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永貞革新:大唐王朝最有希望的一次複興,卻因皇帝身體問題而失敗

自從唐朝在經過了那幾場"玄武門之變"後,皇帝們根本不再相信自己的兒子;而經過了"安史之亂"後,這些皇帝更是不再相信那些将領、那些将軍。于是,在這種背景下,皇帝隻能相信一種人了,就是自己身邊最貼心的人——太監。

在平定安史之亂時,皇帝們為了防止第二個安祿山出現,皆對統軍作戰的将領充滿了猜忌,以至于甯可信任不會打仗的宦官,也絕不相信這些能征善戰的猛将。是以在這種背景下,監軍制度就在此時此刻應運而生了。

永貞革新:大唐王朝最有希望的一次複興,卻因皇帝身體問題而失敗

所謂監軍,就是皇帝派遣到戰區視察作戰情況的宦官。此外,皇帝不但派遣宦官出任監軍,而且在戰區也設有監軍,就連比戰區小兩三級的軍事機關,也都要設有監軍。

安史之亂以後,大唐的武裝部隊有了兩個"系統",一是傳統的軍事系統,一是可以直達皇帝禦座的宦官系統。監軍的任務,表面上是幫助解決困難,實際上是防止叛變發生。一旦戰區出現叛亂迹象,監軍宦官一紙秘狀,即可使叛兵人頭落地。

防止叛亂,是皇帝設立監軍的初衷,但由于監軍宦官權勢過重,當這些人領略了權力的"好處"後,你再想讓他們放棄,結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如果在唐德宗之前,太監不過是偶爾弄權的話,那等到了這位皇帝的時候,這些太監就變本加厲了,愈發不可收拾了。

永貞革新:大唐王朝最有希望的一次複興,卻因皇帝身體問題而失敗

唐德宗繼位之初,采用的是"親近朝臣、疏斥宦官"這一基本原則,但是,由于在倉促逃亡的日子裡,這些宦官一直跟随他、扶持他、保護他,不離不棄,始終如一,這跟那些左右逢源、你來我往的叛軍武将們,形成了非常鮮明的對比,這深深地影響了唐德宗,并徹底改變了他的用人看法。

興元元年(784年)十月,唐德宗頒布昭示,任命宦官窦文場、王希遷為左右神策軍統領,掌管天下兵馬。要知道,所謂的"神策軍"是原來萬騎軍、龍武軍的最終結合體,是當時大唐王朝最精銳的部隊,負責保護皇帝的安全。

這麼一個顯赫的官職,自古非皇親國戚、皇帝百分之百信任之人莫屬,結果讓這群太監得到了。

當然了,對于唐德宗而言,"疾風知勁草,闆蕩識誠臣",經過了這場動亂後,他隻能相信這群人了。

唐德宗萬萬沒有想到,在他的縱容下,這群被委以重任的太監竟然換了一副模樣,并成為掌管這個國家甚至操縱皇帝命運的人。

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經過了無數刀光劍影、權謀鬥争後,唐德宗李适終于迎來了最後的安甯。就在這片甯靜的生活中,他的生命終于走到了終點,享年六十四歲。

永貞革新:大唐王朝最有希望的一次複興,卻因皇帝身體問題而失敗

正月二十三日,當了二十六年太子,已經四十五歲的李誦登基稱帝,史稱唐順宗。

由于當了二十六年的太子,在這個漫長的歲月裡,唐順宗李誦目睹了藩鎮的叛亂煙火、宦官的飛揚跋扈,是以他剛剛登基,就迫不及待地展開了一場改革,史稱"永貞革新"。

在中國曆史上,因為這場改革是由王伾、王叔文發起的,是以也稱"二王改革"。後來,當這場改革失敗後,"二王"手下的韋執誼、韓泰、陳谏、柳宗元、劉禹錫、韓晔、淩準、程異均被貶為州司馬,是以也稱為"二王八司馬"事件。

