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孔明欺他,劉備騙他,關羽恐吓他,可此人才是三國最大智若愚之人

“天下紛亂,枭雄出”每當天下紛亂時,便是枭雄魚躍之時。紛亂的天下是人才輩出的時機,此時的天下有各種各樣的角色,他們大部分都隻能成為無名的泛泛之輩,唯有一身本領才能出衆的人可以脫穎而出。

縱觀中國曆史,有一個時期的紛亂天下最為惹眼——三國時期。與其他紛亂的天下相比,三國時期發生的事件,暗藏計謀還有許多忠義的精神,這便是三國勝于其他時期的原因。

孔明欺他,劉備騙他,關羽恐吓他,可此人才是三國最大智若愚之人

提及三國人們第一時間會想到三個人——曹操、孫權、劉備,此三人成為了三國時期的三個主角,好似所有人都在圍繞着三人發展和叙述,但是這并不意味着其他人的存在毫無意義,魯肅便是如此。

“老好人”魯肅說道

倘若要評論三國時期哪一位人物是老好人的模子,那魯肅會第一時間成為人們的選項之一。在《三國演義》中,魯肅的形象一直都是一個不起眼,又是老好人的人物,可就是這樣的人物卻讓孫權重用。

魯肅出生在一個富裕的家庭,甚至可以說是大地主家庭,過着無需為錢财憂慮的生活。如此的生活着實是讓人豔羨,畢竟無論是哪一個時代“錢”都是一個大難題,可魯肅自小卻沒有這方面的煩惱。

孔明欺他,劉備騙他,關羽恐吓他,可此人才是三國最大智若愚之人

這樣的出身很難讓人用老好人的形象與魯肅關聯在一起,自階級出現起,地主階級對底層階級的壓迫便沒有一日的停歇的,身為地主出生的魯肅卻反其道而行之,走着與衆多地主子嗣不同的道路。

東漢末年,十常侍之亂,董卓專政,一樁樁一件件形同篡位之事讓天下逐漸分崩離析。在這樣的局勢下,各地的大地主趁着各地官員不管民間,隻考慮自保的情況下,他們開始肆意收攬土地,壓榨農民。

一層又一層的剝削使得本就生活拮據的百姓越發對未來不抱有希望,在情緒和環境的渲染下,東漢末年爆發了許多大規模的起義。東漢朝堂鎮壓,百姓依舊暴亂,如此便緻使各地四處流民數量極具增多。

孔明欺他,劉備騙他,關羽恐吓他,可此人才是三國最大智若愚之人

日益增多的流民給社會帶來了極大的壓力,本該與其他地主一樣攬收土地的魯肅卻開始大開糧倉,出賣土地,以此救濟平民,結交賢士。魯肅此番舉措在地主的眼裡無疑是愚蠢的行為。

但是在平民和善良的人眼中則是高尚,俠義之舉,就此魯肅老好人的形象便慢慢地進入了衆人的視野,許多能人志士是以都前來結交他。機緣巧合之下,魯肅與周瑜相識,并且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随後魯肅也因為與周瑜的關系,聽從周瑜的意見前往江東投靠孫權。建安五年(200年),統治江東的孫策離世,孫權剛成年便繼承孫策的權力。這樣的年紀顯然沒有顯著的功績服衆。

孔明欺他,劉備騙他,關羽恐吓他,可此人才是三國最大智若愚之人

幸得周瑜和魯肅的支援,孫權才坐穩了江東。魯肅身為吳國四大名将之一,卻被諸葛亮欺負,被劉備騙,被關羽威脅,一個穩坐如此名号的人竟然有這樣的經曆。這些事情的經過又是如何呢?

