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代忠臣被奸佞冤殺,劊子手行刑後自刎謝罪,抄家時官兵無不落淚

千鑿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明·于謙《石灰吟》

文/紀布

話說,封建時期,貪官污吏層出不窮,曆朝曆代屢見不鮮,更有甚者,統治者還會縱容貪官A錢,最典型的就是乾隆的。

老話說得好,自古正邪不兩立,有貪就必定有廉,在《範進中舉》中記載,封建吏治黑暗腐敗,在諸多人眼中,能當官就意味着發家緻富。

在明朝,有一位清廉官員,後人皆稱其為明朝“第一忠臣”,他公正廉潔,不與污吏同流合污,傾盡全力為國為民效忠,但卻落了一個蒙冤被殺的結局,這個清官就是于謙。

一代忠臣被奸佞冤殺,劊子手行刑後自刎謝罪,抄家時官兵無不落淚

縱觀曆史,忠臣良将無數,有幸遇上明君,可大有一番作為,名垂青史,若遇到昏君當道,結果往往令後人感到惋惜。

忠臣良将被冤殺,可以看到統治階級的氣數将盡,當權者重用小人,冤殺愛國之士,王朝哪有不滅之理,惜哉哀哉!于謙出身不錯,祖上三輩都是當大官的,祖父是工部主事,到了他老爹這一代,便隐居不仕。年少于謙志存高遠,刻苦讀書,敬佩民族英雄文天祥,并立志長大後一定要出人頭地成為像文天祥那樣的人。

永樂十九年,于謙順利考中進士,走上仕途。走上仕途的于謙,為疾苦百姓平反數百冤假錯案,百姓擁戴。在朱高煦造反時,于謙将其罵得無地自容,朱高煦被于謙的正氣所震懾。

一代忠臣被奸佞冤殺,劊子手行刑後自刎謝罪,抄家時官兵無不落淚

衆所周知,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于謙公正廉明對待官民貴族無一差别,有罪必嚴懲。宦官王振掌控内閣時,百官畏懼其淫威,大肆賄賂求媚。朝會期間,凡是要見王振的人,都必需“上供”百、千兩銀錢。

但于謙進京上奏時,對王振嗤之以鼻,根本啥都不送,并說:吾兩袖清風!于謙的做法令王振不滿,于是王振故意使壞,指使通政使李錫彈劾于謙,最終,于謙被陷害判處死刑。

當民間得知此事後,悲憤交加,各地百姓聯名上書,王振知道這件事情給鬧大了不好收拾,便随便找了個借口給自己,對百姓說抓錯了人,于謙遂出獄,命雖保住了,但被降職了。

一代忠臣被奸佞冤殺,劊子手行刑後自刎謝罪,抄家時官兵無不落淚

不久之後,蒙古舉兵來犯,宦官王振慫恿皇帝禦駕親征,對此,于謙等人極力阻勸,但皇帝就是不聽,最終在土木堡被俘。遂于謙站出來主持大局,傾盡全力保衛京師。

于謙在輔佐明代宗時,盡心盡力,全心全意為江山發展,也是以觸及到了很多奸佞小人的利益。于謙性格非常剛強,看不起那些懦弱、無能的貴族、大臣等,隻要遇到那些不痛快的事,就會直接罵出來,根本不留任何情面,這就緻使憎恨他的人越來越多。

明代宗病重,曹吉祥、石亨等人想要趁機扶植明英宗恢複帝位,于是開始策劃對于謙等人迫害,一心想要将于謙等人處于死地。

一代忠臣被奸佞冤殺,劊子手行刑後自刎謝罪,抄家時官兵無不落淚

明英宗在得知情況後,有些猶豫,徐有功立即進言道:于謙不死,咱們就會出師無名,複辟也就不可能了,明英宗思索後,下定決心誅殺于謙。公元1497年,于謙最終被奸佞小人迫害,被斬首。

明朝“第一忠臣”于謙的結局,竟然如此悲慘。據傳說,當時對于謙行刑的劊子手在事後寝食難安,悲傷欲絕。天下百姓都為于謙伸冤,劊子手隻是一個位卑言輕的小人物,他也真心地下不去手,但也不得不為之,事後經過思想的掙紮後,認為隻有以死才能謝罪,不久,劊子手便自刎謝罪。

于謙死後,奸佞小人派兵去抄于謙的住宅,但經過搜查後,在場官兵無不落淚,他們親眼看到了于謙住宅沒有任何值錢的物品,用“家徒四壁”來形容也一點都不過分。

一代忠臣被奸佞冤殺,劊子手行刑後自刎謝罪,抄家時官兵無不落淚

在于謙的家中,最為珍貴的物品則是明代宗賞贈給他的寶劍與蟒袍,抄家的那些官兵實在不忍心再抄家,于是就走了。

在于謙被冤殺的當天,曹吉祥的那些部下對此全都看不下去,自主地買來祭酒并灑在于謙被處死的地方,曹吉祥看到後大聲呵斥,但他們對此無視依然照做。

于謙被處死後,其屍首一直無人敢去收殓,都督陳逵敬重于謙的忠義,便為其收斂了遺體。在史書中記載:“天下冤之”!在于謙死後不久,明英宗也非常後悔,一代忠臣遭到迫害,竟落得如此下場,這個王朝不得人心,如何能長久?

一代忠臣被奸佞冤殺,劊子手行刑後自刎謝罪,抄家時官兵無不落淚

本文參考資料:《明史·于謙傳》,《白話明史》,《知網相關文獻——對于曆史上于謙的評價等相關文獻》,《百度百科相關詞條——明史,于謙,明英宗,明代宗,宦官于震,曹吉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