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河南省南陽市凱旋廣場西晉畫像石墓發掘簡報

河南省南陽市凱旋廣場西晉畫像石墓發掘簡報

南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南陽市凱旋廣場位于孔明南路西側,東南為南陽市體育中心,西北與陳棚村相鄰。(圖一)該區域為漢代墓葬集中區,20世紀60年代,周邊仍保留有很多漢代墓冢。2013年8月至2014年1月,配合河南建業集團對凱旋廣場項目的綜合開發,南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該位置共發掘古墓葬362座。其中,M72為一座大型畫像石墓,現簡報如下。

河南省南陽市凱旋廣場西晉畫像石墓發掘簡報

圖一 南陽市凱旋廣場畫像石墓發掘位置圖

一、墓葬形制與結構

M72為一座大型磚石混合結構的畫像石墓。該墓坐東向西,方向265°,平面“凸”字形。由墓道、兩墓門、兩甬道、前室、四後室等五部分組成。墓室四壁用磚砌成,其餘部分用石材壘砌。共用石料63塊(缺失部分不計),其中畫像石35塊,上刻畫面38幅。墓圹長9.5米,最寬處6.5米,深2.2米,墓口距地表2.4米。(圖二;封二:1,2)

墓道 位于墓門西部正中,平面長方形,斜坡狀。斜面長2.5米、寬1.5米、深1.6米。

墓門 位于墓道與甬道之間。封門分内外兩層。外層為封門磚,不規整,部分已被破壞,整體平磚錯縫壘砌,高1.5米,上達門楣中部;内封門由5塊石材砌成,其中,南門2塊,北門3塊。墓門為平行對稱雙門,由兩門楣、兩門柱組成,無門扉。門框高1.4米,寬0.8米。兩門楣連接配接處架在甬道的過梁上,南北各有一門柱支撐。(圖三)

河南省南陽市凱旋廣場西晉畫像石墓發掘簡報

圖二 南陽市凱旋廣場畫像石墓(M72)平剖面圖

1.平面圖 2~3.剖面圖

河南省南陽市凱旋廣場西晉畫像石墓發掘簡報

圖三 南陽市凱旋廣場畫像石墓墓門正視、後視圖

1.正視圖 2.後視圖

甬道 位于墓門與前室之間。平面呈梯形,由兩柱石和一過梁将其分為南北對稱的兩部分,東西總長2.1米,西寬2.3米,東寬3.1米,高1.4米。石闆蓋頂,南部用石闆3塊,北部用石闆2塊。底部東西兩側用4塊長方形條石平鋪,中部用單磚呈“人”字形平鋪。南北兩側磚牆按三順一丁壘砌。

前室 位于甬道與後室之間。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4.3米,東西寬1.5米,高1.8米。整體高于甬道0.08米,低于後室0.2米。頂部中間殘缺,南北各有一石闆蓋頂。西側有3塊立柱,南北為前後室通用的墓壁,用磚按三順一丁壘砌。底部用單磚按“人”字形平鋪。

後室 位于前室東側。平面呈長方形,南北寬4.3米,東西長3.4米,牆高1.6米。由立柱和橫梁把後室分成四小室,各室通過梁柱和橫梁空間與相鄰墓室相通,其中北室完整,其餘殘缺。北室:五塊石條蓋頂。底部,對應門楣及橫梁的地方用長方形條石鋪底,其他位置用單磚呈“人”字形平鋪。東、北為主墓的東、北壁,北壁磚牆内鑲三塊柱石,東壁内鑲一塊柱石;南側由三立柱托兩橫梁;西為北室墓門,兩立柱托一門楣。北中室:頂部及東南部殘缺。底部與北室相同。北側與北室南側共用;南側殘,保留西部兩立柱一橫梁;西側為北中室墓門,兩立柱托一門楣,其中南立柱上壓一方形鬥狀石塊合并成一塊立柱使用。南中室:與北中室結構相同,有兩立柱、一橫梁、一門楣。南室:與北室結構相同,頂及東部有一立柱、一門楣、兩蓋頂石。

