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監作為中國古代産生的一種封建糟粕,制度傳承了數千年,在秦朝以前很多宦官并非閹人,而到了東漢以後,所有的宮廷服飾人員都成為了被閹割而失去性能力的人。太監制度充分放心了中國古代帝王的自私和貪婪。
很多太監都是因為小時候窮得吃不起飯,這才進入的宮廷。比起普通人,他們的欲望種類更加少,但是對于權力的貪念,也就越來越大。

不少太監開始插手朝廷政務,在秦朝的時候,著名的宦官趙高就左右了秦二世胡亥奪位之事。漢朝時期,宦官不但負責貼身服飾皇帝,還負責傳達诏令,掌管皇帝文書,左右皇帝視聽。
因為漢朝時期外戚幹政嚴重,是以皇帝經常重用宦官來牽制外戚,有的時候又會造成宦官集團獨攬大權,比如東漢末年漢靈帝時朝中政權的張讓等十二個宦官,禍亂朝政,迫害賢良,導緻天下大亂,軍閥割據,民不聊生。
明朝時期著名的大太監魏忠賢在明僖宗時期出任司禮太監,極其受到寵幸,被叫做九千歲,他排除異己,專斷國政。當時天下流傳一句話叫做“隻知有忠賢,不知有皇上。”
但是也不是所有的太監都幹壞事,比如說漢朝宦官蔡倫,就發明了造紙術,明朝的鄭和曾經率領船隊七下南洋,促進了明朝和其他地方的交流溝通,壞如魏忠賢,也在支援明朝前線軍官和清軍作戰上面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到了清朝結束,太監制度總算是落下了帷幕,清朝最後一任皇帝,清遜帝溥儀在幼年享受了短暫的皇帝生活,在此期間,年幼的他也是由宮女和太監們陪伴。
後來發生了辛亥革命,1912年溥儀被迫退位,繼而被馮玉祥趕出了北京城,在東北成為了日本人的傀儡。後來溥儀被蘇聯俘虜,新中國成立後移交給了人民政府,在經過數年的勞動改造之後,1959年溥儀被釋放出獄。
在出獄後,溥儀對過去的在北京一起生活的人還是有一些懷念的,他聽說清朝時期剩下的太監都集體生活在北京西城的一座破廟裡面。溥儀确定去看一下這些老人怎麼樣了。
沒想到一等到他來到廟前,那些老人們看見溥儀,紛紛痛哭流涕地跪下,直喊皇上萬歲。溥儀也有些錯愕,不知道如何是好,他在數年的改造中也樹立了公民意識,掃去了皇上的權威。
溥儀不由得提醒這些跪伏在地上号啕的老人,我已經不是皇上了,和你們一樣都是平等的公民。但那些老人卻依然隻顧在地上砰砰地磕着響頭。
其實在這些人心目當中,過去太監身體雖然殘疾,但是他們把能夠陪伴在皇上身邊作為一種至高無上他人不能觸及的榮耀,但随着皇上退位,他們也就失去了自己引以為傲的資本。這種奴性文化深深的影響了這群不再輝煌的太監,故而無比懷念溥儀當政的日子。好在現在這些封建糟粕都已經被廢棄,中國人已經站起來,不再需要通過卑躬曲膝來獲得認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