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最好的教育,是讓孩子成為自己

最好的教育,是讓孩子成為自己

作者:雙木魚(爸媽精讀作者)

近日,“90後少年趙心童奪斯諾克英錦賽冠軍”的新聞迅速登上熱搜,獲得點贊無數。

“天才球手”、“中國斯諾克新一哥”、“丁俊晖後中國第二人”的贊譽紛紛而至。

最好的教育,是讓孩子成為自己

年少成名離不開天賦與努力,更少不了父母背後的支援與信任。

在趙心童打球的道路上,他的父母都十分支援,為他創造最好的學球環境。

在面臨學球還是上學這一重大問題,趙心童的父母也曾經猶豫不決,但最終他們還是選擇一如既往地信任與尊重孩子的每一個決定。

正如趙心童自己所說的,“我感覺有這樣的父母真的特别好,在撞球圈的小孩裡面,我是最幸福的!”

最好的教育,莫過于讓孩子成為自己。

作為父母,我們成全一個孩子,就是幫助他們找到自我的意義,實作價值的展現。

最好的教育,是讓孩子成為自己
最好的教育,是讓孩子成為自己

支援孩子的熱愛與興趣

趙心童的父母曾在一期節目中提到,自從7歲那年第一次接觸斯諾克,趙心童就對它産生濃厚的興趣。

後來父母還發現他對斯諾克很有天賦,于是願意創造一切的條件幫助他,為他買來桌球台,把家裡的大房間改造成桌球房,還專門聘請了教練親自教他。

父母原本的初衷,隻是讓他發展一些自己的興趣愛好,在興趣中找到自己的天賦可以說是意外收獲。

很多父母,對于孩子的興趣愛好,不是帶着欣賞的眼光去發現,而是從父母的角度出發,打着為孩子好的名号,對孩子的興趣愛好進行打壓與幹涉。

而有遠見的父母,則是無條件地支援孩子的愛好,幫助孩子找到自己喜歡的事情,擷取自己的人生價值。

出生于廣西桂林的90後小夥子秦坤,從小癡迷折紙,比現在的孩子沉迷手機遊戲還厲害。

秦坤的爸爸比較開明,看到兒子心靈手巧,不但不反對他折紙,還親自購買材料,讓他充分發展這個特長。

後來秦坤終于憑着折紙闖出一番事業,還走上了清華大學講台,給清華學霸們做講座。

最好的教育,是讓孩子成為自己

秦坤曾在一期節目中驕傲地說過:

“非常感謝家人對我的了解,特别是爸爸對我的支援。從愛好折紙到現在創業發展,隻要有需要爸爸幫忙的地方,他都會抽出時間竭盡所能支援我”。

育兒專家梅拾璎曾說過:興趣是一枚星火,當孩子的星火得到父母的支援與肯定,必然會呈燎原之勢,幫助孩子更有力量地綻放自己的生命力。

孩子一旦找到自己的熱愛,必定會專注于心,并且在興趣的推動下獲得超乎尋常的發展。

作為父母,我們多用發現的視角去挖掘、去支援、去等待,那麼,很多的可能性都可以發生。

最好的教育,是讓孩子成為自己

尊重孩子的每一個選擇

趙心童的父母還提到,在初二那年曾問過趙心童,“讀完大學回來選什麼職業”。

他不假思索地回答說:“打球。”

自此以後,趙心童的父母就很尊重兒子的選擇,雖然這個選擇一直得不到親戚朋友的認可,但趙心童的父母從沒動搖,一直當孩子的支援者。

周國平曾說過:“愛孩子是一種本能,尊重孩子是一種教養。”

父母尊重孩子的選擇,支援孩子的決定,才是給他們最好的教育。

最好的教育,是讓孩子成為自己

英國著名教育家赫伯特·斯賓塞有句箴言:

“教育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教會孩子怎樣去選擇。隻有做孩子真正選擇的事情,遇到困難時他才能去忍耐、努力,成功的時候也才能真正享受到明智選擇的喜悅。”

