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傳》裡英雄衆多,人物特點與性格明顯,諸如梁山一百單八将,故而書本在演繹他們各自的故事時,成功将讀者吸引成英雄們的擁趸。如果說,梁山英雄裡被罵得最多的,或者說最不喜歡的人是誰?筆者悔昔想大部分人會異口同聲的說是宋江,因為梁山被招安是他一手導演和促成的,招安前,梁山可謂鼎盛,兄弟有酒有肉,盡顯英雄氣概,招安後,梁山勢力頹敗,甚至走向了失敗。梁山起義,可謂:成也宋江、敗也宋江,簡單的說,宋江讓梁山走向了鼎盛,又是宋江讓梁山走向了滅亡,故而都不喜歡宋江。

梁山英雄人物形象影視劇照(圖)
宋江的個人魅力,悔昔認為忠義是站得住腳的,而相比宋江,吳用,人格魅力可就差了不是一兩個檔次了,可謂忠義全無。為了自己的目的和出路,他不惜背棄晁蓋晁天王而轉投宋江,忘卻當初上梁山時與晁蓋結義的誓言,在招安之事情上,他站隊于宋江,說實話,晁蓋最終會走下失敗,很大程度上與其“背叛”脫不了幹系,此舉實為不義之舉。
另外,吳用最大的诟病還不在于此,而在與其骨子裡沒有底線。什麼底線?就是不忠于國,說白了有叛國之嫌。這可不是悔昔亂說,書中可是有事實為證的。在《水浒傳》“第八十五回宋公明夜度益津關 吳學究智取文安縣”中講道,這梁山大軍奪取了霸州城,使得遼國上下大為震驚,慌張不已。為了化解危機,遼國準備以誘人的條件招降宋江等梁山軍隊,因為他們知道,北宋腐敗,奸佞之臣當道,宋江等梁山軍隊在宋朝不受待見:除宋江、盧俊義外其餘人皆是白身(與老百姓一樣,沒有官職)。而遼國開除的條件是:“封宋江為鎮國大将軍,總領遼兵大元帥,賜與金一提,銀一秤,權當信物。教把衆頭目的姓名都抄将來,盡數封他官爵。”
鎮國大将軍,總領遼兵大元帥,其餘兄弟一一封官,如此條件不可不謂誘人,可宋江卻嗤之以鼻,斷然拒絕,可是有一人卻被誘惑到了,在誘惑的條件下其生叛國之心,而且妄圖勸說宋江棄宋投遼,此人非是别人,正是吳用。
宋江在接待了遼國使臣後,請吳用出來商議(吳用在帳後聽的一清二楚),請教其看法,吳用長歎一聲,低首不說話,陷入沉思之狀。宋江看到吳用歎氣,便問他為什麼歎氣啊,吳用便将心裡之話對宋江說了出來,原話如此:“我尋思起來,隻是兄長以忠義為主,小弟不敢多言。我想歐陽侍郎所說這一席話,端的是有理。今宋朝天子,至聖至明,果被蔡京、童貫、高俅、楊四個奸臣專權,主上聽信。縱日後有成功,必無升賞。我等三番招安,兄長為尊,隻得個先鋒虛職。若論我小子愚意,棄宋從遼,豈不為勝,隻是負了兄長忠義之心。”
吳用的話夠明白了,簡單的說就是:“大哥(宋江),為了前程,我們還是投靠遼國吧!”吳用,為了自己的前程,他主動勸說讓宋江投靠遼國,做一個叛國之人。對于吳用如此想法,宋江很快就進行了指責,他對吳用說:“軍師差矣!若從遼國,此事切不可提。縱使宋朝負我,我忠心不負宋朝。久後縱無功賞,也得青史上留名。若背正順逆,天不容恕!吾輩當盡忠報國,死而後已。”吳用就此打消了叛國的念頭。吳用盡管最終沒有走向叛國的行徑,那是因為做主的是宋江,若是他的話,恐怕,叛國之舉已然成為現實。吳用勸說宋江叛國之舉止實乃不忠也,而且是大不忠也。
綜上所述,吳用,不可不謂是個不忠不義之人,此罵名,背負的實至名歸也。故而,相比衆人不喜宋江,筆者悔昔更不齒吳用也!
悔昔言語道:正是:梁山首慧智多星,神機妙算堪稱仙,可惜為人待商榷,不忠不義非人行!(文:潘悔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