二、畫像石位置及内容

該墓共用石料63塊,其中畫像石35塊,上刻畫面38幅。畫像石和素石混用,主要依據石材形狀、大小來确定石料位置,明顯為二次使用。畫像石主要用于墓門、門楣、立柱、橫梁,部分用于封門、蓋頂、墊石。畫像石畫面題材以舞樂百戲、動物、門吏等居多,具有南陽地區典型的漢代畫像石特征。

畫面位置及内容如下。

(一)門柱及立柱

1.執戟門吏 刻于墓門北門柱,長135厘米,寬37厘米。畫面刻一人。戴冠,着長袍,雙手執戟側立。(圖四:1)

2.朱雀、執戟門吏 刻于墓門南門柱,長135厘米,寬32厘米。畫面上方刻一朱雀,下為執戟門吏。(圖四:2)

3.擁盾門吏 刻于甬道西側立柱,長94厘米,寬33厘米。畫面刻一人。戴冠,着長袍,雙手執盾,正面躬身而立。(圖四:3)

4.執金吾門吏 刻于甬道東側立柱,長95厘米,寬33厘米。畫面刻一人。戴冠,冠有纓,着長袍,雙手執棒而立。(圖四:4)

河南省南陽市凱旋廣場西晉畫像石墓發掘簡報

圖四 門柱及立柱上的畫面

1.執戟門吏 2.朱雀、執戟門吏 3、6.擁盾門吏 4.執金吾門吏5、8、9、10.執笏門吏 7.女娲 11.執彗門吏 12.伏羲

5.執笏門吏 刻于前室西壁南側立柱,長106厘米,寬33厘米。畫面刻一人。頭部奇大,戴冠,着長袍,雙手捧笏,躬身而立。(圖四:5)

6.擁盾門吏 刻于前室西壁中間立柱,長107厘米,寬49厘米。畫面刻一人。戴冠,着長袍,雙手執盾于胸前,躬身而立。(圖四:6)

7.女娲 刻于前室西壁北側立柱,長108厘米,寬33厘米。畫面刻一女娲。人首蛇身,手執一曲棍。(圖四:7)

8.執笏門吏 刻于後北中室南壁東側立柱,長115厘米,寬32厘米。畫面刻一人。戴冠,着長袍,雙手捧笏,躬身而立。面部表情生動,嘴角上翹,似在微笑。(圖四:8)

9.執笏門吏 刻于後北室北壁中間立柱,長117厘米,寬32厘米。畫面刻一人。戴冠,着長袍,雙手捧笏,躬身側立。(圖四:9)

10.執笏門吏 刻于後北室北壁西側立柱,長114厘米,寬33厘米。畫面刻一人。蓄長須,戴冠,着長袍,雙手捧笏,躬身側立。(圖四:10)

11.執彗門吏 刻于後北室東北角立柱,長116厘米,寬32厘米。畫面刻一人。戴冠,着長袍,雙手執彗,躬身側立。(圖四:11)

12.伏羲 刻于後南室西南角立柱,長113厘米,寬33厘米。畫面刻一伏羲。人首蛇身,雙手舉曲柄靈芝。左側位。(圖四:12)

(二)門楣

1.牛、獸、虎 刻于墓門南門楣,長150厘米,寬36厘米。畫面左側刻一牛,低頭弓背,雙角前伸,前蹄抓地,後蹄騰空,全力前抵。中間刻一獸,前腿跪地,首伏地,做休眠狀。右刻一虎,仰首瞠目,張巨口,奮力前撲。背景為祥雲圖案。(圖五:1)

河南省南陽市凱旋廣場西晉畫像石墓發掘簡報

圖五 門楣上的畫面

1.牛、獸、虎 2.擊技 3.舞樂百戲

2.擊技 刻于墓門北門楣,長138厘米,寬37厘米。畫面刻三人,左側兩人持長棍互搏;右側一人,瞠目張口,挺胸舉雙臂,緊握雙拳,弓字步,作示威狀。畫面人物虎背熊腰,動感十足。(圖五:2)