永貞革新:大唐王朝最有希望的一次複興,卻因皇帝身體問題而失敗

不管怎麼稱呼,在唐朝曆史上,這都是一次失敗的政變。

在改革開始後,伴随着罷宮市五坊使、取消各省進奉、嚴懲貪官污吏等政策的逐漸出台,朝廷确實為之一振。宦官的實力與日俱下,藩鎮也開始收斂自己的嚣張氣焰,讓所有百姓看在眼裡、喜在心間。

按照當時的史料記載,這場永載史冊的"永貞革新",就好比在這個烏煙瘴氣、頹靡不振的社會裡,投進了一顆改天換地的原子彈,既炸毀了腐敗與苛政,也炸出了一片新的天地。

僅僅用了兩個月的時間,就能取得如此大的政績,如果繼續這樣改革下去,假以時日,唐朝一定能夠消除所有的毒瘤,再建立一個繁榮盛世。

可惜的是,在曆史的詞典裡,永遠沒有"如果"二字。

咱們都知道,所謂的"改革",說白了就是國家政治、軍事、經濟的一次全面洗牌,是國家實力的一次重新調整。但是,在那個家天下的時代裡,對于改革者而言,改革的時間并不取決于曆史的政績、黎民百姓的需要等等,它實際上取決于兩點∶

第一,君主的支援程度;第二,君主的生命長度。

很顯然,在第一個問題上,唐順宗能夠百分之百地支援;但是,在第二個問題上,他卻無能為力,甚至力不從心了。

永貞革新:大唐王朝最有希望的一次複興,卻因皇帝身體問題而失敗

由于體弱多病,且患有中風、失聲的毛病,沒過多久,唐順帝就身染重病,無法上朝了,而朝廷所有的事務,隻能交給宦官李忠言以及最得寵的牛昭儀負責了。

要知道,對于這麼兩個根本不食"人間煙火",隻要老百姓不造反,所有事情都可以忽略。

永貞改革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政績,就被他們徹底摧毀了。

而在這兩個人執政期間,那些利益受損者立刻一起攻擊改革派。他們狀告唐順宗用人不當。委以重任的王懷、王叔文等人,都是"禍亂朝綱"的小人,必須驅逐出境,才能還天下一個"太平"。

正所謂"屋漏偏逢連夜雨、船遲又遇打頭風",正在改革派被舊勢力集團輪番攻擊、自顧不暇、焦頭爛額之際,王叔文又遭遇了一個重大的打擊,他的父親去世,他要奉命回去丁憂三年。

在中國,孝道是人最高的道德準則之一,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基本的社會倫理準則。

王叔文隻能乖乖地宣布辭職,老老實實回家守孝去了。

永貞革新:大唐王朝最有希望的一次複興,卻因皇帝身體問題而失敗

革新派的核心人物王叔文回家後,這就等于宣布了這場改革的失敗。見大勢已去,另一個核心人物王伾口吐鮮血,一病不起了。沒過多久,這位仁兄就離奇去世了。

兩個元老一走一死,導緻革新派群龍無首,方寸大亂。唐順宗也無能為力,反而被李忠言、牛昭儀等人步步緊逼,最後在稀裡糊塗的情況下簽了字,宣布太子監國,自己老老實實當太上皇去了。

在這場唐朝最後一次"玄武門之變"五個月後,這位當了二十六年太子、一年皇帝的唐順宗,就一命嗚呼,駕鶴西去了。

伴随着他的死,這場維持了八個月、僅僅改革百日的"永貞革新",也就這樣昙花一現,徹底不複存在了。

永貞革新:大唐王朝最有希望的一次複興,卻因皇帝身體問題而失敗

毋庸置疑的是,"永貞革新"是唐王朝"最好的一次"複興機會。因為從那以後,不管是皇帝,還是大臣,他們都無法再改變這個社會,再進行一次徹底的改革了。

僅僅維持二百多天的"永貞革新",成了大唐王朝一生最刻骨銘心的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