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誰覺得“CD光牒”丢人誰才丢人

節約糧食不僅是一個物質層面的行為,更是一種精神層面的導引。在中國文化裡,它重合于積善積德、留有餘慶的道德範疇;引申為取之有度、知足常樂的價值取向;演化為水滿則溢、月滿則虧的哲學警示。對物的節儉愛惜,展現着一個人在“道”的層面上的内斂自省,謙讓于人;而窮奢極欲、貪得無厭,則傳遞出内心欲望的無度擴張,個人索取超過了與他人的界限,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

時至歲末,糧食喜獲豐收再次成為全年經濟工作的一大亮點,總産量再創曆史新高,倉廪充實,積粟盈餘。但與此同時,現實中的餐飲浪費現象仍然存在,有人在“吃播”中靠過量進食吸引眼球,有人認為“CD光牒”丢人。事實上,誰覺得“CD光牒”丢人誰才丢人,不管到了什麼時候,節約糧食、反對浪費都應成為一種社會共識、一種良好風尚。

誰覺得“CD光牒”丢人誰才丢人

我們說節約糧食,當然首先節約的是糧食這種人類賴以維持生命的物質必需品。這些年來,中國人徹底告别饑餓、人人都能吃飽飯了。對年輕人來說,吃飽飯好像天經地義,但這不過是短短幾十年的事,他們的父輩祖輩都曾親身經曆過饑餓的滋味。而在漫長曆史中,饑餓更是常态。《世說新語》裡記載,晉代名士郗鑒因德行高,在饑荒中得到鄉人供養,但隻夠供他一人,于是他“辄含飯著兩頰邊,還,吐與二兒”,才讓兩小兒活了下來。

常将有日思無日,莫待無時思有時。即便現在我們的科技發達了,糧食年年豐收了,但從供需形勢來說,緊平衡仍将是一個長期趨勢。是以,對糧食這個關乎國計民生的戰略物資,容不得半點浪費,節約糧食應該成為每個人腦子裡時時繃緊的弦。

誰覺得“CD光牒”丢人誰才丢人

再往深一層,我們說節約糧食,節約的隻是糧食本身嗎?當然不是。節約糧食不僅是一個物質層面的行為,更是一種精神層面的導引。在中國文化裡,它重合于積善積德、留有餘慶的道德範疇;引申為取之有度、知足常樂的價值取向;演化為水滿則溢、月滿則虧的哲學警示。

是以,有面包店宣稱不賣隔夜面包,新鮮面包當天賣不完就被扔進垃圾桶裡;有連鎖咖啡店使用長流水清洗杯子被顧客拍攝下來……這樣的事情,在消費主義潮流下本是商家的宣傳點,借此宣傳自己追求品質、注重衛生,不料事件爆出後卻“翻了車”,引發批評如潮。

在這個問題上,人們表面上批評的是餐飲浪費,本質上,還深刻表達着對人與自然、人與他人、人與自我的關系的追問與反思。

誰覺得“CD光牒”丢人誰才丢人

當今世界,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人對自然的影響力也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強度。人與所處的生态系統,到底應該是什麼樣的關系?人類不可否認是金字塔尖上的強者,但地球是一個萬物共生的系統,強者也仍然隻是系統中的一個環節,受系統規律的影響。節約糧食,倡導簡約适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是對人與自然關系的審視與内省。如果靡費物用、不加克制,去過度開發環境、漠視其他物種,一旦失去底線、無所顧忌,最終還是會反噬人類自己。“良田萬頃,日食三升;大廈千間,夜眠八尺。”這正是古人留下的智慧。我們要學會敬畏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

惜糧惜物、勤儉節約也标示着個人與他人關系的界限與取舍。古人說:曆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奢靡無度為什麼會與“敗”連在一起,乃至成為敗家亡國的起因?難道鐘鳴鼎食之家、赫赫揚揚之國當真都是“吃窮”的?當然不全是,準确地說它更像是一種寓意、一個風向标。對物的節儉愛惜,展現着一個人在“道”的層面上的内斂自省,謙讓于人;而窮奢極欲、貪得無厭,則傳遞出内心欲望的無度擴張,個人索取超過了與他人的界限,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

誰覺得“CD光牒”丢人誰才丢人

節約糧食,也映射着一個人與自我的關系。我是誰?我在人群中處于什麼樣的位置?人生在世,首先要認知自我、定位自我,才能制馭自我、實作自我。我們看到一些一擲千金、鋪張浪費的行為,很多是為了所謂面子,為了凸顯自己的财富、凸顯自己的大方,帶有很強的目的性。通過這樣的方式來獲得别人的認可,又用外在認可去标榜自我的坐标,但這恰恰說明了自我認知的不清晰、不确定,自我價值的不認同、不自信。是以,與其為了面子揮霍,倒不如大大方方地節儉。當然,節儉并不是一味克制、清心寡欲。老友相見,點一桌美食,食盡其味、物盡其用、CD光牒見底,這也是節儉。

“CD光牒”不丢人,誰覺得“CD光牒”丢人誰才丢人。今年印發的《糧食節約行動方案》,可以說是“國家喊你要‘CD光牒’”了。讓我們一起努力,珍惜每一粒稻谷、每一株麥穗,不辜負大自然的鐘靈毓秀、不忘卻修身養德的綿延文明。

作者:江娜

圖檔:新華社

監制:杜蘭萍 編輯:杜娟(見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