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軍事重鎮養成記:郢州在優越條件的加持下,終成兵家必争之地

南朝郢州因地處長江中遊水力資源豐富,且橫跨兩湖盆地擁有良好的農業發展條件。郢州也是長江上下遊地區的交通樞紐,曆來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南朝曆來将郢州作為軍事重鎮來建設,使其在南朝曆史上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主要論述南朝郢州地區的自然地理環境,以及郢州在南朝時期的軍事地理環境和作用。

軍事重鎮養成記:郢州在優越條件的加持下,終成兵家必争之地

南朝郢州的地理環境與特點

一 郢州的自然地理環境

南朝郢州地區地處鄂東長江河谷平原,河流縱橫交錯,湖泊星羅棋布,自然環境優越,農牧業發達。是以,郢州地區擁有優良的經濟條件、攻守兼備的地形水文條件和四通八達的水陸交通。是以,自古以來此地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南北朝時期,郢州既是控制長江中下遊的咽喉要地,也是為中央财政提供稅賦的上遊重鎮。

1 氣候條件與人口

郢州地區地處北緯 30 度線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光能充足,熱量豐富。現今鄂東地區與江漢平原年平均日照時間為 1800—2200 小時,因其地形多以平原丘陵為主,所自然氣候條件,使得郢州農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但是人口的多寡才是傳統農業發展的先決條件,自東漢末年以來戰争災害頻繁導緻人口銳減。

西晉的短暫統一一度使得人口得到恢複,但是西晉的迅速滅亡與各種戰亂使得人口再次銳減。據《宋志》若如史書所載,整個江南地區人口自東漢以來一路下降,但是這隻是根據當時政府的著籍戶口所進行統計出的人口資料。

東晉南朝時期,大量北方僑民與地方蠻民皆未著籍,是以實際人口必然遠超上述數字。永嘉年間北方大量流民湧入南方,大量流民以僑民身份僑寄地方。東晉南朝時期多次進行全國性土斷,對雍、司、郢三州還有過專門土斷。可見當時南方僑民人口之多,僑民的真實數字,勢必大大超過戶籍上僑州郡縣所統的僑寓人口總數。東晉南朝政府還将當地大量蠻民遷出山區,成為開發當地農業經濟的重要勞動力資源,郢州西陽郡就是大量蠻民的聚居地之一。

2.水文條件與地形

因為郢州所處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荊、湘、江三州的交通樞紐。同時郢州龐大而複雜的水文系統,又為其提供了友善快捷的交通,使其無論是在軍事還是在經濟上都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郢州北部,以江漢水系為核心分别形成了東荊河、倒水、陸水、滠水、舉水、巴水、浠水、富水等龐大的水系。魏晉南北時期由于雲夢澤主體的逐漸東移,直至唐宋時期雲夢澤完全解體。

郢州北部屬于鄂東沿江平原,北靠桐柏山-大别山山脈,南臨幕阜山,西接江漢平原,西北為大洪山;郢州南部屬于洞庭湖平原,東鄰幕阜山,西靠武陵山,南臨洞庭湖。是以整個郢州政區基本橫跨了兩湖盆地的大部分區域,四面皆有山脈、丘陵為屏障,中心以江漢兩大水系為依托,中間湖泊水網縱橫。

這就使得郢州政區從地理環境上看就是一個四面被山脈、丘陵包裹,又有東西缺口,南臨洞庭湖的地理形态。

軍事重鎮養成記:郢州在優越條件的加持下,終成兵家必争之地

二 郢州的軍事地理環境與作用

郢州地處長江中遊交通樞紐,扼守于荊揚二州之間的咽喉要道,自然是兵家必争之地。同時郢州南北皆有山脈為其天然屏障,而鄂東沿江平原湖泊衆多,水網密布不利于陸路交通。

是以郢州地區是以江漢水系為核心的水路交通為主要交通方式,而郢州之州郡治所皆臨江漢二水沿岸要道而建,同時州郡主城周邊往往建有各類子城互為犄角,進而使得郢州地區形成一個龐大的沿江軍事防禦體系。

