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漢文帝霸陵位置确認,百年中有哪些大遺址影響了中國曆史?

12月14日,在國家文物局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上,公布了陝西省西市白鹿原江村大墓即為漢文帝霸陵。霸陵位置的确認,解決了西漢十一座帝陵的名位問題,奠定了西漢中晚期帝王陵墓制度的基礎,對中國古代帝王陵墓制度的深入研究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此外,這次會議還公布了河南洛陽正平坊遺址和甘肅武威吐谷渾墓葬群兩項成果,其中河南洛陽正平坊遺址是唐代洛陽城郭城裡坊區内的重要裡坊遺址之一,對唐代政治制度史和社會生活史研究具有重要價值;甘肅武威吐谷渾墓葬群是一處唐代吐谷渾王族墓群。

何為考古學?我們又為何考古?對于公衆來說,考古是一門富于神秘感的學科。從概念上來講,考古學是根據古代人類活動遺留下來的實物遺存來研究當時人們生活及社會狀況,并解析人類文化、社會發展,探究其背景、原因、規律的學科。從1921年至2020年,中國考古曆史已有百年。《考古中國:15位考古學家說上下五千年》一書精選了15個代表中華文明的大遺址,以考古視角呈現5000年中華文明。在該書的總序中,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所學生院教授許宏概括介紹了這15處影響中國曆史的大遺址。這其中,包括殷墟、三星堆、良渚、秦始皇帝陵、南海I号、長城等,涵蓋都邑、陵墓、水下、高原、沙漠、窯址等衆多場景。

以下内容節選自《考古中國:15位考古學家說上下五千年》一書的總序,較原文有删節修改。文中所用插圖均來自該書。已獲得出版社授權刊發。

漢文帝霸陵位置确認,百年中有哪些大遺址影響了中國曆史?

《考古中國:15位考古學家說上下五千年》,許宏、魏興濤、唐際根、雷雨、劉瑞 等 著,大方丨中信出版集團2022年1月版。

說起來,考古是一門研究時空的學問。百年探索,我們已可以初步把握中國古代文明的時空分布和譜系脈絡。

本書撷取了15處大遺址,請15位考古學家來細緻講解,這是一場饕餮盛宴。這裡的“大遺址”,主要包括反映中國古代曆史各個發展階段涉及政治、宗教、軍事、科技、工業、農業、建築、交通、水利等方面的曆史文化資訊,具有規模宏大、價值重大、影響深遠的大型聚落、城址、宮室、陵寝、墓葬等遺址、遺址群。

漢文帝霸陵位置确認,百年中有哪些大遺址影響了中國曆史?

有學者對這些“大遺址”的重大意義做了提煉:第一是認知中國文化之源的地位;第二是擁有探索中國國家文明起源的意義;第三是展現中華文明5000多年連續發展的最佳例證;第四是中國文化多樣性的生動诠釋;第五是對中國這樣的文明古國、國土大國與文化大國的空間表達;第六是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交融共生、互相輝映的典型例證。本書推出的15處大遺址就從各個方面對上述曆史意義做了生動的闡釋。

空間分布

總體上看,廣袤的東亞大陸像一把坐西北朝東南的大座椅,座椅的椅背由高原、山嶺、戈壁、沙漠等自然屏障組成,這使得古代中國文化形成相對獨立發展的特性。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屏障作用的相對性,這種自然屏障并不是不可逾越的,從内亞地區到東亞腹地的通道有很多。甚而,在500年前的大航海時代、200多年前的工業化時代到來之前,中國西北地區至大北方地區一直是古代中國改革與開放的前沿陣地。

這樣一個相對封閉的地理空間,又可以看作是一個大盆地。盆地内的兩大河流——黃河和長江都大體呈東西向,便于内部的溝通交流。号稱“東亞大兩河流域”的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其間又少有大的山脈等自然阻隔,華北和華中大平原實際上是連成一片的,從作為大平原北緣的燕山山脈到作為其南緣的南嶺山脈,其間的直線距離在1500千米以上。秦漢時代之後,北至東北的三江平原,南至南海的廣大區域都納入了帝國的版圖。這就是孕育出古代中國的大溫床。

在大家熟知的中國地形圖上,除了高聳的青藏高原外,巨大的中國版圖基本上是由西北的黃色高原高地(第二階梯)和東南的青綠色低地平原(第三階梯)兩大闆塊組成的。這兩大自然地理闆塊的分野,也大緻是兩大人文闆塊的分野。著名地理學家胡煥庸在1935年就發現并提出從黑龍江的瑷珲(今黑河)到雲南騰沖之間的連線,是我國現代人口分布的一條重要的地理分界線。這條“胡煥庸線”與第二、第三階梯的分界線和400毫米等雨線大緻吻合,其西北側和東南側,大緻分布着6%左右和94%左右的人口。回望古代,這條線還是畜牧遊牧和定居農耕、旱作農業和稻作農業(吃面和吃米)、空足的鬲和實足的鼎的大緻分界線,這條線兩側的人口比例,在數千年的時間裡也應該是少有變化的。

