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曹操曹老闆,在《三國演義》中有許多的至理名言,而且他對看人待物都有着自己的獨到見解,其實這也是小說作者想通過曹操向世人表明他的觀點和态度。

曹操的名言
《三國演義》中,曹操的經典語錄可謂多如牛毛,比如“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等等,而其中最出名的還是那句“毋人負我!”
不過我們在欣賞句子帶來的心靈沖擊時,是否也發現,曹操看待事物非常理性,也很透徹,往往一句話就可以擊中要害,讓人産生共鳴,并對他的觀點表示認同。
比如他在評價三國時期兩位猛将呂布和趙雲的時候,分别用4個字評價,不但言簡意赅,且一語說破二人的差距。
呂布的四字評價
呂布這個人在許多人的眼中都是三國武力第一,這一點确實不是蓋的,不論是小說還是正史,他的能力都是有目共睹,一丈的身高,高超的武藝,幾次遭遇猛将圍攻都可以全身而退,僅這一點,在三國之中就無人能力。
就拿濮陽城外的一次對決來說,曹老闆手下的許褚、二夏侯、典韋等6員大将圍攻呂布,雖然最後呂布未能戰勝,但卻可以全身而退。
要知道,單單許褚這員大将就鮮有敵手,連趙子龍也隻能和他打個平手,就别說和許褚同一級别的典韋以及其他幾位一流戰将了,而到了呂布這裡,許褚隻戰了20回合就有些吃不消,如不是曹操及時派出其餘5将助陣,恐怕後面就沒有許褚什麼事了。
而曹老闆之是以下血本使出6員猛将和呂布對戰,是因為早在讨伐董卓的虎牢關之戰時,他就看出了呂布的勇猛,是以當時他就用“英勇無敵”四個字來評價呂布。
那麼趙子龍呢?
趙雲的四字評價
小說的作者為了塑造一個渾身是膽的子龍,為他添加了不少精彩的戲碼,其中最為驚心動魄的就屬“七進七出”,仿佛趙子龍進出曹操的軍隊如同遊玩一般簡單。
當然,除了他超高的武力值之外,他的人品也沒得說,在劉備的背後默默的付出不求任何回報,就憑這份俠肝義膽,趙雲此人就沒得說。
如果非要讓他和呂布比一比,除了比奉先矮了2尺之外,似乎并沒有特别巨大的差别。最為重要的是,呂布屬于沖鋒型的猛将,而子龍屬于保護型的戰将,如果真的讓趙雲去沖鋒陷陣,倒不一定能出彩。但如果讓子龍參與營救保護的工作,他一定可以完美地完成任務,這一點我們可從子龍的生平就可看出。
比如我們前面說的“趙子龍七進七出”,為的就是營救劉備的家屬,而此後的“截江奪鬥”、“子龍護忠”都是營救行動,而相反的是,子龍很少有正面率軍對決的戰役,這也充分地說明了那句“人之所長,物盡其用”的道理,是以子龍的前半生的職位都不高,一直都是充當劉備貼身保安隊長的角色。
但如果說子龍并不勇猛也不正确,在長坂坡之戰中,子龍身背襁褓中的阿鬥一路橫沖直撞,還悶不吭聲地解決了50多位曹将。當他沖破萬難,成功地将阿鬥送到劉備手中的時候,他的身體都在發抖,這畢竟是九死一生拼來的,這份忠勇不比勇猛來得更為驚心動魄?
正因如此,曹操在長坂坡看到子龍的勇猛之後,用“真虎将也”四個字來評價。
不過通過曹老闆的評價我們也可以得出一個結論,三國的虎将雖然不多,但“勇猛無敵”的人卻隻有奉先一人,是以在他的心目中,子龍還是要遜色于呂奉先。
不過諷刺的是,那位被他看作是無敵一般存在的呂奉先,最後還是死在了他自己的手中,這也正應了他自己說的那句話“毋人負我”,他殺死奉先,怕的就是将來有一天奉先會像對待他幾位義父一樣對付自己。
小結
在閱讀小說《三國演義》之後再去讀正史《三國志》,我們就會覺得枯燥無感,這也說明作者在人物塑造以及輿論導向方面設計的成功。
其實我們不難發現,作者雖然極力的塑造蜀漢形象,但真正能夠喚起讀者共鳴的地方,在于劉歇業以及許多蜀漢大将的草根身份,那種草根逆襲的成就感,以及他們最後悲慘的結局,足以讓許多人為之着迷,為之流淚。
參考資料:《三國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