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有這樣一道“搶答題”,題目問:下面人物不屬于三國人物的是:A、曹操;B、諸葛亮;C、賈诩。
曹操和諸葛亮的名氣非常響,相對而言,賈诩就不那麼為人所熟知。
那麼,搶答時間有限的情況下作出選擇,很多人會選C。
但正确答案應該是A。
畢竟,所謂三國,是指曹丕篡漢所建立的曹魏、劉備稱帝所建立的蜀漢、孫權稱帝所建立的東吳三個政權。
明擺着,曹丕是在曹操死後才稱的帝,那麼曹操就不屬于三國人物了嘛。
也就是說,如果要嚴格定義三國這一段曆史,應該是從220年曹丕篡漢稱帝算起,到280年司馬炎平滅東吳、統一中國結束,前後時間剛剛是60年。
但是,按照這個分法,非但曹操不是三國人物,就連董卓、呂布、孫堅、孫策、袁紹、袁述、劉表、劉璋、馬騰……甚至龐統、關羽、張飛等等都不是三國人物;另外,影響天下走勢的官渡之戰、赤壁之戰都不屬于三國事件,這絕對是絕大部分人所不能接受的。
是以,三國的斷代史《三國志》的記載時間是起于漢少帝光熙元年(公元189年)董卓亂政、止于西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三分歸晉,前後共約九十年曆史。
對三國史影響巨大的曆史小說《三國演義》,更是把時間提前到了漢靈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黃巾起義開始,終于西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東吳孫皓降晉,前後共九十七年曆史。
不用說,研究三國的史學家,都必須着重研究三國鼎立的形成與過程。
東漢失去政權實體的時間就是從184年黃巾之亂開始的,那麼,從184年後出現的群雄割據、三國雛型形成,至曹魏代漢前這一段本該屬于東漢的時間,即184年到220年其三十六年的時間,都會被納入三國時期加以讨論。
這麼一來,中國古代曆史上最為磅礴、最為精彩的亂世就出現在西漢初年和東漢末年。
尤其是東漢末年,可謂風雲變幻,激蕩人心,謀士如雲,将星如雨。
羅貫中除了著作有《三國演義》一書,還著作有《殘唐五代演義》;《殘唐五代演義》屬于末流小說,而《三國演義》卻能成為“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原因何在?顯而易見,就在于東漢末年和三國時代的獨特性和精彩性。
不過,《三國演義》的虛構成份太大,人物神化嚴重;《三國志》的記載又太過呆闆和冷冰冰,緻使諸多讀者對“假三國”和“真三國”之間的距離辨識不清,造成了許多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