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孤勇者”李一男殺入造車

“孤勇者”李一男殺入造車

來源:獵雲網(ID:ilieyun)作者:王非

2018年10月,目送小牛電動上市,卻因故未能登台敲鐘的李一男,心裡五味雜陳。

一個念頭悠然誕生——造車,從兩輪變四輪。

或者說,入獄服刑期間,目睹新能源汽車賽道風起雲湧的他,便已無數次暗暗謀劃過。随着小牛電動登陸納斯達克,對公司,對創業夥伴,對投資人都有了交代後,這個念頭更加堅定了。

2018年11月,造車正式立項,李一男默默開啟了新旅程。

經過三年多的籌備,終于在2021年12月15日的今天,李一男攜創辦的汽車品牌自遊家官宣亮相(英文品牌“NIUTRON”),并宣布首款産品自遊家NV将于2022年上半年上市并接受預訂,同年9月啟動傳遞。與此同時,自遊家汽車宣布完成5億美元A輪融資,獲得IDG、COATUE等全球知名機構投資。

從天才少年到華為最年輕的副總裁,被稱為“華為太子”;從創辦港灣網絡,逼得華為成立“打港辦”最終又被收編;從百度到中國移動,從金沙江創投到梅花創投,以及“最後一次創業”的小牛電動······

一路走來,李一男的傳奇人生幾乎無可比拟,用“孤勇者”來形容,頗為貼切。正如陳奕迅所唱:“你額頭的傷口,你的不同,你犯的錯,都是勇敢的。愛你孤身走暗巷,愛你不跪的模樣,愛你對峙過絕望,不肯哭一場。”

01 天才少年初長成,從太子再到浪子

李一男,1970年降生于湖南一個普通家庭,一切似乎并沒有那麼不同。短短15年後,他考入華中理工大學(現華中科技大學)第一屆少年班,成為23名“天才少年”中的一員,他的不平凡初見端倪。

1992年,研二的李一男在輔導教師宋文芝老師的指引下,來到華為實習。次年6月,李一男研究所學生畢業,正式進入華為。入職的第二天,便升任華為工程師;半個月後,升任主任工程師;半年升任中央研究部副總經理;兩年被提拔為華為公司總工程師/中央研究部總裁。

等到李一男26歲的時候,他便已經成為華為執行副總裁,也是華為最年輕的副總裁。昔日的天才少年,迅速蛻變成為執掌一方的将領,功勳卓著:1997年,李一男挂帥,傳輸業務部總監黃耀旭為先鋒,在兩人的配合下,當年傳輸銷售1億元,1年後攀升至10億元,成為華為第二匹“現金牛”。

自1998年開始,李一男轉而負責市場部下面的産品部。而這也奠定了他成為任正非“幹兒子”、“華為太子”、華為研發一把手、華為二号人物的基礎。

直到2000年,李一男離開華為,帶着由技術貢獻等轉換而來的華為股份,轉化為啟動資金及華為裝置(價值約1000萬元),創辦港灣網絡。在2001-2004的短短三年裡,公司年銷售收入分别為1.47億元,4.1億元,10億元,甚至在業界獲得到了“小華為”的别稱,影響力可見一斑。

如果隻是簡單的業務競争,心胸寬廣的任正非自然不會介懷。2003年12月,李一男的港灣網絡與黃耀旭創辦的鈞天科技宣布合并,意圖進入營運商的光傳輸市場,而這也正是華為的腹地和根本。任正非在得知這一收購案後,打趣道,“乖乖,紅一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還勝利會師了!”

華為與思科的“世紀訴訟”以和解宣告塵埃落定後,2004年7月,華為正式成立“打擊港灣工作辦公室(俗稱:打港辦)”,并由任正非直接上司。李一男帶領的港灣網絡,開始遭遇任正非的多元度圍獵。

結果大家也都知道了,2006年6月,華為以17億元收購港灣網絡。當年9月,李一男重新回到華為。

李一男也遵守“至少要在華為持續工作兩年”的協定,直到2010年10月離開華為加盟百度。自此李一男似乎變成了“無家可歸”的浪子:兩年的百度CTO生涯,一年半的無限訊奇(12580)CEO經曆,甚至是在金沙江創投擔任風險合夥人的日子,匆匆而來,又匆匆而去。

