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前不久,我看到了一篇采訪榮耀趙明的文章,其中的一些關鍵詞條引起了我這個數位愛好者的興趣,比如“市場基本面”、“雙輪驅動”,前者意思大概是,和現在市面上都在強調“堆硬體”并強調一些有的沒的“新概念”不同,榮耀要回歸到大衆市場,要從市場中發現一個突破口。
這個突破口是什麼?又是如何找到的?
其實這個突破口可以了解為是大衆消費者,這也是趙明所說的“更注重回到産品研發的原點,以使用者為中心”,如果再往深了說,就是保持新技術創新和使用者體驗的平衡,不過在我看來,這個主題還是有些寬廣,放在任何行業任何領域,都适用。
而趙明在之後進一步闡釋的“雙輪驅動”就比較有針對性了。
按照趙明所說的,一個輪子是挖掘使用者消費需求,一個輪子是加大技術投入,提升體驗。
如果再具象一些,拿産品舉例,就真就如趙明所說:榮耀60系列正是基于“雙輪驅動”理念打造的又一力作嗎?

正巧我這段時間一直在用榮耀60 Pro,有必要分享給大家。先來講結論,榮耀現階段産品,在産品力方面,确實可圈可點。
有些細微的體驗,我是覺得“好用”,而且這些功能,在其他手機上并不如榮耀這款機型“想得全面”,尤其在我用的配置強大的旗艦安卓手機上,有些功能确實沒有考慮到部分使用場景下的“不便”。
結合我之前的工作來講,需要根據展會的内容,拍一些現場vlog視訊;再比如有時候外出看到一段美景,想拍攝一段vlog視訊,或者美食視訊,如何快速出片、上傳、釋出,就成了我每次都需要考慮的問題,帶什麼相機鏡頭?腳架帶不帶?是否有人幫忙?收音問題?等等,剛開始我用相機來拍,用過一次我就放棄了,因為現場光線、電池續航、聲音采錄等都是問題,這種環境,用手機拍效率最高,自動模式下不用考慮測光、續航穩定、追蹤聲音也清晰。
不過在用手機拍攝過程中,遇到了一些問題,比如在現場用手持穩定器拍攝,想切換前後鏡頭,就需要先把穩定器伸回來,在去點選切換按鈕,之後在繼續拍攝,非常麻煩。
榮耀60 Pro就直接可以利用Vlog隔空換鏡功能,進行手勢操作,舉個例子,比如我要從前置鏡頭切換到後置,隻需要先舉手識别,之後出現動效倒計時後,掌心翻轉到掌背,就能切換。
這個場景特别适合,先自拍一段口播,之後切換到後置進行展會、風景拍攝場景。另外還可以通過握拳,把目前拍攝畫面轉變為畫中畫模式,當然這個操作需要手心朝向螢幕,之後握拳,不用握死,比劃出動作即可切換到“畫中畫”模式。
有時候我在拍美食時候,有個細節動作,就是我有時候會拿起食物,想要停止拍攝。
這時候再用手去觸碰螢幕,就很不幹淨,利用榮耀60 Pro可以直接在螢幕中做出OK手勢,就能自動停止攝錄,這個功能細節做得可以。
不管是舉手拍攝、握拳、還是左右滑動實作雙鏡拍攝功能,識别都非常準确,基本上舉手就能出現“小手”圖示,使用過程中我發現,對于識别靈敏度方面的“寬容度”還不錯,速度稍慢或者快一些都能識别出來,不過我建議使用時候還是慢一點,準确度更出色。
識别手掌 排程出來
前後鏡頭切換
畫中畫
在使用左右滑動切換鏡頭排程拍攝上,我個人還是覺得太過複雜,如果未來能簡化或者增加圖示說明,就更清晰了。
最後聊聊我一般拍攝這些視訊素材後,會如何處理,會拿出存儲卡導入到電腦、把手機中錄制的素材導入電腦,之後再放到Final Cut Pro中進行剪輯、配音、配字幕,最後潤色導出再釋出,非常麻煩。
圖注:“AI一鍵大片”功能推薦給小白使用者
如果我是一個0基礎的小白,不會剪輯怎麼辦?
直接利用手機中自帶的剪輯軟體就行,它有多套模闆可以使用,之後就可以直接釋出到社交平台,這種“拍剪發”一條龍服務,對于大衆消費者非常友好,不需要很複雜的操作就能上手。
最後咱們來看看這個前置5000萬鏡頭拍攝的自拍靓照吧。
後置鏡頭我倒是挺詫異,僅有三顆鏡頭,這放在三顆少,四顆正好的手機圈裡,并不是以“鏡頭數量”取勝,一顆1億像素主攝加上一顆5000萬像素超廣角鏡頭,以及一顆200萬景深鏡頭放在目前的手機市場中,也屬于比較罕見的,不過好在配置确實夠高。
至于效果如何,我們來看看樣張。
從樣張中不難看出,白平衡控制得還可以,不過在顔色取向上,我還是覺得有些直白。夜晚樣張清晰透徹,對比度并不算高,表現比較自然,屬于中規中矩。
外觀:
現在很多手機廠商,都喜歡在背殼上做文章,但對于正面“形态”,基本上一筆帶過,之後會着重墨彩的去講螢幕。如果遮擋住前置鏡頭,幾乎很難單從正面判斷出手機品牌。
似乎大家對于手機正面形态,隻局限在“直屏”、“曲面屏”認知上。直屏雖屬于主流,但如果一款産品後殼為曲面、系統UI為圓弧設計,這樣直接加一塊“直不楞登”的螢幕,會很突兀變扭。
那麼在曲面屏這樣“大衆化”的今天,到底什麼樣的手機“形态”才算美觀?
