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末,北美獨立戰争爆發。經過美版八年抗戰,北美大陸軍終于擊敗了英軍,迫使英國承認美國獨立。
如果從現在的格局來看,美國擺脫英國獨立是必然的選擇——畢竟現在美國的版圖是英國的幾十倍,雙方的國力和國際影響力更是判若雲泥——英國直接就是美國的小弟。但在當時,英國才是全球第一強國,殖民地遍布五大洲四大洋;而18世紀末的美國,不過是阿巴拉契亞山脈以東的十三州而已,地盤并不大,文明發展程度更是跟英國沒得比;至于國際影響力更是直接沒有。而且,跟其他後來紛紛脫離英國的殖民地,以當地土著為主不同,北美殖民地這幫人,本來就是從英國本土移民過去的,祖祖輩輩都是英國人,在英國成百上千年,都服從自家領主和英王的統治,為什麼到了北美,就開始生了異心,開始想要造反獨立?
曆史教科書的解釋,是英國對北美殖民地長期收重稅,引發了群眾不滿和抗争。

這個當然是重要原因。但遠不是全部。畢竟英國對哪個殖民地不都是這麼玩的?為啥其他英國殖民地都能安安生生的呆在日不落帝國體系内——即便到1950年代後帝國體系瓦解,依然大多停留在英聯邦,唯獨美國,早早在18世紀末,就要脫離英國自立門戶?——最關鍵的是它還能把獨立這事兒搞成!
這裡面肯定是有曆史教科書外的因素的。這篇文章中,我們就來分析這個原因。
北美之是以可以早早從英國獨立,首先一個原因,就是地緣關系。北美殖民地與英國本土隔着浩瀚的大西洋。即便是在21世紀的今天,這也不是一個可以忽視的大型地緣阻斷。而在18世紀末,雖然人類已經初步具備了征服海洋的能力,但畢竟工業革命尚未完全開啟,是以當時英國與北美之間的交流還是比較麻煩的——耗時長、成本高、風險大。
這種格局的存在,嚴重削弱了英國本土影響力向北美殖民地的傳輸和投射。這不僅意味着英國對北美的管理,會受交通不便的困擾,增加難度,也同時意味着北美殖民地的居民在當地開根散葉後,與英國宗主的感情日漸淡漠,離心力和獨立性日漸增強。綜合來說,就是英國作為宗主,對北美殖民地實行直接統治的成本較高——相應的,在北美殖民地發生反抗後,英國進行鎮壓的成本也比較高。
當然,光這一點,還不足以說明北美脫離英國的必然性。畢竟日不落帝國殖民地遍布全球,随便擰一塊——加拿大、澳洲、英屬印度等等都是如此,更不用說那些大洋上的小芝麻島。為啥他們當時就不鬧獨立?甚至别說英系殖民地了,就是西班牙、葡萄牙,他們在拉美同樣有大片之謎等你,地緣距離跟英美一樣遙遠,而這兩個宗主國的實力,跟大不列颠可以說是相差萬裡,可這些殖民地鬧獨立的時間,也比美國要晚了許多——而且它們後來之是以鬧獨立,很大程度上還是受美國獨立的鼓舞,以及美國政府的暗中支援。
是以,北美的獨立,還有其他的原因。這就是第二個——北美殖民地的自然和人文特質。
在英國的諸多殖民地中,北美殖民地其實是非常特别的一個——就是這是一個以英系公民占主體的,以工農業為主要經濟結構的殖民闆塊。
這是很關鍵的。縱觀近代英國的殖民地,除了少數具備地緣戰略價值的小島、關隘要塞——比如新加坡、直布羅陀等等,其他殖民地,它們之于英國都有一個共同的價值——既原材料來源和商品傾銷地。也就是說,英國在這些地方掠奪資源,運回本土進行生産,然後再把生産的商品運到這些地方銷售。這些殖民地本土,是沒有近代工農業的。
但北美殖民地不同。北美殖民地從成立開始,就是以近代工農業為基礎。而近代工農業的發展,需要源源不斷的資本投入,是以北美殖民地的産出,并不能被英國大量掠奪——你要掠奪狠了,當地居民就沒錢投入生産了。同時,北美工農業的産出,同樣需要市場進行消化。鑒于它們也是近代化生産力整出來的商品,跟印度的那些傳統生産力整出來的土貨還不一樣,是以它們跟英國本土商品是構成競争關系的——雖然成色、成本什麼的可能比英國本土差點,但起碼在北美乃至美洲,受益于新大陸與舊大陸的遙遠地緣距離,是以還是有一定競争力的。
這就讓英國很不爽——它從北美殖民地掠奪的原材料有限,還要面對北美本土同類商品的競争,尤其是到18世紀末,第一次工業革命進入啟動期,雙方的這種沖突自然也就越來越激烈。
這是英國不允許的。殖民地是老子辛辛苦苦打下來的,還要遠隔重洋進行治理——這統治成本當然不低。你既不給我提供大量原材料,又不給我提供充分市場,那老子在這豈不是成了賠本買賣?
