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左宗棠收複新疆時,栽種楊柳三千裡,但為何其中反而桑樹更多?

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的大門。是遙遠的東方一條傳說般的商道。也是中國和西域曆史上最悠揚的傳說。這條路上湧現出了無數的偉人,從張骞班超,到玄奘李靖,而左宗棠,就是絲路曆史上熠熠生輝的一章。

左宗棠收複新疆時,栽種楊柳三千裡,但為何其中反而桑樹更多?

左宗棠收複新疆以後,為了鞏固新疆的統治,鞏固從中原到新疆的官道,同時改善西北的生态環境,于是廣泛動員麾下将士和當地百姓,在出關直到新疆一線植樹造林,在新疆到西域的路上,栽種了一條線的防沙林。這三千裡楊柳,就被後人敬稱為“左公柳”。

左宗棠收複新疆時,栽種楊柳三千裡,但為何其中反而桑樹更多?

但是實際上,左宗棠在新疆地區栽種的最多的樹木可不是這三千裡楊柳。而是桑樹。桑樹是一種價值很高的農林業樹木,左宗棠為了西北的建設,他在西北大力推行種桑養蠶的舉措,并且将中原成熟發達的養蠶技術和絲織技術積極引入新疆。在左宗棠的推行下,新疆的農桑絲織都有了長足的發展。紡織品甚至可以遠銷歐洲。那麼,左宗棠為什麼這麼大力地在新疆推行桑蠶呢?

左宗棠收複新疆時,栽種楊柳三千裡,但為何其中反而桑樹更多?

左公四十歲前都在家中務農,對于農業深有了解。桑樹是一直容易生長的樹種,在家中院裡輕易就能栽種,不會占用肥沃耕地。同時,蠶桑技術可以占用婦女茶餘飯後的時間,并且能以家庭為機關自産自銷,不會對農耕有任何耽誤。最後,新疆冬天苦寒,但是絲織品昂貴,新疆人民并不富裕,冬天常常受凍,左公于心不忍。

左宗棠收複新疆時,栽種楊柳三千裡,但為何其中反而桑樹更多?

于是,左公從南方找來了當時最富盛名的商人胡雪岩,讓他的商會從南方運送上等桑樹苗到新疆。同時,他通過胡雪岩物色了一位農業專家,湖州祝應焘。他在新疆設立蠶務局,指導百姓養蠶種桑。并且通過祝應焘,反複改良種植技術和方法,讓南方的樹種在新疆也能夠很好的生長存活。同時還通過蠶務局,官方收購老百姓的蠶繭并給予獎勵。

左宗棠收複新疆時,栽種楊柳三千裡,但為何其中反而桑樹更多?

寥寥數年,新疆的桑蠶種植和絲織業就飛快地發展起來。家家養蠶戶戶紡紗。新疆的紡織品由于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優勢、低廉的成本和相當可靠的品質,受到了中亞市場的熱烈歡迎,反響良好。左公收複新疆,不光沒有壓迫統治,反而教化群眾,促進了新疆農業經濟的發展,功在千秋。你們怎麼看呢?

左宗棠收複新疆時,栽種楊柳三千裡,但為何其中反而桑樹更多?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