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火的都是短視訊神曲,不火的都不如周傑倫?華語樂壇這就要“完了”

文|令狐伯光

最近,某平台的娛樂盛典頒布,大概就是現場星光雲集,獎項無數,網絡吐槽漫天,其中争議最大的就是這個華語年度十大熱歌。十大熱歌幾乎都是抖音神曲,這個在國内社交平台迅速發酵,結果嘛就是又引起了一波“華語樂壇”藥丸的讨論。

火的都是短視訊神曲,不火的都不如周傑倫?華語樂壇這就要“完了”

最重要的是,華語音樂這十大熱歌網友是一首歌的名字都沒見過,但是去聽歌又都隐隐約約好像聽到過。如果大家回想會發現好像都是來自于短視訊,這十大熱歌都是代表短視訊神曲。

實際上,這個歌單并不代表什麼。如果真的要代表點什麼的話,那就是當下大衆普及度最高的管道平台,也就是聽歌的方式就是短視訊。這有點像十五年前唱片時代崩盤,網絡數字音樂時代剛剛到來的時代,當時最通俗的音樂是《老鼠愛大米》《兩隻蝴蝶》,當然還有周傑倫代表的有水準的港台通俗流行。

火的都是短視訊神曲,不火的都不如周傑倫?華語樂壇這就要“完了”

現在華晨宇一代主流流行音樂人明顯不如周傑倫那一代音樂人是事實,但單看這個年度十大熱門歌曲名單,它還是和《兩隻蝴蝶》一樣的神曲當道,這個最大衆化的果然就是最通俗化的。

年度十大熱門歌曲都是短視訊神曲?華語音樂的衰落真不怪它

火的都是短視訊神曲,不火的都不如周傑倫?華語樂壇這就要“完了”

華語音樂的衰落早就提過,這是經濟發展,社會環境變化導緻的音樂産業變遷的問題。比如音樂衰落就和唱片産業崩盤有着密不可分的關系,從唱片到數字音樂,再到現在的短視訊音樂。

唱片時代雖然也有低俗歌,但唱片時代哪怕盜版你也要花幾塊錢對吧,正版就更不用提了。數字音樂和現在短視訊都不收費的時代,唱片時代的音樂人,音樂公司和中間商還是生存得更好的,更何況唱片時代從二戰以來經曆了半個多世紀,産業鍊成熟得多,而數字音樂和短視訊音樂才多少樣?

火的都是短視訊神曲,不火的都不如周傑倫?華語樂壇這就要“完了”

前者滿打滿算二十年,後者還不到十年,産業鍊非常不成熟。

實際上,網文就是掉入了這個市場氛圍,工業化生産全是套路。有人說是人心浮躁,工業化毀了藝術。其實結果很可能是反直覺的,那就是我國的受教育人數比例在逐年增高,但是網際網路使用者的平均教育程度在這幾年快速下降了。

火的都是短視訊神曲,不火的都不如周傑倫?華語樂壇這就要“完了”

原因也很簡單,那就是快速城市化和移動網際網路的普及,讓那些本來不會上網上不起網的人也成為了網民。那既然從宏觀上來說市場退化了,制作水準是進步還是退步呢?當然是退步了,或者用他們的話說是下沉了。

因為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像短視訊平台這種标準化的産品模式裡,不管你是博士院士,還是9年義務教育的漏網之魚,你們能貢獻的都是一個紅心,一次轉發和一個評論,是完全平等的。

火的都是短視訊神曲,不火的都不如周傑倫?華語樂壇這就要“完了”

是以,到底是服務那些難伺候有水準基數少的人群,還是用較低的成本去服務那些能夠被套路的大規模人群,在利益面前答案顯而易見,換了是誰都會這麼做的。

15年前《兩隻蝴蝶》,現在十大神曲?大家為什麼喜歡聽爛歌

火的都是短視訊神曲,不火的都不如周傑倫?華語樂壇這就要“完了”

其實除了唱片時代崩盤,音樂人的生存方式,音樂公司和中間商的生存方式改變。這個消費者也有一定的責任,消費者費審美也是商業産品在供需關系中重要的一環。因為經濟發展太快而人口又太多的關系,中國聽衆的審美一直是個争議很大的問題。