3.舞樂百戲 刻于前室西側南門楣,長137厘米,寬39厘米。畫面刻七人。左側兩人踞地觀看,中間三人奏樂,後兩人一男伎徒手舞蹈,一女伎長袖而舞。(圖五:3)

(三)封門石

舞樂龍虎 刻于南墓門下封門石,長83厘米,寬49厘米。畫面分上下兩部分。上為舞樂百戲,左刻一女伎長袖起舞。中刻一男伎赤身踏鼓而舞。右刻兩樂師伴奏。下為龍虎圖,左刻一龍,右刻一虎,二獸相對,神情悠然,做起舞狀。背景為山川、祥雲圖案。(圖六)

河南省南陽市凱旋廣場西晉畫像石墓發掘簡報

圖六 封門石上的畫面

(四)橫梁

1.翼虎 刻于甬道南側過梁,長145厘米,寬43厘米。畫面刻一虎,展翼擺尾,昂首張巨口,揚爪前撲。背景為祥雲圖案。(圖七:1)

2.翼龍 刻于甬道北側過梁,長 158厘米,寬43厘米。畫面刻一龍,展翅揚爪,做疾飛狀。背景為祥雲圖案。(圖七:2)

3.舞樂百戲 刻于後北室南壁東側橫梁,長160厘米,寬37厘米。畫面刻七人。自左而右,依次為:兩人擊鼓,一人吹奏,兩人席地而坐觀看,一女子長袖而舞,一男子伴舞。背景有燈台、挂鈎等物。(圖七:3)

4.熊兕鬥 刻于後北中室南側橫梁。長132厘米,寬 23厘米。畫面左右各刻一兕,獨角,熊踞中,用左右手各握住獸角。左邊一兕聳肩低首,向熊抵沖。右邊一兕像已俯首屈服。(圖七:4)

河南省南陽市凱旋廣場西晉畫像石墓發掘簡報

圖七 橫梁上的畫面

1.翼虎 2.翼龍 3.舞樂百戲 4.熊兕鬥

(五)蓋頂石

1.三魚圖 刻于後室西北蓋頂石。長96厘米,寬73厘米。畫面刻三條魚繞一方形圖案,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圖八:1)

2.三魚圖 刻于後室西北蓋頂石西。長82厘米,寬67厘米。畫面刻三條魚繞一方形圖案。魚頭、魚尾、魚鳍清晰可見。(圖八:2)

3.舞樂、虎兕鬥 刻于後室西南蓋頂石。長104厘米,寬51厘米。畫面分上下兩部分。上部為踞座觀舞圖,畫面左刻一男一女,席地而坐,神情悠然;中刻一女子雙手舒長袖而舞;右刻一男伎赤手半蹲做舞蹈狀。下部為虎兕鬥,畫面左刻一兕,獨角,低首拱背,尖角直抵虎口。右刻一虎,張口怒目,揚尾,做攻擊狀。(圖八:3)

4.蹶張 刻于前室南蓋頂石。長116厘米,寬47厘米。畫面刻一人,矮冠,着短衣短褲,側首銜矢直立,赤雙腳踏弓,雙手引弓。形象彪悍。(圖八:4)

5.蹶張 刻于前室西北尖角形蓋頂石。長127厘米,寬49厘米。畫面刻一人,戴山形冠,赤膊着短褲,瞠目直立,口銜一矢,兩腳踏弓,雙手引弓。(圖八:5)

河南省南陽市凱旋廣場西晉畫像石墓發掘簡報

圖八 蓋頂石上的畫面

1、2.三魚圖 3.舞樂、虎兕鬥 4、5.蹶張

(六)墊石

1.菱形穿環 刻于前室西南墊石。長100厘米,寬23厘米。刻菱形穿環圖案。(圖九:1)

2.菱形穿環 刻于前室西北墊石。長64厘米,寬20厘米。刻菱形穿環圖案。(圖九:2)

3.熊兕鬥 刻于後室西北墊石,長158厘米,寬24厘米。畫面左右各刻一兕,獨角,聳肩低首,齊向熊低沖。熊居中,用左右手各握住獸角。(圖九:3)

