對曆史有深入的研究,能表現出最新最好的水準。

天才少年林嘉文,16歲出書卻在18歲跳樓自盡,遺言:請給予我尊重

李教授在評價林嘉文的新書時,則将年輕的林嘉文,歸類在了中層。

李教授一般情況下,是不為别人寫序言的,但他認為林嘉文是史學的好苗子,是以才為林嘉文的新書做序。

如果不出意外的話,林嘉文的史學研究之路,有了一個較好的開端,至于能不能真正走上史學巅峰,則要看他以後的努力了。

序言當中,李教授雖然指出了林嘉文的水準,但考慮到年齡問題,是以他也毫不吝啬地稱贊林嘉文,他說林嘉文是:“解放後如此年齡著書寫宋史的第一人”

賈連港教授說:“這本書文筆老道,很難看出是一個高中生寫的,林嘉文有很好的批判精神。”

也有著名學者評價說:“大學老師最喜歡會玩的大學生,而林嘉文就是一個玩的高手,上大學最怕沒有愛好,中學生應根據自己的愛好決定自我發展……”

天才少年林嘉文,16歲出書卻在18歲跳樓自盡,遺言:請給予我尊重

當社會上的媒體進入學校,老師接受采訪的時候,說給林嘉文上課有壓力,尤其是講到宋代曆史的時候,都會下意識看一眼林嘉文。

上海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的一位老師,在評價林嘉文的時候,他說道:“他的水準,一般的博士也達不到,帶博士也帶不到他現在這個水準。”

由此可見,史學界的前輩,都很看好林嘉文,甚至是寄予厚望,期盼着未來史學界的新星升起。

這時候問題就出現了,教授有教授想要的希望,媒體有媒體想要的流量。

社會上的很多媒體,尤其是那些路邊小雜志,則為林嘉文貼上了各種人設标簽,等于是把沉重的包袱,壓在了一名少年的身上。

天才少年林嘉文,16歲出書卻在18歲跳樓自盡,遺言:請給予我尊重

再有就是,社會上的一些人,看到了媒體的炒作之後,則質疑林嘉文的真實水準,猜測是林嘉文故意在炒作。

林嘉文本身就患有抑郁症,當他看到網絡上的各種言論時,内心的滋味可想而知。

2016年2月23日,剛剛過完正月十五,也就是說剛剛吃完元宵,林嘉文走上了他不該走的高樓,跳下了他不該跳的高度,因患有嚴重的抑郁症,通過這種悲劇的方式,為十八歲的青春畫句号。

他的目光劃過曆史長河,思緒穿過幾千年的往事,或許是因為抑郁症吧,最終沒能走出内心的苦楚。

天才少年林嘉文,16歲出書卻在18歲跳樓自盡,遺言:請給予我尊重

随着林嘉文一躍而下,關于他的各種報道蜂擁而起,紛紛猜測背後的原因,遺書很快就出現在了網絡上。

林嘉文在跳樓的當天,曾經在網絡上留下遺書,他将其稱之為“最後的話”,意思很明顯是告别這個世界。

前後總共寫了十條,第一段寫的是:終于還是要離開,一走了之的念頭曾在腦海裡萌發過太多次……

林嘉文在遺書裡坦白說,未來對他沒有吸引力,能想象到努力之後能得到的一切,認清了未來不能超越的界限

乍一看似乎寫得模模糊糊,讓人摸不着頭腦,但仔細琢磨字句,卻可以看出他那被抑郁症所影響的觀念,未來還沒有去嘗試,就認為沒有吸引力;未來還沒有去拼搏,就自認為認清了無法超越的界限。

抑郁症猶如屏障,隔絕了大千世界和林嘉文的聯系,隔絕了人間的缤紛色彩。

天才少年林嘉文,16歲出書卻在18歲跳樓自盡,遺言:請給予我尊重

林嘉文在遺書當中,希望爸爸更愛媽媽,希望媽媽失去兒子之後,能夠走出悲傷。他希望爸爸能改掉家長制的壞脾氣,認清實際的能力。

林嘉文向所有的朋友緻歉,向幫助過他的那些人,表示發自内心的感謝。

前前後後,林嘉文共有十條遺囑,也寫了他青澀的感情,寫出了對老師劉雅雯的愛。

劉雅雯畢業後,第一次走上課堂當老師,便遇到了學生林嘉文。

在林看來,劉顯得很保守。

抑郁症患者,往往很難切換精神和現實,靈魂在精神那邊,現實則百般牽連。

林嘉文在遺書裡,希望社會尊重他的選擇,不要拿他的死借題發揮,就像以前媒體拿江緒林(青年學者)的死炒作。

他明明知道,社會不太了解這種做法,是以在遺書裡寫:如果你們覺得不能了解我,請給予我基本的尊重……

天才少年林嘉文,16歲出書卻在18歲跳樓自盡,遺言:請給予我尊重

寫完以上這些,下面談談筆者自己的看法,我咨詢了心理醫生之後,得到如下觀點:

抑郁症的難點在于,虛幻和現實難解難分,人在自我虛幻浮想聯翩的時候,虛拟世界裡構造自己的理想生活。

人在幻想當中,自己是強大的,是随心所欲的……可人在現實當中,不如意的事情十之八九。

當虛幻的精神美好,碰到冰冷的現實之後,就會産生巨大的心理落差。

就拿林嘉文來說,明明要離開這個世界,可他認為這一走,屬于是給世人的施舍,而且是憐憫般的施舍,是給除劉雅雯之外的、每個人的施舍。

林嘉文身為知識分子,也知道自己給“世人的施舍”之後,會招來世人的嘲笑。

但林嘉文卻很直白的告訴世人,認為這不是狂傲,認為世人的嘲笑源自于恐懼。言外之意,無非是說世人膽小……

這放在古代,肯定會說林嘉文瘋了吧?而放在現代,我們将其稱之為抑郁症。

天才少年林嘉文,16歲出書卻在18歲跳樓自盡,遺言:請給予我尊重

林嘉文最後的選擇,明明是輕率又沖動的,但他卻認為這是:理性思考之成果的表達。

還是那句話,正常人的思維,很難了解抑郁症患者的思維。我們隻能嘗試着去解讀,要盡量減少各種無用的批判。

通過遺書可以看出,林嘉文患上抑郁症之後,靈魂一直生活在精神上的美好,靈魂在現實中卻沒有落腳的地方。

這無疑再次展現出,抑郁症患者在幻想和現實當中的掙紮。

林嘉文在評價現實是:活着太蒼白了,活着的言行讓人感到厭煩。

無論是正常思維,還是被抑郁症所困擾的思維,我們多數人想要看到的理想世界,都是平等的世界,但現實往往是不平等的。

林嘉文認為,就連小小的中學校園裡,也充滿了各種讓人讨厭的政治氣息。

他看到老師和校長的辦公室,都用報紙或者櫃子擋住門窗玻璃,甚至在建設學校樓房的時候,老師辦公室靠近走廊的位置沒有建窗戶。

天才少年林嘉文,16歲出書卻在18歲跳樓自盡,遺言:請給予我尊重

反觀學生教室的窗戶玻璃是透明的,老師和校長通過玻璃,可以清晰看到教室裡的學生。

林嘉文認為這是不公平的,這是他認為的政治氣息,是明顯告訴世人,世界上存在等級氛圍和身份權利差異的暗示。

他在遺書裡歎息,老師從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甚至用“寡鮮廉恥”來評價此事。

因為現實的不公平,是以他林嘉文讨厭這種社會風氣,不想接受這樣的社會風氣。

林嘉文在遺書裡,認為他看到的是世界,是:總有人想榨取别人,自然不能放别人自由地生死。

在遺書的第五條,林嘉文談及了心理咨詢,囑咐自己的親屬,不要怪罪心理醫生。

遺書第六條,感謝那些幫他報考西北大學的上司,但他很抱歉的是,辜負了大家的誠意。

天才少年林嘉文,16歲出書卻在18歲跳樓自盡,遺言:請給予我尊重

關鍵的遺書第七條來了,林嘉文這樣寫:每次去李裕民老師家,都能感受到平日很少能體會到的溫馨和安穩感。我對不起李老師夫婦對我的關愛。

之是以說第七條很關鍵,是因為林嘉文在李教授那裡,可以短暫獲得精神上的撫慰,找到靈魂共同頻率的人;可離開李教授那裡之後,卻又重新面對社會,面對人間的現實。

也就是說,李教授那裡代表着精神世界的滿足,離開李教授之後,便要面對現實的冰冷。

林嘉文在遺書的第九條,說他也嘗試過和世界相處,奈何有精神潔癖,總能在日常生活當中,在小小的細節當中,看出别人的殊途。

遺書寫到最後,内容是:說放下也就放下了……  

後記:

希望抑郁的孩子,早日走出心靈的牢籠,解開精神的枷鎖,早日擁抱這五彩缤紛的世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