我認為,隻要别有“割裂感”就是一款好看的手機。
如果采用直屏設計,最好後殼也采用垂直設計,保證設計語言統一。
如果采用曲屏設計,後殼也盡量做到和前邊一樣的弧度,這樣設計才不至于有“割裂感”。
榮耀60 Pro這款手機是我用過的一些3K價位甚至更高的旗艦手機中,在外觀上,要“更極端”。其他手機也有曲面,後邊也有弧度,但前後弧度不一緻,其實手感就一般,榮耀60 Pro曲率前後基本一緻,這就讓放在虎口位置後,不覺得咯手。
我之前是以為握感都差不多,其實不然,曲率不一樣的因為後殼往往更大一些,是以虎口位置還是有些“頂”,榮耀明顯要更貼合虎口,舒服一些。
還有一個設計我個人覺得也不錯,辨識度很高,即“四曲面”設計。相比于行業内第二代四曲屏的四曲屏設計,第三代四曲面屏有兩處比較大提升,首先是上下弧度到達52°,左右達到81°,更圓潤一些;其次就是解決了在第二代上下曲面與左右曲面互動的四個角無法形成弧面銜接問題,這樣結果就是讓四邊視覺效果更好。
當然最棘手問題,還是如何把OLED顯示屏“貼”進曲面玻璃蓋闆中,并讓四角完美貼合,他們解決方式就是先模組化,建立“平曲面轉換算法”和“精準貼合仿真模型”,之後與供應鍊研發人員一起研發出LAMI工藝。這個工藝我簡單解釋下,可以概括為貼、夾、拉、合完成,這個過程需要嚴格控制受力和精度以及環境,才能實作螢幕和蓋闆的完美貼合。
榮耀60 Pro後殼我最直覺感受就是:有光澤,但比較收斂。
我拿到的這款機型叫“幻境星空”,拿出來時候以為這款機型後殼是銀色的,但當我稍微變換一個角度後,好家夥。
又是藍色又是紫色,同時還有那種類似亮閃的“金沙”,另外在外殼上還有類似光束的變化,這種類似buff疊加的效果,我是第一次在手機端見到。它是如何實作的,引起了我的好奇,其實它是由幾部分組成,首先就是底層的鍍銀色底、藍紫色漸變和那個類似“金沙”的部分,前者不用多提,後者是有結構紋理的三角晶格,隻要光線變化,就能有“bulingbuling”效果,之後配合兩個鍍膜就會變色閃光,而那種有些“3D裸眼”的立體光澤感,是通過凹鏡紋理實作。
非常複雜,但實際效果很不錯。
最後講講手機系統使用感受,榮耀60 Pro搭載的這顆高通骁龍778G Plus,和778G差別是CPU主頻進行了提升,GPU部分和778G一緻。
照例是不跑分直接講使用體驗。我最近玩《英雄聯盟》手遊版特别上頭,在開啟最高畫質下,幀率都非常穩定,打了三盤兒依舊能穩定在60幀,并且發熱控制得也不錯。關于這顆晶片已經介紹多次,故不再撰述,總之概括一句話。
借助OS Turbo X的程序排程下的智能節電引擎,以及對778G Plus的優化,确實能敞開玩。同時值得一提的是,榮耀60 Pro還支援王者榮耀120Hz的高幀率模式,如果有喜歡玩王者的小夥伴,可以特别關注下。
寫在最後:
有這樣一條資料:在獨立一年之際,榮耀的市場佔有率已經從最低時的3%回彈至18%,超過了曆史新高;并進入到手機廠商TOP3,不難看出這個速度其實非常快,除了供應鍊跟進及時、産品政策正确、線下體驗店擴張迅速外,消費者買賬也非常重要,這就要回歸到産品力上。
這就展現在“細節”,經過這段時間把玩,不管是機身四邊曲面設計的細膩手感,還是在拍vlog時候友善的AI手勢控制,以及1920Hz高頻PWM調光,這些設計确實能提升使用者體驗,它并不是堆硬體,堆性能。
“高端品牌的建設與成長沒有捷徑,也沒有什麼僥幸,不能把配置當作品牌,也不能把各個高端器件拼湊在一起就當作創新,這種思路是完全錯誤的”。
從榮耀60 Pro這款機型,能感受到榮耀産品政策的徹底轉變,至少在這個拼硬體的“内卷”手機市場裡,換了主賽道,但要“警惕”的是,友商在摸爬滾打這幾年裡,嗅覺變得更加敏銳,榮耀要想一直領先,就不能掉以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