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主劉禅,一共有七個兒子,七個孩子性格都很好,心地善良,可稱為好人,但是身在帝王家,這樣的性格卻不再适合稱霸天下了。
劉禅與劉備相比,本來就已經弱了幾等,到了劉禅兒子的層面更是相差極多。隻靠姜維苦苦支撐的蜀漢,岌岌可危,面臨鄧艾的偷襲,劉禅與蜀漢的大臣們積極商議,一時之間,“天命所歸”“順勢而為”的聲音此起彼伏,幾乎是一邊倒的贊成投降。

後主生七子:長子劉璿,次子劉瑤,三子劉琮,四子劉瓒,五子即北地王劉谌,六子劉恂,七子劉璩。七子中惟谌自幼聰明,英敏過人,餘皆儒善。
蜀漢主降
蜀漢面對鄧艾的偷襲部隊,以成都之兵,完全可以抵禦,等待姜維回援,其實沒啥大事兒。至少再撐一陣子沒啥問題,但是為啥劉禅這麼快選擇投降了呢?
對于劉禅投降這個絕對,有兩個截然相反的聲音,一個是說劉禅有眼光,高瞻遠矚,看清了未來魏國一統天下的形勢,為了避免百姓受戰争之苦,最終決定順勢而為,投降曹魏。
還有一種說法與之相反,說劉禅是無能之輩,虎父犬子,守不住父親打下來的基業,也不敢選擇與社稷共存亡,苟且偷生,貪戀權貴,全然不顧世人的眼光,是一個“扶不起的阿鬥”。
姜維主戰
姜維的立場很堅定,因為姜維深受諸葛亮的厚恩,是以,即便姜維在蜀漢中經常被孤立,沒人支援他,他還是堅持走諸葛亮生前的路線,立志完成諸葛亮的遺願。諸葛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是為了報答劉備的恩情;姜維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則是為了報答諸葛亮的恩情。
當姜維聽到劉禅投降的時候,相信他當時一定是撕心裂肺,在他手裡斷送了蜀漢,他無顔面對諸葛亮,于是他哪怕知道機會渺小,還是進行了最後的複國之舉,求仁得仁,死而後已。
自保富貴的文官們
劉禅身邊的那些文官,與姜維則有很大不同,他們其中一部分人來自荊州集團,一部分人來自益州集團,屬于本地人。
他們對劉禅也好,劉備也罷,無非就是求富貴,根本不是有理想,有抱負的人,他們也不想匡扶什麼漢室,而且此時蜀漢滅亡之際,也沒有漢什麼事情了。此情此景和當年赤壁之戰一樣,文官主降,為什麼呢?因為他們可降,他們身為當地的門閥士族,投降誰都會重用他們,他們其實跟誰混都無所謂。是以他們在覺得打仗無利可圖的時候,就開始主張投降,保全自己的家族勢力。
最終,蜀國投降,劉禅全身而退,以幾近“厚顔無恥”的方式苟活多年,不失富貴。但是劉禅的大兒子劉璿卻沒這麼好的運氣了,被魏國殺死了。
太子之死
不殺劉禅,是為了留着劉禅這個名義上的老大舉國投降,避免将蜀漢的勢力分裂,導緻局勢複雜。但是姜維和太子劉璿就慘了,還有關羽的滿門。
“殺漢太子璿及姜維妻子,軍衆鈔略,死喪狼藉。衛瓘部分諸将,數日乃定。”《資治通鑒·卷七十八》
司馬昭殺劉璿有他的理由,因為當時的劉璿與父親劉禅不一樣,他與姜維都有不投降的舉動,且都與姜維有複國之舉。這一點決定了劉璿必死的下場,因為司馬昭不能留着一顆定時炸彈,此人若在,則蜀國不可安定。
劉禅懦弱無能的性格,讓他做出了錯誤的決定,可以說,他的富貴是用忍受屈辱和蜀漢百姓的鮮血換來的,他的兒子死于司馬昭之手,他卻能不生氣,這樣的人也算是一腳踹不出一個屁來了。
成都投降之日,魏軍屠城數日,成都鮮血橫流,這就是劉禅所謂的避免生靈塗炭,令人覺得可笑。
劉璿雖然不是什麼人才,但是勇氣可嘉,相信在面對底下的列祖列宗時,劉璿至少是有臉一見,而劉禅,不知道要被其父劉備,如何訓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