漢文帝霸陵位置确認,百年中有哪些大遺址影響了中國曆史?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異彩紛呈的文化是人類對各具特色的自然環境适應的産物。從宏觀的自然地理态勢及由此生發的人文特征看,可以将古代中國先民賴以生存的東亞大陸大緻分為三大闆塊,就本書涉及的遺存點而言,它們在各區的空間分布是:

中原及左近地區(7處)

包括現河南境内的渑池仰韶村、鞏義雙槐樹遺址及其所代表的仰韶文化,洛陽二裡頭遺址及其所代表的二裡頭文化和安陽殷墟遺址及其所代表的殷墟文化;現陝西境内的西安阿房宮秦大型宮室遺址,臨潼秦始皇帝陵,扶風唐法門寺地宮。

漢文帝霸陵位置确認,百年中有哪些大遺址影響了中國曆史?

顯然,地處第二、第三階梯,以及兩大人文闆塊交界處的中原地區,是最适合于定居農耕的區域之一,是中國古代文明發生、發展的腹心地區。以二裡頭文化為先導,中原中心最終形成于公元前1800年前後;此後,夏商周三代廣域王權文明大放異彩,引領中國古代文明的潮流,形成東亞大陸最早的核心文化;接下來是最早的中央集權的帝國文明的形成與發展。

東南沿海與南方地區(5處)

包括現浙江境内的杭州良渚遺址及其所代表的良渚文化,慈溪唐、五代至北宋時期的後司岙窯址;現江西境内的南昌西漢海昏侯墓;現廣東境内的廣州南越王墓,陽江南海I号南宋沉船遺存。

漢文帝霸陵位置确認,百年中有哪些大遺址影響了中國曆史?

南海I号船艙平面圖。

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一道,并稱為“東亞大兩河流域”。這裡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即出現了基于稻作農業的古國,後來成為漢帝國的南土,唐宋時代制瓷業大放異彩。南嶺以南的東南沿海,在秦漢之後得以開發,宋代的廣州和泉州更成為海上絲綢之路尤其是瓷器外銷的起點,中國古代文化從這裡走向世界。

半月形文化傳播帶上(3處)

包括現陝西境内的神木石峁遺址及其所代表的石峁文化、靖邊明代清平堡遺址;現四川境内的廣漢三星堆遺址及其所代表的三星堆文化。

漢文帝霸陵位置确認,百年中有哪些大遺址影響了中國曆史?

石峁石雕。

“半月形文化傳播帶”的概念,出自我國著名考古學家、四川大學教授童恩正的筆下。他指出,從東北大興安嶺、内蒙古的陰山山脈、甯夏的賀蘭山脈、青海東北部的祁連山脈,到四川西部通向雲南西北部的橫斷山脈,這一北一南兩列山脈及其鄰近的高地,在地理上如同一雙有力的臂膀,屏障着祖國的腹心地區——黃河中下遊和長江中下遊肥沃的平原和盆地;在文化上,這一地帶則自有淵源,特色顯著,構成了古代華夏文明的邊緣地帶。

他用生态環境相似進而形成文化傳播來解釋這一地帶出現的各種文化相似現象。指出這一邊地半月形文化傳播帶的位置,恰好從兩面環繞了黃河中遊的黃土高原。其主要地貌為山地或高原,平均海拔1000—3500米。此外,太陽的平均年度輻射值大緻相近,此地帶的年平均溫度相當接近,農作物及木本植物的生長期接近,降水量大緻位于400毫米及600毫米兩條等雨線之間,是一種基本上由高原灌叢與草原組成的地帶。這條傳播帶上分布着漢藏語系、阿爾泰語系的各族群,是中國與歐亞大陸中西部文化交流的前沿陣地。

從考古學視角來看,地處半月形文化傳播帶上的新石器時代石峁文化既有來自内亞的文化因素,又有東亞大陸内地的文化因素;到了青銅時代,西來的權杖文化和中原地區以鼎、爵為代表的禮容器文化都見于這一弧帶區域,但權杖基本沒能進入這一地帶所圈圍的東亞大陸腹心地區,而鼎、爵等中原王朝文明的禮器,則沒能突破這個半月形文化傳播帶。既出現了金質權杖,又有中原風格禮容器出土的三星堆—金沙文化,恰好就位于這個半月形文化傳播帶的内緣。從戰國時期到明代,曆代長城就建築于這一文化傳播帶上,成為農牧接合部一道獨特的風景線,上演了一幕幕的曆史悲喜劇。抛開廣大的中國北方地區,一部完整的中國古代史是無從談起的。