2014年8月,在明勢資本創始人黃明明的介紹下,李一男帶着他自己和資金,于北京鳥巢旁的一個咖啡館裡,見到了小牛電動的發起人——知乎設計紅人@Token胡依林。經過深入交流,李一男帶着一腔孤勇,殺入早已千軍萬馬的電動兩輪車領域,空降牛電科技擔任CEO,而這也被他稱為“最後一次創業”。

現實卻有意捉弄這位天才少年,2015年6月,李一男在做投資人期間,涉及700萬價值股票的内幕交易,被刑事拘捕,他也是以獲刑兩年半。

2018年3月,李一男辭去牛電科技CEO一職,加盟梅花天使創投擔任合夥人。2018年10月,小牛電動如願上市,雖然持股43.8%,李一男終究沒有站在敲鐘現場的C位。

也許是出于遺憾,也許是創業的熱血仍在。終于,李一男罕見地食言,再一次選擇創業,創立自遊家,殺入新能源車賽道,加入造車大軍。

02 從小牛電動到自遊家,同樣的配方同樣的味道

從小牛電動到自遊家,從兩輪到四輪,難度系數卻并不是簡單地乘以2。這一次,李一男能否複制小牛電動的成功?

2014年,彼時的兩輪電動車已有上千品牌,卻并無真正的龍頭大牌。此外,缺乏附加價值,使用者體驗不佳、管道沒有網際網路化都是這個巨大市場所忽視的問題。

機會擺在面前,李一男帶領的小牛科技,開局便收獲了天使輪+A輪總融資額達5000萬美元的資方支援。

強大的團隊陣容同樣不可小觑,胡依林/Token擔任副總裁,此前曾是Frog、微軟知名設計師;張一博,市場副總裁,來自小米;劉成棟/Rayman,系統研發副總裁,來自萬向電動汽車;何衛華,供應鍊副總裁,來自聚光科技;Joseph Nelson,首席産品設計師,來自WILD DESIGN。

不肯受制于人的李一男,選擇在常州市郊為小牛電動自建工廠,近2萬平米,占地50畝,擁有4條全自動生産線,2條全自動測試流水線。

李一男的自遊家,開局同樣漂亮。A輪融資5億美元,獲得IDG、COATUE等全球知名機構的投資,是小牛電動最初融資的10倍。

團隊方面,盡管牛電科技方面曾表示,“牛創新能源科技跟小牛電動沒有直接關系。”小牛電動高管也多次發聲,沒有造汽車的規劃。但有報道稱,小牛電動設計副總裁劉傳凱将加入自遊家。

公開資料顯示,劉傳凱團隊操刀小牛電動M1的概念設計,在加入小牛電動之前,劉傳凱曾在寶馬集團(BMW)旗下的創意咨詢公司Designworks擔任設計總監。

此外,曾在小鵬汽車擔任成本分析主管的方卿也已加入自遊家,藍鲸财經汽車頻道主編王亞菲已出任公司公關總監。

今年8月份,牛創新能源注冊位址正式從常州武進區變更為常州金壇區。9月初,江蘇金壇大乘汽車科技産業園正式更名為NIUTRON。也就是說,李一男并沒有選擇大費周章的“拿地”自建工廠,而是以收購迅速切入,極大地節省前期準備工作。

據了解,江蘇金壇大乘汽車科技産業園中的産房、制造裝置隻需進行系統改造更新就可以使用,以及臨近常州新能源汽車産業的地域優勢,造車的配套服務一應俱全。

在官方介紹裡,自遊家汽車的現代化智能制造基地占地面積77萬平方米,整體設計産能為18萬台/年,目前工廠正在進行量産前的改造和标定,将于2022年3月投入使用。

“孤勇者”李一男殺入造車

目前,牛創新能源的官網暫未正式上線。NIUTRON公衆号則剛剛變更為自遊家NIUTRON,僅有的幾則消息,均與招聘相關。最新的招聘分為整車管理、制造工程、品質、試制試驗四大部分,涉及近40個不同崗位。

在自遊家汽車官方的介紹裡,李一男入局造車,正式立項于2018年11月,品牌總部位于北京,上海設立研發中心,研發及智能制造基地位于常州。目前自遊家汽車擁有核心研發團隊接近1000人,均來自于國内外主流一線汽車公司,平均工作年限10年以上。

時不我待,擺在李一男面前的,卻是從造車資質,到團隊擴建、研發生産等一系列問題。4個月的時間,真的足夠嗎?

