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來源于國慶團期我們三江源線路的隊員“付冰之隅”
這是一系列關于探尋三江源的故事
在途中的點點滴滴,記錄詳細,我們面對各種困難,也戰勝了各種不安
希望每一個人的旅途都能印象深刻,伴随着美好
第六天(10月7日)雜多-木塔鄉-焫茸冰川-嘎塔鄉-甘岩鄉-丁青
全天行程350公裡,行車時間近12小時。
路況以砂石路為主,過嘎塔鄉後去往冰川的路就開始是一馬平川。
雜多縣地理位置比較特殊,西南與西藏昌都地區和那曲地區的五個縣相接壤,從東往西依次是丁青、巴青、索縣、聶榮和安多縣。
戶外愛好者把雜多到丁青的這條進藏線,稱為第八條進藏線(青藏線、唐蕃古道、川藏南線318、川藏北線317、滇藏線214、丙察察和新藏線共七條)。而我也是第八次進藏,很迎合。
我是一個方向感很差的人,前一天去長江源頭看到路标阿多鄉、查旦鄉,以為是往這裡去,回去一看地圖應該是結多鄉方向。當天出發後又看到阿多鄉、查旦鄉的路标,感覺不太對,查旦鄉這個方向是去西藏聶榮縣。直到看到這張四維圖,才确定我們是往雜多縣的結多鄉方向去,伴着我們行走的那條河叫吉曲河。

▼清晨出發,方位西南方向前進。極目遠眺,峰巒起伏,萬物寂靜,更覺出自身的渺小單薄。遠處的唐古拉山,又讓人有一種英雄豪邁的感覺。
▼誤導我的路标,阿多鄉。
▼高原之上,秋高氣爽,想起漢代劉徹《秋風辭》中的“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伴随我們的吉曲河,清澈見底。
▼不時見到伴着吉曲河的瑪尼堆、經幡和白塔。
▼原野牧歌,情不自禁想放歌一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
我們過結多鄉沒多久就右拐,往丁青方向。也是翻越一座又一座山,海拔最低都是四千多米,可山又看起來是那樣的平緩,在吉曲河有一個非常平緩的山口,很輕松就翻過雪山。這一段是唐古拉山的延長段,叫他念他翁山。過垭口進入西藏地界,河也變名木曲河。
▼木曲河兩岸山上的石頭長得非常有氣勢,層巒疊嶂,形狀奇特,有的像一根根石筍直沖天空,有的像一幅超大的山水畫,還有的像擠在一起的金字塔,讓人驚歎不已。
▼去找上廁所的地方,一擡頭發現一群岩羊在河對岸的半山坡。
▼海拔4500米,我們就在這個美麗的大拐彎路餐,自熱飯伺候。是不是感覺很浪漫,美景、路餐、自熱飯,有杯咖啡更好。
▼進入西藏地界後,第一個地方是丁青縣木塔鄉的木塔村。沿途掠影,陽光正好、秋意正濃、水清草旺、羊肥牛壯、閑庭信步、新村耀目,有種“山下孤煙遠村,天邊獨樹高原”的感覺。
▼布加雪山方向。兩次經過都發現路邊的小寺廟很美,卻沒有時間停下來看看,也就對它一無所知。
▼進入焫茸冰川方向。
焫茸冰川,位于距丁青縣城180公裡的嘎塔鄉,海拔6328米。
據《中國冰川目錄》中有這樣幾個資料:布加崗日雪山發育冰川124條,冰川面積184.28平方公裡。焫茸冰川是布加崗日雪山的其中一條冰川。
▼焫茸冰川
2016年1月12日,中國地理景觀大發現科學考察團隊在西藏昌都地區丁青縣、那曲地區巴青縣、索縣三縣交界的布加崗日雪山(簡稱布加雪山,一個藏區最著名的苯教聖山,是藏東最高的山峰)的北坡,發現五條發育完整的巨型懸冰川(懸冰川是發育在高山上的一種短小的冰川,懸貼在山坡上,大多坡度陡峭,與地面形成大于50度的夾角),成為世界最密集懸冰川。其中最長的一條懸冰川從布加雪山峰頂伸到海拔4200多米的冰碛湖,懸冰川落差高度達2100多米 ,便是焫茸冰川。焫茸冰川從6328米高的布加雪山峰頂傾瀉而下,形成坡面大約70度的懸冰川體。
▼站在地面,感覺不到冰川有那麼陡峭,或許高空俯視是很震撼的。
遠遠望去雪山巍峨,焫茸冰川的腳下是一個冰凍的冰碛湖,它出現在冰川的末端,面積大約1.3平方公裡,堅硬的湖面上豎立着幾米到幾十米高晶瑩剔透的冰山。這些冰山是冰舌端破碎的大冰塊在冰川前進過程中随着湖水流動漂浮到湖中的,遇到冰凍期,就凝固在湖中。
▼苯教神山神湖,來這裡朝拜的人很多,冰碛湖邊有很多大大小小的瑪尼堆及經幡。
▼我們到的這個季節,看不到冰山,隻有一汪清水。但并不影響到達時,帶給自己的那份甯靜。
▼回頭遙望,藍天白雲,瑪尼堆,獵獵經幡,一條朝聖的路。第二次抵達,不知是否會有第三次?一切随緣。
離開焫茸冰川,經過嘎塔鄉、甘岩鄉,在尺牍鄉拐到317國道。
▼牧歸。
▼換個角度看冰川
▼處處有冰川,處處是牧場。
▼離開冰川,過了貢日村後,一直沿着嘎曲河行進,河兩岸景色五彩斑斓、濃淡相宜、層林盡染、美不勝收。
▼路遇白唇鹿群
▼溫馨的一家親
▼317國道也是沿着嘎曲河,兩岸秋色關不住。
拐到317國道,直奔目的地丁青縣。于晚上八點多到達。
夜宿丁青。
北京瑪吉阿米藏地旅行,專注于小衆旅行線路,更多藏區旅行小衆線路、無人區穿越、藏區旅行資訊歡迎關注微信公衆号:川藏線 (就川藏線 這三個字,加黃V認證,與本訂閱号頭像相同),我們一起出發,去看别人看不到的中國西部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