1.郢州整體軍事防禦體系構成

南朝時期,南方政權對北方政權基本上采取以守為主以攻為輔的防禦戰略,利用南方的水道縱橫以舟師水戰來抵禦北方的騎兵陸戰,蕭梁時期,郢州都督區基本上依然是統轄郢、司二州,偶有擴張但仍以郢、司二州為主。

陳朝時期,因江北之地盡沒于北朝,郢州政區大為縮小,郢州都督區也僅限于江南之地,其都督區主要以郢、巴、武三州為核心。郢州的軍事防禦體系,其防禦目标分為兩點。其一,防禦北方政權南侵江淮;其二,阻擋雍荊方鎮東下揚州。那麼針對不同的戰略防禦目标,郢州都督區的戰略防禦線的劃分與功能也不盡相同。

軍事重鎮養成記:郢州在優越條件的加持下,終成兵家必争之地

2 南朝前中期長江上下遊之間的戰略平衡點

“荊揚之争”始出于東晉,指以荊州為主的方鎮勢力和以揚州為主的方鎮勢力,以争奪中央最高權力為目的而展開的一系列政治與軍事鬥争。自東晉初年的王敦之亂,到東晉末年的桓玄篡位,無不借助荊州方鎮勢力而起。

學界對此普遍認為“荊揚之争”爆發的主要原因,是東晉門閥政治生态惡化的結果。随着東晉的滅亡,門閥政治也基本畫上了句号,但“荊揚之争”卻未完全消弭。劉宋建立後,宋武帝吸取前朝教訓采取“分荊”、“弱荊”的政策,到宋文帝時進一步擴充為“強雍弱荊”之策,宋孝武帝則是“分荊置郢”。

雖然荊州在劉宋時期受到嚴重削弱,但是東晉南朝政權皆立國江左,荊揚二州皆為立國之根本。

長江上下遊之間關于中央權力的争奪貫穿于整個南朝的前中期。南朝時期長江上下遊之争,本質上是雍、荊、江、揚各州之間的戰略失衡,進而激化各大政治勢力集團的沖突。郢州的設立,就是在長江上下遊各州之間設立一個戰略平衡點。關于南朝時期長江上下遊各州之間戰略失衡的原因,以及郢州的平衡作用。

軍事重鎮養成記:郢州在優越條件的加持下,終成兵家必争之地

郢州在南朝政局變化中的作用

南朝時期的政局變化可謂波雲詭谲,長江上下遊各州在政局變化當中,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郢州作為上遊重鎮自然也會被卷入鬥争的旋渦,主要論述郢州在南朝各個時期的政局變化中,所起到的不同作用。

一 南朝長江中下遊各州之間的平衡點

郢州的設立是劉宋時期“分荊”、“弱荊”政策之一,此政策被南朝曆代政權所延續。南朝時期“分荊”、“弱荊”政策的出現,本質上是維持荊揚二州之間戰略平衡的需求,但是如何建立此戰略平衡的支撐點卻是一大難題。在長江中下遊之間,分别設定有雍、荊、郢、湘、江、揚各州,荊揚二州之間的戰略平衡點應當設定于何處?

1.劉宋時期荊江二州的戰略失衡

荊、江、揚三州的穩定與否對于江左政權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伴随着東晉的建立,門閥政治也發展到頂峰,門閥與皇權的鬥争更是此起彼伏。荊揚之争始終伴随着東晉王朝,江州自然就成為荊揚二州之間的戰略緩沖區。

江州若控制在中央政權手中,中央政權在荊揚之争中便處于優勢地位,反之亦然。田餘慶先生在其著作《東晉門閥政治》中,有過經典論斷江州作為長江中下遊之間的戰略緩沖區,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劉宋時期。