曾經,李一男用不到兩年的時間,就釋出了小牛電動的首款智能電動N1,并且僅用15天,便創造了衆籌7200萬元的奇迹。

我們也隻能寄望于,經過三年多的耐心籌劃,李一男真的已經做好了完全準備,再造奇迹,去攪亂新能源汽車的江湖。

03 造車江湖血雨腥風,遲來者李一男首先約戰李想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資料顯示,1~11月,我國新能源汽車累計産量超過300萬輛,銷量接近300萬輛,預計全年産銷突破340萬輛。

具體造車新勢力而言,資料顯示,11月,小鵬、理想、蔚來、哪吒四家造車新勢力銷量紛紛破萬。1~11月份,這四家車企累計銷量分别為82155輛、76404輛、80940輛、59547輛,有望實作年銷10萬輛的臨界點。

對于行業的未來,市場上一片樂觀預測。何小鵬曾預計,2025年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将達到 50%。李想預測,2030年全球新能源乘用車銷售占比将達60%。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明高表示,2022年新能源汽車市占率将超過20%,在明年年底市占率有望超過30%。

市場潛力巨大,吸引入局者前赴後繼,傳統車企推出的智能高端電動車品牌量産車也開始接連上市。

隻是,在激烈的市場競争之下,能夠走到最後的也隻能是極少數。2019年,就有一批造車新勢力因為資金鍊斷裂而倒下,而這也應了蔚來創始人李斌“新勢力要造車,沒有200億元的資金玩不轉”的說法。

近日,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在某線上論壇上發表觀點稱,“未來新能源賽道中,全球将來會有5到10家主要的玩家。”

遲來者李一男想要占據一席之地,壓力巨大。尤為關鍵的是,今年以來,小米、百度、滴滴等網際網路巨頭也高調入局。

值得一提的是,雷軍的母校武漢大學與華中科技大學僅有一湖之隔。穿越幾十年的時空,兩個湖南老鄉即将在造車江湖狹路相逢,不得不感歎造物的神奇。隻是相比于雷軍的功成名就、氣定神閑,重新出發的李一男,更加迫切地需要證明自己。

隻是,在造車的路線上,李一男選擇了并不常見的那一條。

雖然《汽車産業投資管理規定》的征求意見稿中寫入了對“增程式”的鼓勵,但是,對于增程,業内一直是有争議的。持保留意見一派認為,純電動汽車才是真正的未來,并且絕大部分車企真金白銀的研發投入宣告純電動(BEV);有不同的意見認為,在電池技術尚未完全成熟之際,增程是有過渡意義的路線。

而自遊家汽車在過去三年裡,則确定純電動BEV(Battery Electric vehicle)和增程式電動EREV(Extended-Range Electric Vehicle)兩種技術路線并行的方向,聚焦産品研發,開發了Gemini雙子平台。基于該平台推出的首款産品自遊家NV定位于中大型高端SUV,為使用者提供兩種動力總成可供選擇,以滿足使用者對城際長途和日常代步的不同需求。

據了解,自遊家NV已經累計進行了三輪工程試制,研發測試裡程超過百萬公裡,首輪冬夏試驗已經完成,目前正在進行第二輪冬季測試。随着制造基地改造完成,自遊家NV預計于2022年3月進行小批量生産,9月将為首批使用者傳遞使用。

而這也意味着,理想汽車創始人李想終于迎來了新的同行者與競争者。有消息稱,李一男的電動汽車定價在20萬左右,而理想One的全國統一零售價則是32.8萬元,李想的壓力可想而知。可無論結果如何,既然選擇了遠方,就注定風雨兼程。如今,李一男帶領着自遊家,聚焦于高端智能電動車領域,以“讓更多人享受智能出行的美好”為使命,同樣可以适用《孤勇者》歌詞:

“戰嗎?戰啊!以最孤高的夢,緻那黑夜中的嗚咽與怒吼。”

[本文作者獵雲網,i黑馬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公衆号(ID:ilieyun)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