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與時代同行,文學創作的熱忱與擔當彰顯上海的文化磁場

身處新時代,如何用文學吹響時代前行的号角,為改革開放熱土上發生的創造奇迹、創業英雄、創新故事,留下深情而精彩的記錄?五年來,上海文學界交上了碩果累累的答卷,多部作品摘得多個國家級出版、文學獎項,市場反響與業界口碑俱佳。

一次次“上榜”的高光時刻,正是精彩的上海故事、中國故事“刷屏”的生動注腳——上海策劃岀版的《革命者》 《查醫生援鄂日記》《鐘南山:蒼山在上》入選中宣部2020年“優秀現實題材文學出版工程”;《戰上海》獲2019年中宣部公德心建設“五個一工程”特别獎、2018年度“中國好書”,《火種》列入中宣部2020年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2020年度“中國好書”、2021年第五屆中國出版政府獎;作家小白的中篇小說《封鎖》、文學評論家陳思和《有關20世紀中國文學史研究的幾個問題》獲2018年第七屆魯迅文學獎;蕭萍《沐陽上學記》、張秋生《小巴掌童話詩·恐龍媽媽孵蛋》分獲2017年、2021年的第十屆、第十一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

有高度、有溫度、有熱度的佳作背後,集聚着寫作者的熱忱與擔當,也彰顯着上海的文化磁場——文學雜志和出版平台彙聚成品牌矩陣,以首發機制吸引全國優秀作家在滬生根開花,輻射力與引領力進一步增強。濃墨重彩的一筆筆,以厚積薄發的蓬勃之勢,為人民城市注入鮮活文化動能,展現了上海文學界與時代共奮進的精神面貌。

深植上海文化厚土,記錄新時代、讴歌英雄、禮贊城市的文學百花綻放

近年來,圍繞建軍90周年、改革開放40周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上海解放70周年、建黨百年等重大節點,上海文學界從多個次元挖掘上海豐厚的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底蘊,打磨精品、熱品。

從中華創世神話史詩到“黨的誕生地”主題出版工程,從“紅色足迹”“紅色起點”到“上海報告”等系列項目,一批重大主題創作在黨的誕生地接連出爐,并成為其他門類藝術創作的底本。無論是程小瑩《白紙紅字》書寫中共在上海開展左翼文化運動,還是王小鷹長篇小說《紀念碑》勾勒新四軍老戰士及其後代以赤子之心報效祖國的鮮明形象,都以文學的方式重返曆史現場,昂揚向上、感人肺腑的力量催人奮進。

“當先輩的蛻變和覺醒、堅定和無畏,與當下青年‘同頻共振’,年輕學子才能深切體悟到,曆史浪潮與個人命運如此緊密相關。” 《戰上海》《火種》的作者、黨史專家劉統說,把共産黨人的智慧、革命先烈的事迹,寫到更多80後90後心裡去,把革命精神一代代傳下去,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追溯這座城市的曆史和文學傳統,努力汲取上海賦予的創作靈感和資源,貼近這座城市的日常生活和普通人命運,創作出無愧于這個時代和人民的作品,成為上海許多作家的共識。上海市作家協會主席王安憶長篇小說《考工記》叙寫上海半個多世紀的滄桑變化,靈感來自她上世紀80年代中期走訪市中心老宅,斷斷續續觀察、素描了工匠們的心靈與老宅命運之間的輝映。葉辛長篇《五姐妹》以五個同時代女性的故事折射中國動天撼地七十年。此外,《一把刀,千個字》《浦東史詩》 《第一時間》 《心居》 《封鎖》 《疼痛》《慈悲》 《回望》等一批作品,以不同藝術手法傳遞着文學魅力。

過去五年間,上海作協成立了多個現實題材創作基地,推出“360度看上海”采風計劃,深入上海街道、企業、機關、社群的一線現場,作家們以文學筆觸抵達時代前沿。其中,由35位上海作家創作的40篇短篇報告文學結集而成的《上海報告》,全景式記錄上海改革開放曆程,讓奮鬥足音與時代大潮同頻共振。

強化首發機制、打造品牌矩陣,上海文學磁場助推名家名作持續“出圈”“出海”

如何打造更多演繹上海故事、傳播上海精彩、镌刻上海印記的文化“爆款”?上海文學界出版界強化首發機制、打造品牌矩陣,全方位服務上海文學創作的壯大,擦亮上海作為原創出版重鎮的金字招牌,把更多當代優秀文學作品留在上海,助推好作品的影響力“出圈”“出海”。

比如,突發疫情之下,文學沒有缺席,并盡力“高品質在場”。從《鐘南山:蒼山在上》到《張文宏醫生》,都是在上海本土文學雜志《收獲》長篇專号首發後,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并在全國引發廣泛反響。《收獲》作為重磅文學作品的首發地、不少知名作家首發作品的“第一選擇”,也展現了“在現場”的擔當與敏銳。在《收獲》主程式設計永新看來,面對關切國家民族命運和民族蒼生的重大題材、重要人物,文學不能缺席,尤其是長篇紀實文學創作的快速反應和藝術呈現,展現了老牌雜志應有的職責與使命。戰“疫”中的醫者仁心、衆志成城的中國力量,作家需第一時間捕捉記錄,淋漓盡緻地把人寫活、寫立起來。是以,從主動組稿、火速關聯,到精益求精打磨出版,創作者與出品方不厭其煩地一次次交流、改稿、核對,隻為有更高品質的藝術呈現。

上海故事的“傳播半徑”還在拓展——長篇紀實文學《革命者》講述革命先烈在上海前仆後繼鬥争的事迹,已輸出俄語版,洽談了英、法、日、西、阿拉伯語版權輸出。外文版《開天辟地——中華創世神話》等進入海外主流發行管道,書中兩則故事“混沌開辟”和“女娲造人”還收入波蘭六年級國文教材……

随着首屆上海文學藝術翻譯獎啟動,陳伯吹國際兒童文學獎持續舉辦,上海國際詩歌節、上海寫作計劃持續開展,上海文學磁場的海外輻射力日益強大。詩意融入城市各個角落,作家講座、閱讀分享、詩歌朗誦等形式多樣的文學活動,成為上海市民的日常文化生活選項。許旸

來源: 文彙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