4.虎兕鬥 刻于後室西中墊石,長157厘米,寬23厘米。畫面左刻一兕,俯首以角奮力前抵。右刻一虎,張巨口,奮力前撲。(圖九:4)

河南省南陽市凱旋廣場西晉畫像石墓發掘簡報

圖九 墊石上的畫面

1、2.菱形穿環 3.熊兕鬥 4.虎兕鬥

另外9幅,可分為長方形圖案、方形圖案以及内圓外方圖案、田字形圖案等。多位于蓋頂石,呈較淺凹槽狀。(圖十)

河南省南陽市凱旋廣場西晉畫像石墓發掘簡報

圖十 其他畫面

1.長方形圖案 2、3、4.方形圖案 5.内圓外方圖案 6.田字形圖案

三、随葬器物

墓葬早期被盜,前室及後室頂部被破壞掉,墓内充滿擾土和少量碎磚塊。随葬品全部出自墓内擾土。按質地可分為陶、銅兩類,其中陶器共26件,另有銅錢2枚。

(一)陶器 26件,均為泥質灰陶。

1.多子盒 1件。标本M72:1,長方形,共17格,子母格較高,下附高圈足,圈足四面均開出弧門。長32.8厘米,寬20.8厘米,高7.6厘米,足高4.8厘米。(圖十一:1)

2.盆 1 件。标本 M72:2,敞口、圓唇,沿部上仰,沿面内凹,弧腹,平底内凹。下腹部有數周輪制痕。口徑27.2厘米,底徑12.4厘米,高10厘米。(圖十一:2)

3.豬圈 1件。标本M72:3,圓形,有一周圈欄,裡面有兩個半環。豬圈直徑26.4厘米,圈欄高6厘米,厚1.6厘米。(圖十一:3)

4.竈 1件。标本M72:4,呈前方後圓的靴形。燒制較粗糙、不規整。前牆上有拱形落地火門,上部有一小塊突出的擋火牆。竈面一火眼,上置一釜,釜竈連接配接。竈後端漸收呈圓尖狀,順勢留出一孔作為煙道。竈面布滿凹陷、凸起相間的條狀紋。長17.6厘米,最寬處14.8厘米,通高11.2厘米。火門寬4厘米,高4厘米。釜口徑5.6厘米。(圖十一:4)

5.帳座 5件。形制相同,大小相近,圓餅狀,中心有一圓孔。上表面有細小的戳點紋或細小的方格紋,側面有重疊菱形圖案或素面。标本M72:6,直徑16厘米,孔徑2.8厘米,高6 厘米。(圖十一:5)。

6.陶空柱盤 5件。形制相同,大小相近,斂口、圓唇、弧腹、平底,中立空柱、貫穿底部。标本M72:10,口徑12.4厘米,底徑8厘米,高4厘米。(圖十一:6)

7.雞 2件。形制相同,大小相近。昂首、翹尾、圓眼,腹下有一較高圓座。标本M72:15,長10.8厘米,通高8.8厘米。圓座高2.4厘米。(圖十一:7)

8.狗 1件。标本 M72:16,立姿,頭部前伸,面部溫順,睜目,豎耳,四肢呈短柱狀,短尾。長15.2厘米,高9.6厘米。(圖十一:8)

9.碓 1套2件。标本M72:17,碓柄,殘,平面呈十字架形。殘長16厘米,厚2.8厘米。(圖十一:13)标本 M72:18,碓座,一側為臼窩,一側為支架,支架大部分缺失。殘長20.1厘米,高4.4厘米。臼窩直徑3.2厘米,深3.2厘米。(圖十一:14)

河南省南陽市凱旋廣場西晉畫像石墓發掘簡報

圖十一 南陽市凱旋廣場畫像石墓(M72)出土器物

1.多子盒(M72:1) 2.盆(M72:2) 3.豬圈(M72:3) 4.竈(M72:4)5.帳座(M72:6)6.陶空柱盤(M72:10)7.雞(M72:15) 8.狗(M72:16) 9.小杯(M72:21) 10.釉陶三彩小壺(M72:19) 11.小盆(M72:24) 12.屋頂(M72:20) 13.碓柄(M72:17) 14.碓座(M72:18) 15.銅錢(M72:27)

