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如果甲午戰争時清朝不投降,咬着牙繼續打的話,結局會怎麼樣?

如果甲午戰争時清朝不投降,咬着牙繼續打的話,結局會怎麼樣?

實際上,甲午戰争打到李鴻章在馬關和日本人簽訂《馬關條約》的時候,不論是清朝也好,是日本也罷,雙方都已經不敢再打了。

清朝不敢打,是怕。

日本不敢打,不是因為怕清朝,而是因為他們耗不起了。

是以,如果慈禧沒有認慫,說什麼也不肯投降,說什麼也不肯割地賠款,讓清朝繼續和日本打下去的話,清朝會取勝,但是也會勝得很慘烈,慘烈到可能會讓清朝提前垮台。

如果甲午戰争時清朝不投降,咬着牙繼續打的話,結局會怎麼樣?

清朝之是以會怕,一則是怕日本和列強,二則是怕國内的革命團體。

清朝怕日本,是因為日本所展現出來的船堅利炮讓他們怕,他們沒想到這才過了二三十年時間,日本就已經将他們甩在後面了。

同時,清朝也不知道日本的底細,他們不知道日本究竟還能耗多久,這時候的日本在清朝眼裡可以說是不可思議的,是一切皆有可能的,正因為日本的底細的不可知才讓清朝害怕,讓清朝不敢打。

在清朝看來,如果繼續打下去也還是一個“輸”字的話,幹嘛不用錢和地買一個“和”字?

清朝對列強的怕,是因為自從英國人用一場鴉片戰争轟開了清朝的國門之後,清朝就不可能再像以前一樣自己一個人關在屋裡“自己玩自己的”了,國際因素已經成為了影響清朝政治局勢的一個不可忽略又不可控的政治因素了。

當時列強恐怕也很樂于看到清朝和日本打個兩敗俱傷,然後坐收漁翁之利。如果清朝真和日本兩敗俱傷了的話,還有力量抵抗列強的進一步瓜分嗎?顯然沒有。

是以,清朝當然更樂意用錢和地去買日本的讓步。

清政府除了怕日本和列強之外,自然還怕中國國内的革命團體。

試想一想,清朝和日本打到最後,雖然拿到了慘勝,但是清政府的統治結構必然也會是以變得脆弱不堪,國内的革命團體會錯失如此良機嗎?獲得慘勝之後的清朝,恐怕革命黨人輕輕一戳,就能戳倒清王朝。

清政府的統治者不傻,不可能想不到這一點,是以想讓他們繼續打下去,基本上沒有這個可能。

如果甲午戰争時清朝不投降,咬着牙繼續打的話,結局會怎麼樣?

甲午戰争越往下打,怕的不僅僅是清朝,日本同樣也在害怕,它想繼續打,但是卻又不敢繼續打,為什麼呢?

日本從明治維新到甲午戰争,實際上也隻過了二十幾年,也就是說,他們用于發展國力的時間也隻有二十幾年,他們的綜合國力确實趕上來了,但是并不意味着他們能夠輕而易舉地打敗清朝。

論人口,日本耗不過清朝。

論資源,日本也耗不過清朝。

論财力,日本還是耗不過清朝。

是以,真要打下去的話,日本用了二十幾年時間好不容易建設起來的經濟格局可能就會是以崩盤,經濟崩盤了首先亂的就是日本國内,沒錢了還怎麼打戰?清朝認輸後還能拿出2.3億兩白銀,難道還能拿不出錢來買武器裝備繼續和日本打?清朝隻是被打怕了而已,隻是不知道日本底細而已。

除此之外,日本也一樣害怕列強會在清、日雙方打得兩敗俱傷的時候出來攪局,到時候被瓜分的可能就不止中國了。

日本人在談判後期之是以加快了進度,一個是因為國内形勢變得越來越嚴重,經濟和資源耗不起了;另一個則是擔心列強會看出日本的底細,然後出來攪局。是以,日本才會顯示出一副“狼吞虎咽”的模樣。

果不其然,日本剛拿下了遼東半島,俄國就坐不住了,叫上法國和德國一起出來鬧了一出“三國幹涉還遼”,這才又讓日本吐出了遼東。

是以,日本不是不想一口氣吃下清朝,隻是它自己當時的體量吃不下而已,不然它自己也會被“撐死”。

如果甲午戰争時清朝不投降,咬着牙繼續打的話,結局會怎麼樣?

不論是清朝的統治者也好,是日本執政當局也罷,他們的政治嗅覺和對形勢的判斷力都不會差,他們都知道繼續打下去可能會帶來怎樣的結果。

雙方繼續打下去的話,日本也許會因為在人口、經濟和資源上耗不過清朝而被打敗,可是清朝的勝利卻也會配上自己的國祚。

不論怎麼看,雙方繼續打下去都隻會兩敗俱傷。

是以,清朝和日本都不想看到這場戰争繼續打下去,也不會允許這場戰争繼續打下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