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百一十四句:
【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
出自《群書治要》卷七《禮記》。
有德行的上司人,一定是自己先有了善行,然後再帶動别人行善;一定是先要求自己沒有惡行,然後再禁止别人作惡。
“君子”,有兩種意義:一種是有德行的人,另一種是在位的人。有德行的上司人,“有諸己”。有之于自己,就是自己有了好的德行、有了善行,“而後求諸人”,才會要求、帶動别人有善行。自己沒有做到之前,絕對不先去要求别人。
古人還教導人們,“正己而不求于人,則無怨”。端正自己,把自己做好,但是不去要求别人,就不會導緻别人的怨恨。如果處處要求别人,自己卻做不到,别人就會不服氣,就會有逆反心理。
我們現在學習傳統文化,覺得傳統文化特别好,也希望别人都來學習,是以有機會就想将傳統文化介紹給别人,這是好心。但是如果我們在介紹給别人時,有很多教誨自己都沒有去力行,就很難讓人樹立起信心,也容易引起别人的懷疑。别人會說:“如果傳統文化這樣好,為什麼你自己沒有做到?好像也好不到哪裡。”這就在無形之中讓人對聖賢教誨産生懷疑,甚至對我們的行為也産生反感。
是以《大學》上說:“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學問的次第非常重要,不能把時間花在介紹給别人上,而是先要來要求自己,而不是去要求别人。自己做好了,自然就會感化别人,自自然然就會影響别人、帶動别人。
“無諸己,而後非諸人。”自己沒有不好的惡行,然後才禁止别人作惡。如果人們事事要求對方,自己卻有這樣的壞習慣,對方也會難以接受。有一句話叫“五十步笑百步”,就是自己沒有做好,而希望别人做好,是不可能的。
《中庸》中講到君子的修身,就像弓箭手射箭一樣,當他把箭射出去,但是“失諸正鹄”,沒有射中靶心。應該是怎樣的态度呢?他會立刻檢討自己,自己的技藝哪裡還有不夠精湛的地方,哪裡還有可待提高的地方?君子的修身也像弓箭手射箭一樣,凡事不合己意,沒有達到理想的狀态,一定要反過來檢討自己,是否是自己的德行和能力有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