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唐朝皇族庶子為何沒有皇位繼承權?

小妾所生的子女不光是隻能喊生母為阿姨,這些庶子庶女卑微的地位同樣還展現在其他方面。

揚州海陵縣丞張觀有兩個兒子,長子為庶子,次子為嫡子,在張觀的墓志中,嫡子的排名卻在庶子之前,可見在宗法制度下,長幼有序也不得不讓位于嫡庶的尊卑之别。

唐朝皇族庶子為何沒有皇位繼承權?

唐初有位大臣名叫丘行恭,曾跟随唐太宗先後滅掉薛舉、劉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割據勢力,立下了赫赫戰功,但就因為和嫡兄搶着安葬父親的小妾,也就是自己的生母,丘行恭被法司彈劾并受到了除名這樣嚴重的懲罰。

庶子沒資格安葬自己的生母已經是有違人倫了,對于庶子來說,最糟糕的事情可能是他們的繼承權都被剝奪了。雖然唐律中有過規定:“無嫡子及有罪疾,立嫡孫;無嫡孫,以次立嫡子同母弟;無母弟,立庶子;無庶子,立嫡孫同母弟;無母弟,立庶孫。”即在沒有嫡子的情況是可以立庶子為嗣子的,隻可惜事實遠非如此。

撫州刺史皇甫炜先後娶了中書令白敏中的兩個女兒為妻,奈何兩位白夫人都是早早謝世,皇甫炜膝下僅有一個庶子,但最後承襲皇甫炜這支香火的并不是這個庶子,而是皇甫炜的侄子。這個典型現象說明了如果貴族男子沒有嫡子,甯可讓侄子來繼嗣也不願讓庶子繼承香火,可見小妾生的兒子地位之低下,竟然連侄子都比不上。

唐朝皇族庶子為何沒有皇位繼承權?

而且這種不把庶子當嗣子的情況顯然并非個例。像皇甫炜至少還能有侄子繼嗣,而監察禦史唐思禮連娶三個妻子都早逝,庶子雖然有兩個,但唐思禮并沒有從兩個庶子中挑選一個當作嗣子,其墓志上徑直寫了“無嗣”二字。雖然這些例子并不代表所有的貴族都會無視庶子的繼承權,但庶子的地位之低下,由此可見一斑。

身處如此泯滅人性的制度之下,地位卑微的小妾生不能主持家事,死不能與丈夫合葬;庶子對自己的生母是生不能稱呼其為母,死不能為之安葬,更無權繼承家業。

這種嫡庶有别的制度固然可以解決權力、财産的繼承等問題,但對于人倫天性卻是嚴重的挑戰

。如果庶子孝順,和生母感情深厚,這對母子來說都是莫大的折磨;如果庶子性情比較涼薄,不屑承認自己的生母,那對生母本身更是莫大的傷害。

唐朝皇族庶子為何沒有皇位繼承權?

通觀唐朝嫡庶有别、尊卑等級森嚴的婚姻制度,也就無怪乎白居易要在《井底引銀瓶》的開頭直截了當地告訴大家自己作此詩的目的就是為了“止淫奔”,試圖勸阻情窦初開的少女們,勿要一時為愛沖動,“為君一日恩,誤妾百年身”。畢竟對于慣于風月的貴族男子來說,挑戰了封建禮教制度,最多隻當添了一場風流韻事,而對于封建社會中的弱勢女子而言,一步踏錯,面臨的隻會是一朝為妾,最終累及子女的不堪境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