時間分布

就在東亞大陸這個曆史大舞台上,現代智人在經曆了數萬年的演化發展後,于距今10000年前後進入了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揭示出的距今五六千年以來的東亞大陸展現了這樣的圖景:距今大約6000年以前,廣袤的東亞大陸上的史前人群,還都居住在面積不大的聚落中,以原始農業和漁獵為主,過着大體平等、自給自足的生活。各區域文化獨立發展,同時又顯現出一定的跨地域的共性。

此後的東亞大陸,開始進入社會複雜化的階段,并很快出現了早期國家,進入狹義的文明時代。延續了數千年的中國古代文明史,可以劃分為三大階段:邦國(古國)時代、王國時代和帝國時代。其中邦國(古國)時代處于新石器時代,呈現出無中心的多元狀态,其是否屬于不平等的前國家階段——酋邦(chiefdom)時代,尚存争議。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稱其為“滿天星鬥”的時代。王國時代即夏商周三代的廣域王權國家時代,它呈現出的是有中心的多元狀态,可謂“月明星稀”,或可稱為早期王朝時代。再向後就是秦漢王朝開啟的一統化的帝國時代了,可謂“皓月淩空”。隻有到了帝國時代,中央集權與郡縣制的專制皇權才建立起來,進而最終結束了分權代理式的“封建社會”。這三大階段中的兩個大的曆史節點,就是二裡頭與秦王朝。本書涉及的遺存在時間次元上可分為:

“滿天星鬥”的邦國(古國)時代(4處)

距今5500—3800年間,也就是考古學上的仰韶時代後期至龍山時代,被稱為“東亞大兩河流域”的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許多地區,進入了一個發生着深刻社會變革的時期。随着人口的增長,這一時期開始出現了階層分化和社會複雜化現象,區域之間的文化交流和摩擦沖突都日趨頻繁。

許多前所未見的文化現象集中出現,聚落形态上發生着根本的變化。衆多相對獨立的部族或古國并存且互相競争。如中原及周邊的仰韶文化、石峁文化、陶寺文化、王灣三期文化,西北地區的大地灣文化、齊家文化,遼西和内蒙古東部的紅山文化,山東地區的大汶口—龍山文化,江淮地區的薛家崗文化,長江下遊的淩家灘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長江中遊的屈家嶺—石家河文化,長江上遊的寶墩文化等,在文化面貌上各具特色,異彩紛呈。

漢文帝霸陵位置确認,百年中有哪些大遺址影響了中國曆史?

良渚分體石犁。

那是一個“滿天星鬥”的時代,邦國林立是那個時代最顯著的特征。有的學者稱其為“邦國時代”或“古國時代”,有的則借用歐美學界的話語系統,稱之為“酋邦時代”。本書所介紹的4處新石器時代遺址:河南渑池仰韶村、鞏義雙槐樹,浙江杭州良渚和陝西神木石峁及其所代表的考古學文化,就是其中4個最耀眼的星團。

“月明星稀”的王國時代(3處)

公元前2000年前後,興盛一時的中原周邊地區的各支考古學文化先後走向衰落;代之而起的是,二裡頭文化的分布範圍首次突破了地理單元的制約,幾乎遍布于整個黃河中遊地區,二裡頭文化的因素向四圍輻射的範圍更是遠大于此。至此,延續至北宋時期的中原中心正式形成。

二裡頭文化與二裡頭都邑的出現,表明當時的社會形成了由若幹互相競争的政治實體并存的局面,進入廣域王權國家階段。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這一東亞文明的腹心地區開始由多元化的邦國文明走向一體化的王朝文明。本書選取了3處青銅時代的都邑——河南洛陽二裡頭、安陽殷墟和四川廣漢三星堆,從中可以窺見中原廣域王權國家的興盛和東亞大陸多元青銅文明的輝煌。

漢文帝霸陵位置确認,百年中有哪些大遺址影響了中國曆史?

三星堆青銅器。

“皓月淩空”的帝國時代(8處)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标志着帝國時代的來臨。在都邑的空間布局上,秦漢帝國延續了始于二裡頭時代“大都無城”的傳統,龐大的首都圈形成的不設防郭區,彰顯了帝國國力的強盛和帝都的巍巍大氣。陝西阿房宮大型宮室建築和秦始皇帝陵,都是其首都圈内大型工程的典範。從江西南昌海昏侯墓可以一窺漢帝國王室的富足與奢靡,同時期處于廣東的分裂政權南越國的王墓,也令人歎為觀止。這是一個時代的見證。

有學者把整個中國古代的帝國時期分為三大階段。其中第一階段是上升期,指秦漢帝國,“第一中間期”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第二階段是鼎盛期,指隋唐帝國,“第二中間期”是五代十國,宋遼金元其實有很大的過渡性;第三階段是衰敗期,指明清帝國。這是有道理的,然而政治軍事上積貧積弱的宋代在文化上還是綻放出了光彩,說起來不遜于那些所謂的盛世。

作者丨許宏

摘編丨安也

編輯丨張婷

導語校對丨盧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