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困守衡陽47天,薛嶽的援軍還是沒來,方先覺:是國家不要我們

困守衡陽47天,薛嶽的援軍還是沒來,方先覺:是國家不要我們

1941年12月下旬,日軍發動第三次長沙會戰,集結兵力約十萬人左右,從贛北、鄂南一帶出發,向長沙進攻。國軍第一線部隊逐次抵抗之後,都順利轉入外線,日軍乘勝急進,不顧後方道路被國軍和當地群眾眼中破壞,後勤補給困難,尤其是炮彈運輸不上來,前線消耗卻越來越大,直奔長沙,很快對長沙形成北面、東面和南面三面合圍,并從元旦開始發起攻擊。

此時駐守長沙的是第十軍,軍長李玉堂,一個師駐紮在河西手嶽麓山,兩個師在長沙城區依托工事進行防禦,守城以方先覺的預備第十師為主力。薛嶽唯恐長沙有失,爐膛被日軍擊穿,于是急調韓浚的七十七師增援,協助守長沙。韓浚到達長沙後,與李玉堂聯絡,李玉堂随即将原本部署在河西守嶽麓山的一個師調到城區,加強防禦,守衛嶽麓山的任務則交給韓浚的七十七師。

日軍突破國軍第一線部隊的防禦線後,一路向長沙急進,而國軍則在順利轉入外線之後,一邊分兵阻擊日軍後援部隊,一邊向日軍銜尾追擊,進入長沙外線。這樣,隻要第十軍在長沙死戰不退,爐膛不破,就可以在長沙城下内外夾擊,将日軍壓迫在撈刀河和浏陽河之間的三角地帶進行決戰。而方先覺的預備第十師和第十軍的其它部隊都知道這一點,是以在城外稍作抵抗,即退入城内,依托防禦工事和事先修築好的堅固堡壘進行防禦。

日軍此時出發時攜帶的炮彈已經消耗得差不多了,是以到長沙外圍發起攻擊之後,發現日軍退入城内,就跟着進入城區繼續攻擊,但很快就發現,日軍三面包圍,圍堵漏掉了西面,而西面的嶽麓山是瞰制長沙全城的制高點,上面有國軍的炮兵,除了第十軍的軍屬炮兵之外,薛嶽還特意将戰區的炮兵部隊交給李玉堂指揮,協助作戰。是以,日軍完全在國軍炮兵的火力覆寫之下,并且完全壓制住了日軍炮兵。

困守衡陽47天,薛嶽的援軍還是沒來,方先覺:是國家不要我們

預備第十師戰前總計約有七八千人,在此次長沙守衛戰中傷亡超過三分之二,付出了極大代價,但始終堅守陣地,死戰不退,牢牢的将日軍吸引在長沙外圍進行,為外線部隊增援争取了充分的時間。外線部隊趕到後,内外夾擊,将日軍團團包圍,日軍後續增援部隊增援不上來,後勤補給線也被國軍切斷,在長沙很快就陷入了外無援兵,内有強敵,攻長沙無法得手,突圍又特别困難,而且攜帶的補給物資也消耗殆盡的困境。最終隻能在外圍日軍部隊的接應下,倉皇撤退,連陣亡士兵的屍體都來不及處理。

此戰之前,李玉堂因為第二次長沙會戰中第十軍被日軍擊潰,而被重慶軍委會下令撤職,一直到第三次長沙會戰之前才臨時任命他代理軍長。此戰李玉堂率部堅守長沙,為會戰立下頭功,戰後因功升為二十七集團軍副總司令,在守長沙時付出極大代價的預備第十師師長方先覺則升任軍長,第十軍由此也赢得泰山軍的美名。

不過,在1943年的常德會戰中,方先覺率第十軍增援常德時,第三師周慶祥遇敵先逃,預備第十師與日軍發生遭遇戰,師長孫明瑾在率部後退時被日軍飛機掃射陣亡,190師朱嶽部則被薛嶽臨時下令由戰區直接指揮,和暫編五十四時饒少偉部協力防禦另一股日軍。方先覺率領的兩個師在德山附近被日軍擊潰,急電朱嶽要求增援,但朱嶽以戰區另有任務為名,拒不執行方先覺的指令,方先覺為此在電話中與薛嶽大吵一通,關系鬧僵。戰後,他和李玉堂一樣,被重慶軍委會下令撤職,而且,也是和李玉堂被撤職時一樣,又是以鐘彬繼任軍長,鐘彬同樣沒有到任,李玉堂在重慶四處活動之後,方先覺暫時留任,代理軍長職務。

常德會戰結束後,第十軍全軍奉命開到衡陽、衡山一帶整頓補充,之後就駐紮在衡陽、衡山這一帶。是以,到長衡會戰期間,日軍再度進攻長沙得手之後,迅速轉向攻擊衡陽,方先覺以為這下又可以像上次守長沙一樣,隻要自己率部堅守衡陽不失,國軍外圍部隊增援而來,就可以又一次獲得大勝。是以,雖然日軍到達衡陽外圍的攻城部隊達到約三萬人,而第十軍隻有十萬人,但方先覺依然自信滿滿,覺得完全有把握守住。

困守衡陽47天,薛嶽的援軍還是沒來,方先覺:是國家不要我們

從六月中旬開始,日軍開始進攻衡陽,第一次攻勢在第十軍的頑強固守之下,很快就攻勢頓挫,隻能暫停攻勢,轉入攻擊外線增援國軍部隊,同時也等待日軍後續部隊增援上來。而外線國軍這次卻掉了鍊子,因為薛嶽事先對日軍大舉進攻毫無安排,仍然計劃在長沙決戰,結果日軍來勢兇猛,國軍第一線部隊并未能夠順利轉入外線,而是在日軍穩紮穩打的進攻之下,逐漸向南後退,“争取外線”并未成功。而留在長沙守城的第四軍,隻守了一天多,就在日軍的進攻之下,全軍潰逃,軍長張德能隻身逃往衡陽。

這樣,衡陽就成了第二線決戰戰場,第十軍又有泰山軍的威名,是以日軍第一次攻勢被擊退之後,方先覺并不緊張,仍在積極備戰,準備再次迎擊日軍攻勢,準備外線部隊增援過來之後,再次内外夾擊日軍。而第十軍的将士也都以為,隻要自己像上次守長沙一樣不掉鍊子,外圍國軍就能增援過來,與敵人在衡陽決戰。沒想到,這次外圍國軍被日軍死死的阻擊在遠離衡陽的戰場之外,除了一支國軍部隊一度增援到與衡陽城隔山相望的距離,其它部隊都未能靠近衡陽,第十軍就變成了毫無意義的死守。

方先覺率領第十軍在衡陽苦戰四十多天,全軍傷亡慘重,僅剩二千多人,此時外圍增援部隊仍然不見蹤影,眼看着薛嶽的天爐戰法已經被日軍破解,第十軍困守孤城,已經是真正的援絕、彈盡、糧竭。方先覺終于怒了,覺得這是薛嶽指揮失誤,而且事先沒有通知他,就讓他在衡陽死守,現在突圍突不出去,也無力再戰,最終選擇了投降。作為一支有過光榮戰績的部隊,最終選擇投降,當然是非常屈辱的,方先覺在對部隊将士講話時說:“不是我們不要國家了,而是國家不要我們了!”實際上,他最終做出的這個選擇,主要是對薛嶽不滿。也是以,投降之後他又輾轉回到重慶,并未受到懲處,反而是丢失長沙的張德能被審判之後執行槍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