音樂對于很多人來說隻是消遣,隻要抓耳,旋律上口就可以,有的人(很多人)直接跳過前奏,主歌直接聽高潮副歌部分,副歌好聽就傳回去聽主歌,副歌不好聽直接切歌,由于這種現象造就了很多音樂人的追求,這是個供需關系。

火的都是短視訊神曲,不火的都不如周傑倫?華語樂壇這就要“完了”

很多音樂人都是靠臨時靈感迸發出的幾個和弦(或者抄),按照這種市場來寫歌,寫出的這種歌對于路人來說隻要好聽就ok。但是聽獨立音樂,哪怕周傑倫一代流行天王具有一定技術音樂一路聽下來的歌迷,對他們來說這種音樂肯定就是垃圾。

審美是需要培養的,國内很大部分聽衆是在被動接受流行态勢,而不是主動挖掘優秀歌曲。現在短視訊的傳播,為什麼感覺現在短視訊上火的歌沒有早十年二十年的流行歌好聽,制作很大的問題,還有就是被動傳播。

火的都是短視訊神曲,不火的都不如周傑倫?華語樂壇這就要“完了”

大衆就是喜歡跟風的,這個流行的不一定是最好的,但肯定是最火的。

比如短視訊所謂的古風國風音樂,聽上去都差不多。周傑倫寫的《青花瓷》不比這些高出多少個檔次?今年你可能還會聽《青花瓷》,但是去年短視訊最火的古風你連叫什麼名字都忘記了。

火的都是短視訊神曲,不火的都不如周傑倫?華語樂壇這就要“完了”

這個局面的大衆審美和歌曲制作共同造成的,确實跟十五年前的網絡歌曲一樣,《那一夜》《兩隻蝴蝶》《老鼠愛大米》等也是同樣的粗制濫造的通俗商品,但大家可以回想一下這些歌當初有多火。

十五年前大部分人的消遣是網絡,2021年大部分人消遣的是短視訊,短視訊裡的音樂就是附帶的東西。這部分人很少有人會專注地聽音樂,就是聽音樂的時候總要幹點别的事,不是看手機就是做别的事。

火的都是短視訊神曲,不火的都不如周傑倫?華語樂壇這就要“完了”

既然聽歌這件事都不重要了,那音樂好不好就更加不重要了。

十大熱門歌曲代表華語樂壇完犢子?是、也不是

這個年度十大熱門歌曲是短視訊音樂,都符合短視訊神曲的特征。十首八首都是抄的,即使不是抄的,要麼歌詞爛俗,要麼旋律太短平快不耐聽,基本活不了多久。爛俗歌之是以能火是因為現時代的流行音樂已經變成一種賺錢工具,而且形成了一種固定模式。

火的都是短視訊神曲,不火的都不如周傑倫?華語樂壇這就要“完了”

第一你不賺錢你沒法活,第二你的歌消費得快,火一下就不火了,你必須得把你的熱度一直持續着,是以短時間内得寫很多首俗歌。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要寫俗歌?除了有些好的音樂人是為了恰飯。

其它絕大多數短視訊音樂人,他們是真的寫不出品質高的歌曲——

火的都是短視訊神曲,不火的都不如周傑倫?華語樂壇這就要“完了”

不是人人都是天才原創型歌手,也不是人人都有靈感。我們甚至可以看看這十大熱門歌曲背後的歌手,怎麼說呢?大家連十大熱門歌曲的名字都記不住,更不用提歌曲背後的歌手名字了。

重要的是有興趣的人去搜了搜,這十大熱門歌曲背後的歌手會發現:你真的一個人都不認識。大家雖然罵華晨宇不行,霍尊退了圈,這一代音樂人水準遠不如周傑倫一代,但人家好歹是正兒八經唱歌的,寫歌的,隻是水準不行。

火的都是短視訊神曲,不火的都不如周傑倫?華語樂壇這就要“完了”

這些短視訊音樂人嘛,這些人和背後音樂公司心裡隻有錢,音樂是什麼狗屁?就這種心态能寫得出好歌?現在有的靠臉,有的靠聲音。結果唱功沒有,曲也不會寫,沒事有背景給你包了,你隻管唱,也不管你俗不俗,能爆火的歌就算抄襲也能厚着臉皮挂出原創,被人噴也無妨,錢到手了甚至還能再抄幾首。