但是随着東晉的滅亡,門閥政治也逐漸走向終點,同時劉宋政權建立之初就在實行“分荊”、“弱荊”之策。這就導緻在劉宋王朝中後期,荊、江、揚三州之間的戰略平衡被打破,江州作為荊揚二州戰略緩沖區的地位也開始動搖。

2.齊梁時期雍荊二州的戰略失衡

宋順帝升明三年(479 年),蕭道成代宋稱帝,是為齊高帝。蕭道成在代宋之前,就表現出對江州的極度重視。如前文所述,蕭道成在平定沈攸之之亂時以郢、雍二州前後夾擊荊州,同時又以其子蕭赜坐鎮江州。在平定沈攸之之亂的次年,即升明二年(478年)蕭道成以其子蕭赜出任江州刺史,為其篡奪皇位做準備。

蕭齊政權建立後,面對荊江二州戰略關系失衡的局面,必然要做出相關的政策調整。主要政策為:一、充分發揮典簽制度,蕭齊政權繼承劉宋時期宗王出鎮政策的同時,也将典簽制度發揮到極緻。使得出鎮地方的宗王權力受到極大的限制。

軍事重鎮養成記:郢州在優越條件的加持下,終成兵家必争之地

二 郢州在齊梁嬗代中的作用

永元二年(500 年),蕭衍起兵于雍州得到荊州刺史蕭穎胄的響應,次年二月蕭衍率軍順江東下與朝廷軍決戰于郢州。郢州之戰的勝負,直接決定了這場上下遊之争的勝負。

蕭衍取得郢州之戰的勝利後,朝廷幾乎無力再戰,蕭衍乘勢直取建康廢殺齊東昏侯,冊立齊和帝蕭寶融,成功控制了中央政權。中興二年(502 年)四月,蕭衍于建康稱帝,建立南梁。由此可見,郢州在齊梁嬗代過程中,有着重要的戰略意義。

1.蕭衍與雍州政治集團

蕭衍出身蘭陵蕭氏,與蕭齊皇族為同族血脈,其父親蕭順之是齊高帝蕭道成的族弟。蕭衍年少時,便展現出過人的才學,與沈約、謝眺、範雲等合稱“竟陵八友”。

蕭衍因在齊明帝蕭鸾篡位過程中表現積極,進而受到齊明帝的重用,曆任中書侍郎、黃門侍郎。永泰元年(498 年)七月蕭衍出任雍州刺史,同年七月齊明帝病逝,其子蕭寶卷登基,是為齊東昏侯。東昏侯登基之初,蕭衍即對未來的政局表示擔憂。

2.蕭衍代齊與郢州之戰

蕭衍起兵于雍州,首先要面對的就是荊州。此時的荊州刺史是南康王蕭寶融,但是荊州實權在州行事蕭颍胄手中。荊州蕭颍胄是東昏侯與蕭衍都想拉攏的對象,東昏侯以輔國将軍劉山陽為巴東太守并配精兵三千,命其過荊州時與蕭颍胄共同襲殺蕭衍。

蕭衍聽聞後将計就計,遣使赴荊州傳信給蕭颍胄,但是信中卻無實際内容隻言由使者口授。進而以此來挑撥劉山陽與蕭颍胄之間的關系,果然劉山陽懷疑蕭颍胄與蕭衍有所勾結而

不入荊州。蕭颍胄則斬殺使者以表忠心,待到劉山陽進入荊州後将其斬殺,并起荊州之軍響應蕭衍。

梁、南秦二州刺史柳惔起兵響應蕭衍,同時楊公則率荊州軍攻入長沙郡控制湘州。長江上遊州郡紛紛倒戈蕭衍,阻在蕭衍面前的唯有中遊重鎮郢州。

永元三年二月蕭衍率雍州軍主力,兵臨郢州城下。雍州軍前鋒王茂到達漢口後,輕兵濟江,直逼郢州城。郢州刺史張沖出兵迎戰,擊敗雍州軍前鋒。

軍事重鎮養成記:郢州在優越條件的加持下,終成兵家必争之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