作為老牌的海洋型資本主義國家,英國對殖民地的統治從來就十分講究成本效益。現在北美這種經濟結構,治理成本明顯高出了收益。
那怎麼辦?隻能是對當地加稅了。這也就是教科書中英國對北美征收重稅的底層邏輯——大英帝國不能賠本!
但這種加稅,就激化了北美殖民地與英國宗主的沖突——一方面,征收重稅,将擡高本土商品的成本,削弱本土消費力,進而導緻本土工農業萎縮;另一方面,北美殖民地居民不像印度、非洲,他們都是英國後裔,文明起點高,生活品質也高,是以沒有從未進享受過近代化的印度人、非洲人那樣的忍耐度。英國這麼瘋狂加稅,簡直是要砸他們的飯碗,砸到最後就是把他們整的向拉美人、印度人、非洲人看齊——這是已經享受過近代文明果實的北美英裔甯死也不能接受的。
既然甯死不能接受,那就隻有獨立了。哪怕是要打仗,要死人,也要獨立——畢竟就英美之間的這種結構性經濟沖突,如果還讓英國當自己宗主,那自己的産業、飯碗永遠都會被英國威脅、壓制,自己永遠都不能擺脫拉美化、印度化甚至非洲化的恐懼。
經濟結構的重合,決定了英美決裂的必然。印度、非洲這些地方,本土文明跟近代化相差萬裡,是以英國可以通過文明代差對他們碾壓式征服,然後實施低成本統治;至于加拿大、澳洲,雖然當地居民也是英裔為主,但這種地方因為地理環境限制,到今天也沒什麼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工業,都是靠賣資源維生,是以它們正好可以為英國工業的資源,并從英國進口工業品——雙方不僅經濟結構沒沖突,還互補。是以這兩塊嫡系殖民地,并沒有脫英需求——甚至至今依然保留在英聯邦體系中,尊奉女王和英王室。但北美殖民地,無論經濟還是人文,都是英國本土的複制版,正所謂同行是冤家,當然不可調和隻能開戰——鑒于北美殖民地經過一百多年開發,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實力,加上大西洋地緣阻斷,決定了英國無法低成本的将其壓服,是以八年獨立戰争打下來,英國的戰争成本高到難以承受,最後隻能放手讓其獨立。
這其實就是跟美蘇占領阿富汗是一個道理。并非美國和蘇聯在戰場上打不過阿富汗抵抗者。隻是阿富汗的特殊地緣區位,決定了美蘇對這個地方的占領和治理成本太高,高到自己财政根本承受不了,是以權衡利弊最後隻能放棄——當時英國對北美獨立的無奈放手,也就是基于這個邏輯——就算你能打赢每場戰役,但你最終還是會輸掉整個戰争——何況當時的英軍,連打赢每場戰役都不能保證。既然如此,那英國何必死抓着不放?