10.釉陶三彩小壺 1件。标本M72:19。蓋、把手及流部殘缺。鼓腹、餅足。白胎,口、流部胎呈肉紅色。表面施綠、黃色釉,下腹部有的地方無釉。腹徑5.2厘米,底徑3.2厘米,殘高5.2厘米。(圖十一:10)

11.屋頂 1件。标本M72:20,兩面坡狀,有屋脊、瓦壟,脊兩端翹起。長19.2厘米,寬17.2厘米,高6.4厘米。(圖十一:12)

12.小杯 2件。形制相同,大小相近,敞口、圓唇、斜壁、平底,下部連接配接一段空心柄。标本M72:21,口徑4.8厘米,杯身高1.4厘米,柄高1.2厘米。(圖十一:9)

13.小盆 1 件。标本 M72:24,侈口、圓唇、平沿、斜腹、平底。腹部有輪制痕。口徑15.2厘米,底徑8厘米,高6.2厘米。(圖十一:11)

14.直口矮領無沿罐 1件。标本M72:25,殘,僅餘口沿部分。直口、方唇、矮領、無沿。口徑約17厘米。

15.方格紋罐 1件。标本M72:26,殘片。直口、方唇、鼓腹,肩部殘存一系。罐表面飾方格紋,方格紋内填充并列的短豎線。

(二)銅錢 2枚。

五铢 2枚。大小相同,字型相近。“五”字交股緩曲,與上下兩橫相交處幾近垂直。字型寬大。“铢”字左部“金”字頭呈三角形,四點較長,為四個短豎線;右部“朱”字上短下長,上、下部皆圓折。正背兩面皆有外郭,背面有内郭。标本M72:27,直徑2.55厘米、穿徑1.0厘米。(圖十一:15)

四、結語

該墓為磚石混合結構,墓壁砌法、平石蓋頂等建造方法與南陽市藥材市場畫像石墓[1]、王莊漢畫像石墓[2]、東關晉墓[3]等相同,符合南陽地區魏晉墓葬的特征。從随葬品看,陶多子盒、陶杯、陶碓、帳座、陶空柱盤,與洛陽厚載門街西晉墓中(M3032、M3034、M3033)[4]出土同類器相同或相似;陶狗、雞與南陽市東關晉墓出土同類器相似。綜合判斷該墓葬的時代為西晉或稍晚。另外,該墓所用石材有一半以上有畫面,畫面内容具有漢代畫像石特征,畫像石很多用于蓋頂、鋪底、封門,這些情況表明墓葬的建築石材是前人畫像石墓石材的二次使用,這是南陽地區魏晉時期畫像石墓的普遍現象。墓葬沒有出土與墓主人有關的資訊材料,但根據墓葬的規模、用材、建造精細程度等,特别是能收集這麼多前人畫像石料,足見墓主人有一定社會地位和經濟基礎。

晉墓在南陽發現較多,畫像石的再次利用也頗為平常,但該墓二次利用畫像石之多卻極其罕見。另外有些石材,如方形鬥狀石料、一端呈尖角形的畫像石料、刻圓形深槽石料、刻方形槽石料為前人的地面建築材料,把建築石材用來築墓在南陽地區是一個新的發現。

執筆:劉曉兵、燕睿、喬保同

發掘、整理:劉曉兵、宋玉輝、燕睿、蔣宏傑、喬保同 等

參考文獻:

[1]南陽市文物工作隊.南陽市藥材市場畫像石墓發掘簡報[J].中原文物,1994(1):96-100.

[2]南陽市博物館.南陽市王莊漢畫像石墓[J].中原文物,1985(3):26-35.

[3]南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南陽市東關晉墓發掘簡報[J].華夏考古,2006(1):19-25.

[4]洛陽市文物工作隊.洛陽厚載門街西晉墓發掘簡報[J].文物,2009(11):30-41.

原載《黃河·黃土·黃種人(華夏文明)》 2018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