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得好“亂世黃金,盛世古董”,黃金有價,古董無價,随着經濟的發展,古董逐漸的出現在市場上,由于有着收藏價值,一些古董都被炒出了一個天價,正是因為這種極高的利潤,吸引了一大批人瘋狂掘墓。

我國也開始重視起起文物保護,如今文物最多的兩個地方分别是博物館和地下,博物館的文物屬于國家财産,有着嚴密的保護措施,想要盜走根本不可能,但如此龐大的利潤,會不會出現“監守自盜”呢?人心都是貪婪的,而有一位專家就這麼幹了。
李海濤是複旦大學曆史系研究所學生,良好的學曆加上儀表堂堂的精神面貌,讓承德文物管理局的人十分滿意,他被安排做了一名文物管理者,對于外人來說,文物管理是一個枯燥無味的工作,但李海濤不僅不無聊,還有着濃厚的興趣。
李海濤除了吃飯休息,幾乎全部的時間都用來研究文物和藏傳佛教的研究上,他的學曆和表現,很快就得到了注意,1991年,李海濤被調任為文保資料室副主任,這讓他進一步接觸到了重要的資料資訊。
1992年,李海濤跟館長到拍賣行去收購一些流失的文物,當一個一個的天價拍出時,李海濤心驚肉跳,他不由得脫口而開:“原來文物這麼值錢啊!”館長并沒有意識到這句話的意思,就随便附和了一句。
自從回去之後,李海濤看之前的那些文物,眼光都開始變了,正所謂貪念滋生犯罪,李海濤經受不住誘惑,開始“監守自盜”,他本來就是資料室副主任,可以接觸到一些進階資料,他通過塗改資料來“轉移”文物。
一些工藝品,文物殘件、部件、附件、非館藏文物或者低等級館藏文物都被他用僞造的文物進行替代,多次更改文物檔案,從1992年開始,李海濤盜竊文物259件,賣出文物152件,獲利2億餘元。
但天網恢恢疏而不漏,2002年,一家拍賣會場拍賣李海濤盜出來的清乾隆彩描金無量壽佛坐像與乾隆時期銀壇城兩件物品,一些有眼力的專家認出這兩件是故宮藏品,而且還是國家定級館藏珍貴文物。
經過追查,這兩件物品都屬于承德外八廟,若不是李海濤貪念太重,企圖賣掉這兩件文物是館藏珍貴文物,很有可能,李海濤還會用同樣的手段偷盜博物館文物,但李海濤隻是一個研究文物的專家,并沒有太多的路子。
很顯然李海濤身處一個錯綜複雜的走私鍊,李海濤的落網隻是揭開了“冰山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