不過,說到這裡,也隻能解釋美國需要與英國脫鈎,但脫鈎到這麼絕,徹底一掰兩斷,其實當時看起來也是有些誇張的。畢竟北美殖民地源自英國,建國之初,連群眾都基本是由英裔組成(後來擴大成歐裔是19世紀大移民時代開啟之後的事),而且當時英國控制着幾乎全球的市場,又是海洋霸主,美國當時跟英國鬧的這麼絕,其實對自己并沒有多少好處——實際上,在美國獨立後,英國也确實對美國封鎖了很多年。以北美相對孤立的區域環境,以及相對落後的生産力,英國的封鎖,客觀的說會對其經濟造成很大影響。
而這個其實在某種程度上應該是可以避免的。畢竟英國人搞政治從來都是極端現實的,如果當時美國不要求徹底獨立,仍跟英國保持一個相對較弱的從屬關系,就像後來的英聯邦那樣,還是有可能避免英國制裁的。
這個對當時的美國來說其實很重要。畢竟活在21世紀的今天,大家都見識了被美國制裁國家的慘狀——别說伊朗、北韓、委内瑞拉了,就是強如俄羅斯,被美國制裁了幾年,也都搞的半死不活。
18世紀末的英國,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響力跟現在的美國差不多。是以可以想象,一建國就面臨英國的封鎖制裁,這是多麼困難的局面——想當年新中國被西方封鎖制裁,好歹還有個蘇聯可以幫忙。美國被英國收拾後,就隻剩下一個法國——且不說法國在海上影響力遠不如英國,最關鍵的是,美國獨立未久,法國就爆發大革命,然後就是一連串的内戰和歐洲戰争,不僅沒有幫美國什麼忙,還連累着美國被英國第二次入侵,把白宮都給燒掉。
那麼,為什麼當時作為英國mini版的新生美國,在與英國分手時要做的這麼絕?
這其實要從一個遠景戰略角度來分析。固然,美國事實獨立後,如果姿态能放低點,去跟英國建立個名義上的從屬關系——英國也未必就不能順坡下驢,放美國一馬——至少不用制裁的這麼狠。
但這樣一來,美國在躲過英國嚴厲制裁的同時,也給自己國家的未來,套上了個緊箍咒:
這個緊箍咒是兩方面:首先,會影響美國的領土擴張。美國獨立時隻有阿巴拉契亞山脈以東的北美13州的狹小土地。但在山脈以西,還有廣闊的土地,名義上分屬英、法、西等國。
這些土地,歐洲列強隻是名義擁有,實際控制力相當孱弱。而北美獨立時,工業革命已經進入啟動期,技術的進步,意味着人類征服自然的能力大幅提升。是以這些原先看起來沒有價值的土地,在技術的進步下,開發難度和成本将逐漸降低。
這對美國來說就是天賜之土。有了它們,美國工農業發展就不愁沒有原材料,不愁沒有土地資源,甚至遠景看也不愁沒有市場。
而這一切,都必須要在美國保持獨立的情況下才能完成。沒有獨立的國家身份,美國進入這些歐洲列強名義占領的土地時,就會面臨一系列的國際關系阻擾——如果它想跟英國妥協,英國就有了談判籌碼,未必會在獨立戰争後的巴黎合約中,把阿巴拉契亞以西、密西西比河以東的領土給它;如果美國沒有跟英國徹底鬧掰,後來的拿破侖也未必願意将路易斯安娜(當時的路易斯安娜可比現在的路易斯安娜州大的多)賤賣給美國。如果還跟英國保持名義隸屬關系,在奪取西屬佛羅裡達,以及英美争議的俄勒岡等地時,也會面臨很多國際關系的掣肘。
而這種影響,也會制約美國在美洲的利益拓展。美洲孤懸于西半球,與歐洲大陸地緣距離遙遠。尤其是美國獨立後,剩下的美洲闆塊,歐洲的影響力都是十分孱弱的——要麼像加拿大,本身地理禀賦太差勁,除了賣資源啥也幹不了,成不了大氣候;要麼像拉美,雖然地理條件還可以,但宗主國西班牙、葡萄牙等早已衰落,加上當地業已成型的種植園經濟結構,決定了其實力孱弱。
