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被曆史遺漏的千古一帝,被黑千年,他開創的大工程,至今仍在用

說到中國古代曆史上的暴君,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秦始皇了,他實作了第一次的天下大一統,一統六國,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改革家,稱帝後,他對國家進行了大刀闊斧地改革,分封制,統一文字度量衡,南征北戰,建造萬裡長城,這些都是開創性的舉措。但他的過也是“開創性”的,焚書坑儒,實行暴政,秦朝隻是曆經兩世就被颠覆,與他有很大的關系,但這也不妨礙秦始皇成為千古一帝。

但還有另一位暴君,相比秦始皇來說,他的過太明顯了,遮住了他的功,他就是隋炀帝,大家都會認為他是個完全的暴君。他的過錯很明顯,揮霍無度,不顧國力,連年征戰,勞民傷财,國家很快就覆滅了,細數他的功,也絕對是開創性的,開鑿大運河,開創科舉制,暢通絲綢之路。今天就單說下這條大運河,它的曆史意義非同凡響。

被曆史遺漏的千古一帝,被黑千年,他開創的大工程,至今仍在用

隋唐大運河始建于公元605年,征用了三百六十萬的民工挖通濟渠,連接配接了黃河淮河,又用了十萬民工疏通了古邗溝,連接配接淮河長江,由此形成了大運河的下半段。三年後,河北上百萬的民工挖鑿永濟渠,到北京南,構成了上半段,兩年後,重開江南運河,直抵餘杭。大運河的修建用了五百多萬的民工,耗費六年時間,全長2700公裡,這在當時絕對是最偉大的工程。

修運河是從揚州出發,先要向西北走,斜穿安徽淮河流域,經河南的東北部,入黃河流域,到達洛陽,此為下半部;然後向東北走,經河北東南部,入海河流域,到涿郡(北京南),此為上半部,整體上是走“之”字。其實在修建局部運河的過程中,有些運河段已經存在了,隋炀帝是在前人的基礎上,利用一些自然河道,開鑿串連成了大運河,這樣國家才能在六年時間快速修通運河。

被曆史遺漏的千古一帝,被黑千年,他開創的大工程,至今仍在用

其中當屬鴻溝和白溝最有名了,鴻溝是中原運河的鼻祖,早在東周戰國時期就有了,後來在這裡還發生過楚漢争霸,以此界分為楚、漢。白溝則是三國時期曹操為了軍事目的開鑿的,以通糧道。

這條大運河挖鑿成功後,連通了中原的東西南北,原本河的流向是自西向東,而隋炀帝挖鑿出了南北大運河,這樣一來全國各地都用河流串了起來,組成水網,幾大自然水系聯結成一個大水系,從此以後人們不再隻有陸路出行的方式,他們還可以通過乘船的方式大大縮減路程,而且還可以利用水路運輸貨物,士兵馬匹、糧食草料、煤炭石材等,這比用車馱着走友善多了。或許隋炀帝是為了加強對整個天下的統治,但大運河确實是算上一項豐功偉績了。

被曆史遺漏的千古一帝,被黑千年,他開創的大工程,至今仍在用

與此同時,大運河的許多沿河城市都開始發展起來,經濟繁榮,不僅如此還誕生了許多的繁榮城市,人口聚集,從無到有,催生了各種買賣。在這許多城市之中,尤屬起點揚州、中點西安、終點北京最為出名,規模宏大,人口密集,他們的地位在中國曆史上舉足輕重,影響頗深,是經濟中心、政治中心等。南北實作連通後,北方草原的遊牧文化和南方的魚米之鄉互相融合,共同發展。

大運河不僅是促進了民族之間的融合,還促進了中外國際的交流,絲綢之路被擴充,地中海周邊和中亞文化傳入國内。這樣頻繁友好的經濟交流為國家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隋朝的短短統治時間還未明顯顯現,唐朝繼承後,大運河的好處就完全發揮出來了,很快就迎來了唐朝的盛世,長久得益。

被曆史遺漏的千古一帝,被黑千年,他開創的大工程,至今仍在用

那麼這條大運河現在還在發揮用處嗎?大運河營運了五百多年,一共經曆了唐朝、五代,宋朝,到了南宋末年後,有些河道已經淤塞了,取而代之的是京杭大運河,等到元朝統治中原就,他們将南北運河取直,不走洛陽和西安,将運河縮短七百多年,此後運河又營運了七百多年,一直到今天。

隋唐大運河的遺迹在何處呢?通過古今資料對比,我們可以直到有些河段是并入了京杭大運河,一頭一尾,如長江以南的江南運河和山東臨清以北的永濟渠的中北段,它們還在地表之上,可以看見。而有些河段是被廢棄了,比如衛河,在近代被廢棄,雖說也能找到,但現在的衛河已經變成了髒水溝,遭到嚴重污染,水量不足。

被曆史遺漏的千古一帝,被黑千年,他開創的大工程,至今仍在用

隋唐大運河被稱為“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因為曆史上的黃河曾發生過多次大水患,河道遷移,這使得大運河的一些河段被黃沙淤泥埋在了地下,這些河段很長,大多是在運河的下半段,從地表上看的話,這些河段是找不到的,隻能是通過考古發掘了。在一些的考古中,挖出了許多的古物、倉窖、古城等。

其中最令人驚奇的發現就是糧倉,在洛陽、西安、商丘一帶已經發現了七八處,每一口倉坑都可存儲糧食250噸,一共能存儲十萬噸以上的糧食。這樣的規模不是普通的糧倉,而是官倉,倉中還有石碑詳細記載着糧食的來去,還有倉庫的管理人員,管理制度嚴明,這樣的糧倉遍及各地,建在大運河旁邊,由此可見大運河是整個國家的生命線。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