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山藥價廉功效多,中醫推薦的16種用法,種種養人!快收藏

指導專家:廣州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顧穎敏 主任中醫師

中醫膳食養生,是扶助正氣的重要法寶。今天小編介紹一種使用廣泛、易配搭的補身食材——山藥。

山藥價廉功效多,中醫推薦的16種用法,種種養人!快收藏

山藥功效

山藥,又稱懷山藥、淮山藥,是中醫師常推薦的食療材料,粵菜養生菜單中常用的食材。

清末民國中醫大家張錫純認為∶山藥在滋補藥中誠為無上之品,特性甚平和,宜多服常服。

山藥性平,味甘,歸脾、肺、腎經,補脾胃,益肺腎。研究表明,山藥具有滋補、助消化、止咳、祛痰、脫敏、降血糖、降血脂、抗氧化、免疫調節等多種功效。

【主治】

1.補益脾胃∶用于脾胃虛弱之體倦食少或洩瀉等證,常配黨參、白術等同用。

2.補肺益陰∶用于肺虛喘咳、虛勞咳嗽等,可與沙參、麥冬配伍,亦可單用煮汁,作茶飲用。

3.固腎澀精∶用于腎虛遺精,小便頻數,帶下等證。常配熟地、山茱萸等同用。若治小便頻數,可與益智仁、烏藥同用。

4.益氣養陰,生津止渴:用于消渴之陰虛内熱,口渴多飲,小便頻數,可與黃芪、葛根、天花粉、知母同用。

【用量用法】10~30克,大劑量可用60~250克,煎服。養陰宜生用,健脾宜炒用。

【使用注意】本品有助濕之弊,故濕盛中滿,或有積滞者,不宜服用。

精選配搭

1.與人參并用

山藥收澀之性,能助人參以補氣,且其汁漿稠黏,能滋下焦真陰,又能濟參之燥性;山藥以壯真陰之淵源,人參以培元氣之根本。山藥固攝氣化,人參總提氣化,二藥并用,互相協同,健脾補氣,滋陰固下,補腎斂沖。

2.與白術并用

山藥滋胃陰,胃汁充足,自能納食;白術健脾陽,脾土健壯,自能助胃。二藥相伍,一滋陰,一助陽,陰陽協調,互相促進,補而不膩,溫而不燥,溫補脾胃,健脾滋陰。

3.與生地黃并用

二藥汁漿最多,以滋髒腑之陰,以溉周身之液,山藥補脾固腎,潤肺生水,生地黃能助腎中之真陰上潮以潤肺。二藥相伍,液濃質潤,滋陰清熱,功效益彰。

4.與三七并用

三七化瘀止血,活血斂瘍;山藥益氣補虛,滋陰固下,護胃,留戀腸胃之功;二藥伍用,一氣一血,固氣攝血,相得益彰。

5.與車前子并用

山藥能固大便,而陰虛小便不利者服之,又能利小便。車前子能利小便,而性兼滋陰,可為補腎藥之佐使,又能助山藥以止大便。況二藥皆汁漿稠黏,同做粥服之,大能留戀腸胃,滋陰,固大便、利小便。

6.與龍眼肉并用

山藥味甘歸脾,滋陰補脾胃;龍眼肉味甘、氣香、性平,液濃下潤,為心脾要藥,能滋補脾血(味甘歸脾),強健脾胃(氣香能醒脾);二藥相伍,質濃而潤,以滋胃之陰,俾其酸汁多生,資生化源,故補脾滋血,健胃之效。

7.與玄參并用

山藥色白入肺,液濃滋陰;玄參色黑,味甘微苦,性涼多液,去上焦之浮熱,退周身之燒熱,清補腎經,補助陰分;二藥并用,滋陰清熱,養肺止嗽。

8.與牛蒡子并用

牛蒡子體滑氣香,能潤肺又能利肺,與山藥并用,大能止嗽定喘,以成安肺之功;山藥黏潤滋液,雖多服久服,或有壅滞,而牛蒡子之滑利,實又可以相濟。且牛蒡子能降肺氣之逆,又能通大便,自大便以瀉寒火之凝結。二藥參合,一補一利,一澀一滑,可止嗽定喘,滋陰固下。