這種情況下,美國作為美洲唯一的工業化、近代化國家,其實早在建國之初,就已經初步具備了将美洲作為自己勢力範圍的基礎——即便當時還無法做到,但宏觀趨勢已經可以預見。事實上,随着美國穩住陣腳,很快就在19世紀初提出了《門羅宣言》,開啟了将美洲打造成自家後院的程序。
既然有了獨霸美洲的想法,套上一個英國附屬的身份,明顯就不合适了。哪怕這個身份是名義上的,但也會大大削弱自己的影響力和威望建構,這個滲透過程中,還會不得不摻合進英國和歐陸國家(西、葡、法)的利益糾葛。
這些對美國來說都是不必要的。雖然建國後與英國妥協,可能會讓英國減弱甚至放棄對自己制裁,但這種現實麻煩的解除,很大程度上是以犧牲美國西進擴張版圖,乃至建構美洲勢力範圍為代價。這等于是為了短期的利益,而犧牲了長遠的國家前景。
從這個角度來說,美國與英國分家分的如此決絕,也就情有可原。隻有跟英國徹底斬斷政治關系,美國才能在輕裝上陣,才能在廣袤遼闊,又幾乎沒有高度開發的美洲大陸,随心所欲的構畫自己的藍圖。
美國的這種做法,其實和後來的新中國有點像。新中國成立後,推翻了過去列強強加的不平等條約——尤其是國民政府與美蘇簽訂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這兩個二戰後新簽訂的條約,意味着兩個超級大國将中國主權資産徹底剝奪殆盡。而它們在新中國手上被廢除。
這個代價是很大的——美國就不說了,直接把中國制裁封鎖了30年;蘇聯雖然出于冷戰早期的形勢需要,一度勉強向新中國妥協,但随着國際形勢變化,蘇聯很快又想變相的恢複,在遭到中國拒絕後,也對中國翻臉封鎖威脅。
美蘇的制裁和戰争威脅,使得新中國前30年過的十分艱難。如果當時新中國政府不這麼堅決,那處境可能比後來要好的多。但是,如果當時中國妥協,意味着中國的主權資産将落入美蘇之手,進而喪失了獨立發展經濟的條件,中國的發展天花闆也被徹底鎖死——政治上永遠隻能屈居二流,經濟上也最多隻能混個初級工業的溫飽狀态,再想向上天花闆就被堵死。甚至,随着美蘇冷戰的激化,中國還有可能深陷兩強争霸旋渦,内部産生分裂。
是以中國選擇了拒絕美歐。雖然這種拒絕,讓中國在前三十年吃盡了苦頭,但也為中國保留了發展的空間和可能。随着國際形勢變化,美蘇封鎖和威脅相繼解除,中國因為身無枷鎖,是以得以一飛沖天。
是以昔日的美國,跟後來的中國,實際上在這個問題上,做出了同樣的選擇——既以承受短期壓力為代價,為未來的崛起和騰飛,保留了充分的可能。
以上就是美國與英國徹底鬧掰的原因。而随着國際形勢(歐洲大革命)的變化,美國很快就利用這段曆史機遇,擺脫了英國的封鎖和鉗制,并利用工業革命,實作了國家的迅速發展和版圖擴張。但接下來,美國就面臨南北沖突加劇的問題,并最終引發南北戰争。
南北戰争到底是怎麼回事?這場戰争,到底給美國帶來了哪些深遠影響?這些問題,關注微信公衆号:雲石,雲石君下一節繼續為您解讀。
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系列200章。喜歡的朋友,請用微信搜尋公衆号:雲石,持續收看全部雲石原創地緣政治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