在趙心童的打球生涯中,受到挫折是在所難免的,但正是因為是自己的選擇,他都一直很努力地去克服、去戰勝,才會取得如今驕人的成績。

今年雙11,李佳琦的直播累積交易金額突破百億,一夜吸金六個億,成為名副其實的淘寶直播“帶貨一哥”。

成功的同時也面臨着流言蜚語,而父母的支援與肯定,才是李佳琦最大的底氣。

李佳琦接受采訪時說過:“我能有今天的成就,離不開我父母對我的無條件尊重與支援。”

面對他人的質疑,李佳琦的父母都會挺身而出,無條件地支援孩子。

父親說:“我兒子皮膚白,那是随了我。”

母親更是霸氣回應:“他沒有偷,沒有搶,憑自己的專業掙錢,我覺得沒有什麼不好的。”

最好的教育,是讓孩子成為自己

心理學家斯科特·派克說過:

“真正愛孩子的父母都明白,愛孩子,就要尊重孩子,尊重他們的意願和感受,尊重他們有做決定的權利。”

最失敗的教育,是替孩子做選擇。

人生是孩子的,父母要做的隻是尊重孩子的每一個選擇,讓他擁有足夠的勇氣去追求自己的夢想。

最好的教育,是讓孩子成為自己

舍得讓孩子吃苦

趙心童是名副其實的富二代,爸爸是深圳一家醫院的院長,媽媽是護士。

但為了獲得精湛的球技,趙心童也是吃了很多苦。

父母回憶在剛開始學球時,趙心童每天要早早出門去練習,下午六七點回來,一天有七八個小時的練球時間。

而且為了打球,年少的趙心童隻能獨身一人,漂洋過海到英國訓練。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趙心童的父母雖然心疼,但還是狠下心讓孩子吃苦。

聽說過一個苦難守恒定律:

“每一個人一輩子吃苦的量是恒定的,它既不會憑空消失,也不會無故産生。它隻會從一個階段轉移到另一個階段,或者從一種形式轉化成另一種形式”。

真正愛孩子的父母,都會舍得讓孩子吃苦。

無獨有偶。央視新聞最近也報道湛江10 歲女孩子為學跳舞,每周末為了要到150公裡外的鎮上上課,都要5點起床,就這樣堅持了3年。

最好的教育,是讓孩子成為自己

而且為了争取更多的練舞時間,平時小女孩放學回家,先寫作業,然後就穿着校服開始練習,每天堅持近3小時,即使在寫作時也不忘堅持練習。

連媽媽張女士都說,小女孩比别人能吃苦,從不喊累,也不主動要求休息。鞋子、襪子磨破了,腳趾磨流血了都還在堅持。

張媽媽雖然很心疼,但也表示:隻要孩子自己不放棄,我們就一直支援她。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而真正的計深遠,不是為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質條件,而應該學會放手,教會他們擁有吃苦的意志和生存的技能。

楊绛先生也說過:

“如要鍛煉一個能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稱心,才能養成堅韌的性格。一個人經過不同程度的鍛煉,就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不同程度的效益。”

凡事都是如此。如若想要獲得成長,必然要付出數倍于普通人的努力與積累才能有收獲。

孩子隻有付出過努力的汗水,體會過吃苦的艱難,才能迎來自己人生的更多可能性。

正如趙心童媽媽所說的,我們愛孩子,疼孩子,就是讓孩子快樂的做自己。

孩子的未來有無限,最好的教育就是讓孩子做自己。

父母要做的僅僅是幫助他們挖掘身上的天賦和愛好,支援他們的每一個選擇,舍得放手讓孩子吃苦,引發孩子身上的無限潛能,成就最好的自己。

最好的教育,是讓孩子成為自己

作者簡介:雙木魚,爸媽精讀專欄作者,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注:本文章圖檔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