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南韓發生一場洪水,沖出一塊中文石碑,南韓人見後臉都變紅

中國的傳統文化,曾經深刻影響了鄰近國家。曆史上,朝韓兩國所在的地區,曾經以“高句麗”、“新羅”、“百濟”等作為對外名字。但不管名字和朝代怎麼轉變,北韓政權都常常是作為中國的藩屬國存在,不過關于這一點很多南韓學者卻是不承認的。

南韓發生一場洪水,沖出一塊中文石碑,南韓人見後臉都變紅

而當年南韓曾經發生過一場洪水,沖出一塊中文石碑,上面内容不承認曆史的人見了必然要臉紅。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這場洪水是1963年出現的,因為水勢很急,卷起了無數深埋地下的東西,其中就包括了一塊用滿文、漢文、蒙文書寫的“大清皇帝功德碑”。

這塊碑上說的大清皇帝,指的就是當年的皇太極。早在300多年前,皇太極為了解除入關後顧之憂,也為了把明朝的藩屬國變成大清的藩屬國,決定征服北韓。皇太極軍馬的到來令當時的北韓王朝第16位君主李倧感到措手不及,國都漢城被占領,李倧隻好向皇太極投降。

南韓發生一場洪水,沖出一塊中文石碑,南韓人見後臉都變紅

皇太極意在收服人心,他在漢城外面專門設壇,接受投降,隻要答應臣服大清,清軍就會撤出境内。但李倧需要做一件事證明,這件事同時也是為了彰顯皇太極功業:立碑刻字,在漢城外面豎起“大清皇帝功德碑”,作為皇太極征服的憑證,從此他們認大清為宗主國。

清朝撤回中原後,李倧也開始了修建工作。但是,朝内的臣子都将此事視為恥辱,不願意為這座碑寫文章,李倧指令張維、李慶全、趙希逸、李景奭4大文臣分别寫一篇,之後将文字送到了清朝,皇太極手下的範文程稍作修改,再送回去,李倧改築渡壇所,立起了此碑。

南韓發生一場洪水,沖出一塊中文石碑,南韓人見後臉都變紅

在這個過程中,為了檢視動态,清廷多次派人去視察立碑的程序,完工之後,清朝曆代皇帝派使者入朝,使者都會去立碑的地方看一下情況,後來,北韓甚至專門設定了一批軍馬,用來護衛這塊功德碑,不過這種情況在多年後發生了改變。

原因是到了清朝末年,清廷面臨危機自顧不暇。1894年,清軍在海戰中落敗,日軍控制了北韓半島,清朝不能再左右這塊碑的去留,而日本也不希望北韓國内再保留清朝的勢力,于是從1895年起,不僅這塊碑被推倒,清朝殘留在那裡的宗藩勢力也被一一剪除。

南韓發生一場洪水,沖出一塊中文石碑,南韓人見後臉都變紅

從此,這塊碑逐漸被掩蓋,到了1913年,它被人重新挖了出來,再次豎起。43年後,當時南韓的一位文教部長認為這塊碑是恥辱的象征,看到它,就會令人想到當年先輩向清朝稱臣納貢的曆史,它就像“迎恩門”(北韓國君迎接明朝、清朝使者的地方)一樣,應該消失。

南韓發生一場洪水,沖出一塊中文石碑,南韓人見後臉都變紅

于是,這塊碑再次被埋到了很深的地底。可讓所有人沒想到的是,1963年洪水泛濫,它又被沖上了地面,南韓人見後隻當天意,決定把它當文物遺産和民族恥辱的象征留下。是以現在這塊碑豎立在樂天世界大樓後,過去幾十年它曾經多次遭遇破壞,但它依然是曆史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