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海州白虎山與宋江“好漢茔”

古城海州是秦始皇東巡立石“秦東門”之所在。境内山川縱橫,風光秀麗,古迹衆多,秀絕江淮,其中的白虎山更是以其悠久的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而成為蜚聲中外的旅遊勝地。

白虎山為海州“三山”(指孔望山、石棚山、白虎山)之一,山高62.8米,地處古城南門外。它崛地而起,孤高突兀,石多樹少,通體灰白,奇石連崗,有着獨特的地理風貌。其山形如虎,頭朝西,尾在東,像是一隻要飲薔薇河水的白虎。

白虎山書法石刻書體紛繁,琳琅滿目,真、草、隸、篆樣樣俱全。其中僅直接題寫山名的題刻就有兩處,即“白壁山”和“驺虞”(清代海州知州師亮采題刻,“驺虞”二字意為白虎)。據統計,全山現存的石刻計有十四則,最早的為唐代盧紹的題刻,接下來是宋代,而尤以明清兩代最多。其中最著名的如宋代知州、鎮壓梁山好漢起義的張叔夜的《張叔夜登高碑》,以及兩江總督陶澍的《鳌頭山》等,都有很高的史料價值,進而構成了獨特的人文景觀。

宣和元年(公元1120年)立的《張叔夜登高碑》,镌于半山石壁上,長2.2米、寬1.5米,文10行,行7字、字徑12厘米,真書題寫,字型工整古拙,筆力深厚。這則石刻的藝術價值固然很高,但最重要的是其與梁山農民起義軍的結局有關。張叔夜是開封人,兩次來海州做官,第二次到海州時,正值宋江等好漢起事。宋王朝派張來海州,主要是利用他情況熟悉,想方設法堵殲義軍。據考證,題刻的時間是宣和二年,而且這次集會聚集了衆多的武官,似與為部署圍剿宋江的軍事行動有關。

就在張叔夜登山的第二年春、發生了宋江軍“經趨海濱”的事件。據史載,北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春天,山東梁山好漢在宋江的帶領下、乘木船由山東直逼雲台山、意圖占領這裡作為根據地、與宋朝兵馬對抗。海州知州張叔夜招募了一批敢死隊員,用突襲的方式燒毀了宋江的木船。宋江軍隊遭到重創,軍心浮動,棄船登岸,彙集在海州東門外網疃莊一帶。張叔夜乘機設下伏兵、沖擊宋江軍隊。宋江軍寡不敵衆,死傷大部,宋江等36條好漢也在三道崖被捕。張叔夜施展各種手段勸降,宋江等大義凜然,拒不變節。張叔夜惱羞成怒,便把他們全部殺害。

當地群衆同情義軍,便冒着生命危險把起義軍屍骨埋葬在白虎山北坡、這就是著名的“好漢茔”。海州還流傳着一首民歌,說的就是這件事:“白壁虎山陰,墳壘草木清。問是誰家墓,梁山好漢茔”。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