當魯肅建議孫權在江東慢慢發展時,孫權便仿佛見到了知己,兩人的意見一拍即合,魯肅也是以次的意見深得孫權的信任和認可。基于對魯肅的認可,孫權讓其與周瑜一同領兵處理赤壁之戰。

在《三國演義》中,劉與吳之間之是以會聯盟全靠着諸葛亮強勢的口才,才促使了兩個勢力之間的聯合。諸葛亮的口才使得魯肅也向孫權提出與劉聯盟的意見,于是便有了劉與吳一共抗曹的赤壁之戰。

孔明欺他,劉備騙他,關羽恐吓他,可此人才是三國最大智若愚之人

這便是諸葛亮恐吓魯肅的事例,魯肅在書中的形象一直都是主張聯合的派系,将荊州讓給劉備便成為了這個說法十分有力的依據。赤壁之戰結束後,劉備和孫權成功阻擋了曹操南下的趨勢。

有力打擊了曹操在北方的氣焰,但是這次赤壁之戰的成功并沒有打擊到曹操在北方的勢力,而曹操身居北方則自己發展遠比南下消耗自身的資源要來的劃算的多,于是便給劉和吳帶來了極大的壓力。

出于這樣的前提條件,魯肅建議吳應該與劉“聯盟”。經過魯肅的分析,孫權接受了魯肅的提議同意與劉備聯合,并且将自己手中荊州的地域“借給”劉備,以此達成聯盟,此後的故事人盡皆知,這便是劉備的欺騙。

孔明欺他,劉備騙他,關羽恐吓他,可此人才是三國最大智若愚之人

除了之前提及的,還有魯肅被關羽要挾的事例。當劉備不還荊州的事實被确認後,孫權大怒不已,一度有向劉備開戰的沖動。相對于孫權的激動,魯肅卻淡定自若,毛遂自薦讓自己與鎮守荊州的關羽交談。

面對孫權派遣魯肅的來勢洶洶,關羽并不畏懼,于是便有了單刀赴會的美譽和吓死魯肅的說法。可這些書中的描述都是真實客觀的嗎?曆史告訴人們真相,撰寫《三國演義》的作者帶着些許吹蜀的成分。

深謀遠慮魯肅

真實的魯肅并非是一個憨厚的“老好人”,他能被孫權看重又豈會是無能之輩,要知道僅靠“好心腸”在三國可是活不下來的。魯肅靠着父親遺留的家産,救濟百姓赢得了人心的追捧。

孔明欺他,劉備騙他,關羽恐吓他,可此人才是三國最大智若愚之人

這也是各路英雄願意與其結交的原因。所謂的諸葛亮威脅魯肅以此達成劉備和孫權的聯盟,這樣的說法顯然有着極大的弊端,畢竟曹操南下可不僅僅盯着的是孫權,曹操的南下是打算洗牌南方勢力。

是以劉備和孫權聯盟才是確定己方不被吞并的絕佳方法。其次,魯肅将荊州“借給”劉備其實也是為了孫權勢力的着想,相對于劉備占據的益州等地,孫權勢力并沒有好的地形優勢。

在這樣的情況下,孫權勢力急需一個“屏障”,以此來防禦自家的勢力,于是便有了“借荊州”的案例。荊州地處東吳和曹操勢力之間,這便是最好的天然屏障。這些關于魯肅的别外視角讓人們對魯肅有了全新的認識。

孔明欺他,劉備騙他,關羽恐吓他,可此人才是三國最大智若愚之人

除了這些,還有關羽單刀赴會的事例。在關羽和魯肅會面之時,魯肅一上來便大聲斥責劉備的失信和關羽的愚忠。面對傳說的武聖關羽都有着如此的氣勢,這樣的人物豈會是被吓到膽戰心驚的地步。

對魯肅諸多的評價其實很多都是片面的,一個被孫權看中,被周瑜視為足以替代自己的人物是不可能隻是一個“老好人”。魯肅做出的種種建議和舉措,無不顯現了魯肅的深謀遠慮。

他人眼中的老好人實則不然,魯肅的真實能力至少是大智若愚,否則又怎麼可能成為吳國四大名将之一。

孔明欺他,劉備騙他,關羽恐吓他,可此人才是三國最大智若愚之人

小結

史料的真實性一直都受人議論,所謂的正史也隻是較為合理和多人接受的曆史罷了,沒有身處當時的局勢又怎麼能客觀又真實的記載當時的一切呢。

綜上人們對曆史應該保持包含和容忍的态度,不然一代大佬魯肅成為了一個“老好人”這又如何說得過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