9.與半夏并用

山藥在上大能補肺生津,則多用半夏不慮其燥,在下大能補腎斂沖,則沖氣得養;半夏味辛、性溫、有毒,降胃安沖;二藥參合,補降結合,一斂一降,降逆安沖之功益彰。

10.與代赭石并用

山藥補脾益腎,溫固下焦,滋補真陰;代赭石色赤性微涼,能生血兼能涼血,而其質重墜,又善鎮逆氣,降痰涎,止嘔吐,用之得當能見奇效。且色赤入心,以助心氣下降;二藥伍用,一白一赤,一補一鎮,一固一降,共奏補脾胃,固氣化,降逆平沖,滋陰止血之效。

11.與柿霜餅并用

山藥色白入肺,味甘歸脾,液濃益腎,清補脾肺腎;柿霜餅色白入肺,涼可潤肺、甘能歸脾,具有益肺氣、清肺熱、利肺痰、滋肺燥之功;二藥參合,平寒相調,藥用、食療并存,可健脾補腎,潤肺滋陰。

12.與雞内金并用

山藥以滋胃之陰,胃汁充足,自能納食(胃化食賴有酸汁)。雞内金為雞之脾胃,中有瓷、石、銅、鐵,皆能消化,其善化有形郁積可知。且其性甚和平,兼有以脾胃補脾胃之妙,故能助健補脾胃之,特立奇功,迥非他藥所能及也。生山藥汁漿稠黏,能滋下焦真陰,其氣味甘溫,又能固下焦氣化也。雞内金,其健運脾胃之力,既能流通補藥之滞,其收澀膀胱之力,又能逗留熱藥之性也。還能化食中糖質為津液。此藥能化瘀血,又不傷氣分也。二藥參合,一補一消,補消結合,共奏滋補脾胃,資生通脈之功。

13.與滑石并用

山藥補脾益肺固腎;滑石解暑祛濕通淋。張錫純認為∶"滑石與生山藥各兩許,煎湯服之,則上能清熱,下能止瀉,莫不随手奏效,山藥之大滋真陰,大固元氣者以參贊之。真陰足,則小便自利,元氣固,則洩瀉止。且其汁漿稠黏,又能逗留滑石,不至速于淡滲,俾其清涼之性由胃輸脾,由脾達肺,水精四布,下通膀胱,則周身之熱與上焦之燥渴喘促,有不倏然頓除者!"而山藥多液澀補,滑石性涼潤,二藥并用,一補大便,一利小便,補滲相施,共奏滋陰清燥,清熱利濕,健脾止瀉之功。

14.與雞子黃并用

山藥之性,能滋陰又能利濕,能滑潤又能收澀,是以補肺補腎兼補脾胃。且其含蛋白質最多,在滋補藥中誠為無上之品,特性甚平和,宜多服常服耳。蓋雞子黃,有固澀大腸之功,且較雞子白,易消化也。二藥相伍,一滋補無上之品,一血肉有情之物,益氣養陰,澀腸止瀉。

15.與芡實并用

山藥味甘歸脾,健補脾胃,固攝氣化,且饒有收斂之力;芡實益腎健脾,收斂固澀,二者伍用,補脾胃之氣,并收斂脾胃之真氣,其補虛收攝,斂氣固澀之功益彰。

16.與薏苡仁并用

皆清補脾肺之藥。然單用山藥,久則失于黏膩,單用薏米,久則失于淡滲,惟等分并用,乃可久服無弊。二者色入肺脾,一補一滲,健脾補虛,潤肺滋陰,勝似珠玉。

山藥膳食良方推薦

先将山藥、薏苡仁搗成粗渣,煮至爛熟,再将柿霜餅切碎,調入融化,成年人适量服用,有益健康。

來源:廣東中醫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