火的都是短視訊神曲,不火的都不如周傑倫?華語樂壇這就要“完了”

一堆短視訊平台用着爆火的歌也不會有人去管抄襲,版權意識基本沒有,粉絲無腦洗白,他們覺得好聽就完事兒了,有人反對什麼話都能罵出來。而且原創歌手起訴的平台和方式極其缺乏,短視訊是爆火的營銷模式,但是沒人管抄襲,更加管不了爛俗了對不對。

年度十大熱歌代表不了什麼?華語樂壇反而将迎來大爆發

火的都是短視訊神曲,不火的都不如周傑倫?華語樂壇這就要“完了”

那麼華語樂壇有沒有可能變好呢?隻要目前這種社會環境和音樂平台沒有根本性的變化,就是音樂傳播主流還是短視訊,那麼根據短視訊的特殊屬性,這種短視訊神曲肯定仍然會霸占音樂排行榜。

畢竟本來就是視訊BGM和看重短短十幾秒的短視訊,承載不了交響樂對吧。

火的都是短視訊神曲,不火的都不如周傑倫?華語樂壇這就要“完了”

不過對于整個華語樂壇而言,現在因為媒體平台的多元發展,音樂隻會越來越分化而不是衰落。好歌一直都有,每年各種靠譜的榜單TOP100的好歌多了去了。之前音樂行業是被唱片公司把控的。一是品質已經被把控過一遍,可以有所保證,隻有其中優秀的才能在唱片,電視,廣播上不斷傳播。二是群衆接受管道單一,幾乎都是被動接受,不錯的音樂可以無視部分人的讨厭進行輸送,是以80,90後童年回憶可以共鳴。

火的都是短視訊神曲,不火的都不如周傑倫?華語樂壇這就要“完了”

2005到2014甚至更早兩年,雖然網絡歌手和唱片歌手并行,但是實際上網絡歌手的數量是很少的,大家聽網絡歌曲往往也是周圍人說這個歌好聽,然後才流傳起來。從這個角度看,網絡上主動找歌的是少數,大多數依舊是被動接受。而唱片公司傳播銷售底蘊猶在,和網絡興起的歌手猶有一戰之力。

火的都是短視訊神曲,不火的都不如周傑倫?華語樂壇這就要“完了”

2014年以後,4G網絡普及,絕大多數人可以在手機任性刷視訊而不擔心流量,相比之前的網絡時代,2014之後才是真正讓廣大的 “群衆”感受發聲的網絡時代。後來經過幾年的交流,人們主動的喜惡,網際網路的算法把人群進一步分割,構造了結實的資訊繭房,也把各種競争進一步白熱化。

以前音樂公司可以慢慢培養一個歌手等成熟,網際網路起來,有一些人人家根本不等成熟,直接半熟就出來賣。而絕大多數人其實根本分辨不出這瓜熟不熟,造成了劣币驅逐良币的惡性競争。

火的都是短視訊神曲,不火的都不如周傑倫?華語樂壇這就要“完了”

我覺得10後,20後,恐怕很難會有那種全民共鳴的音樂和影視劇了。

最後,根據我個人了解的獨立音樂和音樂圈子來講了,華語音樂其實反而更豐富了,更好聽了。聽衆的審美終究是會變的,原因也許是“聽膩了1453”、“我聽的東西更小衆逼格更高”、音樂審美真的提升了……等等原因。

火的都是短視訊神曲,不火的都不如周傑倫?華語樂壇這就要“完了”

這些追求變化的審美就是獨立音樂發展的機會,之前樂隊主題的綜藝也有不小的人氣。這幾年各種原本地下的樂隊也獲得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度,都是這種轉變的表現,這種審美變化就加速了多樣化音樂的發展。

至于未來會發展到什麼地步還不太好說,但是對于絕大多數不看短視訊,真正喜歡聽歌的聽衆。也就是那些不是被動接受音樂(從衆),選擇主動尋找音樂的人來說(樂迷),現在的華語音樂比以前有意思太多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