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濃眉大眼”的星巴克也讓人不放心了。
12月13日,有媒體報道稱,無錫市兩家星巴克門店頻繁觸碰食品安全紅線,包括使用過期食材、篡改保存期限,且是門店主管知曉的行為。
對此,星巴克方面當天中午表示,已經關注到無錫星巴克兩家門店的報道,對報道中所涉及的食品安全問題深感震驚,“我們高度關注,已于第一時間關閉了這兩家門店,并立刻啟動深入調查。”
同時,無錫市、區兩級市場監管部門對涉事的星巴克震澤路店、昌興大廈店進行了重點檢查,初步核實相關企業有更改食品原料内控期限辨別、使用超過内控期限原料的行為,已責成2家涉事門店停業整改。
除此之外,當地市場監管部門同步對全市其他82家星巴克門店開展排查,發現從業人員未戴工作帽、加工區物品擺放零亂、消毒記錄不全等15處問題,均已責令整改。無錫市市場監管局對星巴克(中國)華東北區進行了行政約談,要求公司對存在的食品安全問題進行全面自查、落實整改。
無錫市市場監管局将繼續組織市、區兩級力量,對2家涉事星巴克門店進行深入調查,依法嚴肅查處。從即日起,在全市部署開展以打擊虛假标注生産日期、保存期限為重點的食品安全專項整治行動,全力保障市民食品安全。
13日晚上,星巴克中國官方微網誌再次發文表示,“經過調查,我們已确認12月13日媒體報道的兩家無錫門店的夥伴(員工)确實存在營運操作上的違規行為。保障食品安全,我們責無旁貸。這兩家門店的情況,高度警示了我們在食品安全标準的日常執行中存在不足。對此,我們向所有星巴克顧客緻以最誠懇的歉意。”
星巴克稱,進入中國内地市場22年來,其一直将食品安全放在首位。對于此次事件,再次深表歉意,并将積極改正。同時會密切配合政府相關部門的調查,也懇請公衆及媒體對其進行持續監督。
圖源自星巴克中國官方微網誌
食品安全問題并非首次發生
人民日報評論稱“品牌再大,也不可能長久保鮮”,并指出,“食品安全是餐飲企業的安身立命之本,也是對消費者身體健康的最起碼尊重。紅線不能碰,底線不能破。‘金标準’絕不能隻是宣傳的口号,‘飛行檢查’更不能淪為走馬觀花的形式。這一事件也啟示我們,食品安全需要自律,也需要他律。我們希望相關企業能正視并反思自身内部監管模式的失靈,也期待監管部門拿出更嚴密的舉措,倒逼企業守牢食品安全底線。”
周一美股盤前,星巴克盤前下跌0.5%,收盤股價跌至115.56美元,跌幅1%。
根據報道,上述兩家無錫市星巴克的過期食材被做成多款暢銷飲品售出,保存期限隻有一天的紅茶液和抹茶液剩的過多事,店員會直接篡改保存期限,店面主管知曉這一行為,還“言傳身教”篡改保存期限,有的食材被人為“延保”一周。對于承諾“開封後不過夜”的糕點,第二天仍然偷偷上架。
上述門店還存在着用吧台毛巾擦垃圾桶,且未将該毛巾丢棄,而是繼續使用等衛生問題,以及提前處理問題食材應付檢查等問題。
而這也并非星巴克第一次因為食品安全問題受到關注,一個月前,星巴克咖啡(深圳)有限公司鹽田壹海城二分店因未及時清理超過保存期限的食品(台式月餅),被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處以警告。更早一點,今年8月,星巴克因“400元自助餐事件”登上熱搜,一位探店的美食部落客因吐槽自助餐,遭到疑似星巴克員工和水軍的反擊,引發關注。
中國是星巴克最大的海外市場
作為全球第一快消咖啡品牌,1999年星巴克進入中國大陸,是最早進入中國市場的國際咖啡品牌之一。在星巴克官網,其做出承諾:“以行業最高标準為基礎,制定并嚴格執行星巴克食品安全金标準。”
2021财年資料顯示,星巴克在中國的收入為36.74億美元,同比增長42.29%,中國市場同店銷售增長17%,在第四季度,星巴克中國業務收入為9.64億美元,同比增長18%,值得注意的是,四季度星巴克中國同店銷售額下降了 7%,主要受到8月中旬疫情反複的影響,中國80%的門店受到波及。但這不妨礙中國是星巴克最大的海外市場。
截至财報期末,星巴克中國在208個城市開設了5358家門店,較上一财年新增654家,新增門店數位列全球第一。目前,星巴克中國門店占全球門店總數的比例為31.27%,除北美洲之外的7272家國際門店中,中國門店占了73.68%。
星巴克總裁兼首席執行官Kevin Johnson曾表示,“2022财年,星巴克中國計劃進駐230個城市,總店數達6000家。”
在中國市場吃撐20多年的星巴克,目前正處于虎狼環伺境遇,其面對的是充分競争市場。速溶咖啡賽道中,三頓半在6月拿到CPE源峰資本、IDG等數億元融資,投後估值達到45億元,另一個本土精品速溶咖啡品牌永璞咖啡也拿到了數百萬的融資;現磨咖啡賽,中國本土精品咖啡品牌MANNER融資4次,拿到了數億美元融資,主打創意咖啡飲品和線下空間體驗的精品咖啡品牌M Stand半年内融資2起,金額超6億元。
咖啡市場競争之外,星巴克還面臨新式茶飲崛起的沖擊,喜茶、奈雪的茶一路高歌猛進,名氣大增。不過與星巴克類似,喜茶等也常會暴露出食品安全問題而引起輿論讨伐。但這不是一個可以“比差”的領域,星巴克如果在食品安全及内部管理上繼續出現問題,那其品牌優勢也會逐漸消解,加之其線下門店體量龐大,任何小風險都該被及時扼殺在搖籃裡。
(钛媒體App編輯楊亞茹綜合人民日報、21世紀經濟報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