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城門,我國五千年的曆史當中可是出現了不少大名鼎鼎的城門,隋唐洛陽陽城宮城紫微宮的正南門“應天門”被稱為洛陽最著名的“七天建築”之一,應天門始建隋大業元年(605年),起初稱為則天門,後為了避諱武則天改為應天門。

曾作為都城的洛陽,城門建築倒有不少,洛陽市洛龍區古城路的定鼎門,洛陽西關的麗京門,西安東西南北四座城門,以及最著名的北京天安門,然而有一座城門是中國最大的城門,也是世界上儲存最完好、結構最複雜的堡壘甕城,有“天下第一甕城”之稱。
這座城就是南京明城牆的十三座明代京城城門之一的中華門,中華門曾是南唐國都江甯府和南宋陪都建康府城的南門,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開始修建,到洪武八年(1375年)才擴建而成。
中華門,之所有能夠有“天下第一甕城”之稱,也是因為它的地理位置,在門内外有秦淮河徑流橫貫東西,南邊交通連接配接長幹橋,北邊連接配接鎮淮橋,是當時南京交通要道,明初時為守住這裡,采用了嚴密的檢驗制度。
修建時,每塊磚上都在側面印有制磚工匠和監造官員的姓名,要是發現不合格,明太祖可不會輕易放過你,不過在修建之初,中華門并不是叫中華門,而是叫聚寶門,至于為什麼這麼叫,也是因為跟明太祖和沈萬三之間的恩怨。
明代洪武年間,剛剛開始修建中華門,結果修到一半發生了意外,城門的地基突然下陷,整個城門全部坍塌,明太祖聽說了之後十分生氣,認定是修建官員偷工減料,于是親自監督,還要在每塊磚上刻上名字,如此一來,根本沒有人敢造假。
但是中華門在修建到一半時,又塌了,這下連明太祖都覺得奇怪了,他就去請劉伯溫算上一卦,劉伯溫跟他說,中華門下有一隻專門吃地基的怪獸,必須在城門底下埋上一個聚寶盆才能鎮住怪獸。
而這個聚寶盆剛好沈萬三手中就有一個,明朝初期根基還不穩,明太祖十分嫉妒和害怕萬貫财産沈萬三,要是沈萬三趁着國庫空虛,突然起兵那就麻煩了,明太祖也想削減一下沈萬三的财力,順便試探一下。
明太祖就下旨征收沈萬三的聚寶盆,借到聚寶盆之後,就埋在了城牆的地基下面,結果還真應了劉伯溫的話,放了聚寶盆之後,中華門還真沒有在坍塌。中華門在經曆600年之後,遭遇了太平天國,又遭受到了日軍炮火襲擊,但依舊屹立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