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課程》
見諸筆墨 | 達于心靈
不可一日無此君
文化核心 | 中國書法 | 最高藝術
珍品 | 曠代奇才黃公望代表作:此書如飛鳥依人,翩翩可喜
元代書畫家黃公望行楷墨迹《跋趙孟頫臨黃庭經》紙本,140字,分13行寫,書于至正五年三月,此是黃氏僅存的書迹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件作品。
黃公望此書,字型聚散得宜,開合分明,點畫用筆,全出自晉唐。在吸收了趙字妍秀風韻的同時,又增加蒼勁。在章法上,卻反趙書的顧盼輕靈、精熟整饬的習氣,字勢多取左散斜式,結字時,撇捺及主橫畫誇張而伸長。字間、行間既能互相穿插顧盼,又能顧及到大小變化和整體風貌,有端雅舒展、秀勁飄逸之感,格調清朗,觀之爽心悅目。
正如明人張醜對黃氏書法的評價: “如飛鳥依人,翩翩可喜。”
【釋文】
近世人學書,自少小塗抹成形,至長大方解事,乃習法書,由是不得不為俗筆所紊。
松雪翁髫龀時習字時,便自黃庭始,不知其臨幾千百本矣。
中年收得鐘紹京墨迹,筆意輶迳,不拘楷法,暨“特健藥”本,又文紹京本不同,于時德琏(即王國器,趙孟頫女婿,王蒙之父)皆親見之,此本蓋是老子所臨得趣者,宜其它本不能及也。
至正五年三月十二日,因訪元誠出示,辄題其後,大癡黃公望,稽首再拜,謹識。
此釋文嚴格按照黃公望書寫所注,大意可明了。最為可貴的是黃公望認為:趙孟頫學習書法,起步路子對,起點高,一入手便是王羲之《黃庭經》,且千百遍臨習,終得真谛,修成正果。而普通人則少時隻是随意塗抹,長大後才學習法書,遂為俗筆,且為流俗所困擾。
吾以為這正是學習書法要找“明師”的關鍵所在,而不是什麼所謂的“名師”,誤人子弟,害人害己。
黃公望(1269-1354)本姓陸,名堅,平江常熟人氏;後過繼永嘉黃氏為義子,因改姓名,字子久,号一峰,後入“全真教”,又叫大癡道人等。《道藏》收入金月岩編、黃公望傳《紙舟先生全真直指》一卷、《抱一函三秘訣》一卷,闡述全真派内丹原理和功法。同時,他著有《山水訣》,闡述畫理、畫法及布局、意境等。有《富春山居圖》、《溪山雨意圖》等傳世。
黃公望書法作品多為行書,也有少數為小楷書,皆風華自然,率性适宜,與畫作若相映帶。黃公望墨迹一般出現在為自己的畫作題識,或給他人的題跋中,在四家中存世書迹最少。從黃公望題《天池石壁圖》上的小楷款識、《跋趙孟頫行書千字文》、《跋趙孟頫臨黃庭經》等墨迹來看,黃氏的書法受到了同時代且比他年長的書畫領袖趙孟頫的影響。
縱觀黃公望的書法,一方面師法晉唐的用筆、結字和章法,另一方面積極地吸收了同時代趙孟頫的書法藝術的部分元素,并形成了自己的個性特色。與他在山水畫創作上開創蒼秀雅逸、渾厚華滋的畫風一樣,顯示出師古而化、自出新意的藝術風貌。
元代書畫家黃公望行楷墨迹《跋趙孟頫臨黃庭經》超清欣賞

《書法課程》精品欄目《字外功》系列
書法 發現心靈的美好
思接千載 視通萬裡 心遊萬仞 精骛八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