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孔子周遊列國十四年,為何沒有去秦國?不屑前往還是另有原因?

魯定公十四年(前496),已是高齡的孔子離開了自己的故鄉魯國,前往衛國,并開始了一段長達十四年的對列國的“考察”。孔子帶領他的弟子,先後到達了衛國、曹國、宋國、鄭國、陳國、蔡國、楚國等國家,面見一些國家的國君,抒發自己的政治見解。可能會有些讀者朋友們有這樣的疑惑:“為什麼周遊列國十四年的孔子,唯獨沒有去秦國呢?”

一、

誇大其詞,望文生義

可能從“列國”這兩個字,有些讀者朋友就認為孔子把東周時所有國家跑遍了,而因為秦國和《孔子曆史地圖集》内沒有記載孔子去過秦國,是以會腦補成“因為秦國是蠻夷小國,重視禮樂制度的孔子不屑于前往,是以孔子沒有動身前往秦國。”

孔子周遊列國十四年,為何沒有去秦國?不屑前往還是另有原因?

但事實不是這樣的,首先,作為我國最偉大的教育家之一,孔夫子是很喜歡“教誨”學生的,從他倡導“有教無類”、創辦私學、廣收學生就可以看出,他是很喜歡當“老師”的,是以沒有去秦國并不是因為鄙視秦人,也不是視他們為“蠻夷”而不想傳道教化他們。其二,從《孔子曆史地圖集》中孔子與弟子周遊列國的路線可以看出,他的考察範圍主要是魯國附近的國家,而且大部分是小國,“周遊列國”說得有些誇張,因為孔子與其弟子并沒有去往所有的諸侯國,也沒有“唯獨”秦國沒去,比如晉國,孔子也隻是望河生歎:“

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濟,命也夫!

”卻連黃河也沒有渡過。

孔子周遊列國十四年,為何沒有去秦國?不屑前往還是另有原因?

上圖為孔子人生軌迹,數字是年齡

二、

西陲多戰,道阻且長

秦國發迹于西陲,自立國以來,這個國家便一直處于戰事之中。秦莊公時,大破西戎,得封祖地;秦襄公時,襄公護送周平王遷都有功,受封岐山以西之地,秦始建國;秦文公時,

“文公以兵伐戎,戎敗走。於是文公遂收周馀民有之,地至岐,岐以東獻之周”

,秦人真正掌握自己的土地;秦宣公時,秦國制定東出之策,高速發展的秦國遇到了同樣有逐鹿中原之志的宿敵晉國,雙方磕磕碰碰又是百年戰事,可以說這個自西陲而起的國家,從來沒有安分過,而是一直在

“修我戈矛,與子同袍。”

孔子周遊列國十四年,為何沒有去秦國?不屑前往還是另有原因?

孔子周遊列國之際,秦國正是秦惠公為國君,此時的秦國國勢并不好,一方面秦穆公開創的霸業局面已經不複存在,秦國發展受晉國阻撓,另一方面天下也不太平,這段時間戰事頻發不說,很多國家都面臨着政局不穩的問題,許多卿大夫掌握實權,很多國家政令癱瘓,其中秦東出之門戶晉國就是典例,朝中六卿權力膨脹,互相诘難。孔子也不是沒有動前往秦國的念頭,但中途還是放棄了,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路程太長了,孔子等人哪怕走在魯國周邊的國家都能遭遇不測,不是被惡意囚禁,就是缺糧挨餓,更别說前往遠在千裡之外的秦國,這條路上是何等兇險,都是未知數。

三、

為政以德,不符霸業

孔子周遊列國,不僅在于傳道、授業、解惑,其實他最大的願望還是希望能在一國之君的賞識重用下,展現自己的政治抱負,讓自己理想中的“大同”社會重新取代亂世。但孔子提出的“禮”“仁”都過于超前了,也不符合當時兼并戰争的背景,是以孔子處處碰壁,到的很多國家都隻是“敬而不用”,心灰意冷的孔子最後還是回到了魯國,潛心緻力于教育事業。

孔子周遊列國十四年,為何沒有去秦國?不屑前往還是另有原因?

而在這段時期,最受列國歡迎的是法家思想,通過國家推行變法,能夠迅速提升整個國家的經濟與軍事實力,還能轉移國内沖突。畢竟這段時間内,各國不斷發動戰争,大國兼并小國,國君剝奪舊貴族權勢,這些都離不開法家思想的支援,戰國初期的魏國、後期的秦國,都是變法成功的典例。而孔子與其弟子倡導的“仁”、“仁政”、“為政以德”等思想,與國君們崇尚的霸道、王道不符。是以就算孔子最後真的到了秦國,相比也會被奉為座上賓,但絕不重用吧。

孔子周遊列國十四年,為何沒有去秦國?不屑前往還是另有原因?

孔子不僅是我國最偉大的教育家之一,同時他也可以位列最偉大的政治家之一。春秋戰國的亂世之争讓孔子與他所主張的“仁政”、“德政”沒有施展的空間,但在他主持魯國國政期間,魯國大治,國力得到加強的同時,就連強大的齊國也畏懼孔子的才能。原本孔子周遊列國時要去往晉國,卻因為楚國忌憚有了孔子後晉國會重拾霸業,是以暗中阻撓。最終孔子回到魯國潛心教學,再不出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