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原本争位形勢一片大好的豪格,為何最終隻落得一個悲劇式的結局?

皇太極的長子豪格,雖然他的出身并不高貴,但是在他的權勢和地位,卻是皇太極所有兒子中最為顯赫的。

豪格,皇太極的長子,生母是皇太極的繼福晉烏拉那拉氏。

烏拉那拉氏是在皇太極的結發妻子、同時也是努爾哈赤時期“五大臣”之一的額亦都的女兒鈕祜祿氏去世後,成為皇太極的正室福晉,後來的孝端文皇後哲哲,此時還是皇太極的側福晉。

但是天命八年(1623年),烏拉那拉氏乘坐轎子進入努爾哈赤的王宮之中,在遇見貝勒阿濟格的時候,沒有下轎行禮,這種傲慢無禮的行為讓努爾哈赤勃然大怒,勒令皇太極與烏拉那拉氏離婚。之後,便沒有了對烏拉那拉氏的史料記載,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哲哲才被扶正,成為皇太極的正室福晉,在皇太極登基後金大汗後,成為大福晉,以及後來的中宮皇後。

原本争位形勢一片大好的豪格,為何最終隻落得一個悲劇式的結局?

是以,論出身,豪格并不高貴,甚至這也成為了豪格的一大劣勢,但是豪格作為皇太極的長子,有着一個巨大的優勢,就是他的年齡。

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皇太極去世的時候,豪格已經34歲了,當時還在世的皇太極子嗣中,年齡最長的是時年16歲的葉布舒,豪格足足長他18歲,更不用此時隻有5歲的福臨和2歲的博穆博果爾了。

也正是因為年齡上的優勢,讓豪格早在努爾哈赤時期就開始上陣殺敵,建功立業。皇太極登基後,他更是跟随皇太極南征北戰,在對蒙古、明朝以及北韓的一系列戰鬥中,屢立戰功,在皇太極改元稱帝後,被奉為和碩肅親王,位列“四大親王”之一,還主管戶部,與自己的叔伯們平起平坐。

與此同時,豪格還是正藍旗的旗主,手中有着一定數量的兵權,這些都是皇太極的其他子嗣所沒有的。

由此可見,盡管按照“子以母貴”的傳統,皇太極去世時,他的所有子嗣中,出身最高貴的是麟趾宮貴妃娜木鐘所生的博穆博果爾,之後是永福宮莊妃布木布泰、也就是後來的孝莊太後所生的福臨,但是從權勢和地位上來說,豪格卻是皇太極子嗣中最具有競争實力的。

原本争位形勢一片大好的豪格,為何最終隻落得一個悲劇式的結局?

在一片大好的形勢下,豪格的一句“福小德薄”讓其痛失皇位。

崇德八年(1643年)九月二十一日,皇太極驟然崩逝,由于此前皇太極沒有就繼位人的問題做出任何安排,因而依照努爾哈赤時期所确立的“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的制度,由八旗旗主推舉産生新任皇帝。

而皇位的競争也就首先在皇太極的長子豪格以及皇太極的弟弟多爾衮之間展開了。

論背後支援的勢力,兩人可以說是旗鼓相當。

豪格除了自己掌管的正藍旗的支援,皇太極親領的正黃旗和鑲黃旗也站在了豪格一遍,并且索尼、鳌拜、圖賴、圖爾格、拜音圖、何洛會、譚泰、冷僧機等兩黃旗進階将領更是結成八拜之交,全力擁護豪格繼位。

多爾衮這面有着自己的哥哥阿濟格以及弟弟多铎的支援,兄弟齊心,并且兄弟手中更是擁有八旗中實力強大的正白旗和鑲白旗,實力與支援豪格的兩黃旗與正藍旗不相上下。

就在豪格與多爾衮僵持不下的時候,手握兩紅旗的禮親王代善和統領鑲藍旗的鄭親王濟爾哈朗表示支援豪格,這就使得豪格已經獲得了幾乎是“壓倒性”的優勢。

此時的豪格已經獲得了八旗之中六個旗的支援,看似已經是穩操勝券,謙虛一下也是人之常情,于是豪格說了一句:

“我福小德薄,焉能堪當此任。”

誰知就是這樣一句謙讓,鑄就了豪格一生最大的失誤和遺憾。

原本已經逐漸清晰明朗的局勢再度出現了波動,阿濟格和多铎再度反撲豪格,代善也憤而準備離場。以索尼、鳌拜等為首的兩黃旗的将領此時已經包圍的宮殿,說出了

“我等食帝食,衣帝衣,帝制于我,恩比天高。若不立皇子,我等願從先帝與地下”

這樣的話語,大有破釜沉舟之意,而兩白旗的軍隊也在隐隐在城内外進行部署和調動,一場内部的火并即将發生。

原本争位形勢一片大好的豪格,為何最終隻落得一個悲劇式的結局?

就在這個時候,鄭親王濟爾哈朗站了出來,提出了不立豪格與多爾衮,擁立皇太極第九個兒子為福臨的新方案,得到了代善和多爾衮的贊同,無奈之下的豪格也隻得同意了自己的弟弟福臨繼任皇位,這就是後來的順治皇帝。

正是由于性格上的軟弱與猶豫,并且缺乏當然不讓的果敢,最終讓豪格痛失皇位。事後,就連多铎都曾“諷刺”豪格說:

“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初議立爾為君,因王性柔,力不勝衆,議遂寝。”

原本争位形勢一片大好的豪格,為何最終隻落得一個悲劇式的結局?

痛失皇位後,豪格也就此開始了他悲劇式的結局。

順治元年(1644年),豪格被人告發惡語中傷多爾衮,而出賣豪格的人正是一年前堅定支援他角逐皇位的何洛會,豪格也被判處了死刑。正當豪格也準備慷慨赴死的時候,六歲的順治皇帝福臨站了出來,連哭帶鬧的救下了豪格,最終豪格被議罪削爵,總算是保全了性命。

在這之後,豪格又帶兵入川,平定張獻忠的大西政權,更是親手射殺了張獻忠,立下了不世之功。捷報傳至京師,順治皇帝更是親自下诏嘉獎豪格。

然而,此時已經大權在握的多爾衮怎會放過豪格。

順治五年(1648年)二月,豪格回京後不久就以隐瞞其部将冒功、起用罪人之弟的罪名被下獄,并于順治五年(1648年)四月死于獄中,年僅三十九歲。豪格死後,他的福晉們也被多爾衮兄弟霸占,同時自己統領的正藍旗也被多爾衮搶奪。

原本争位形勢一片大好的豪格,為何最終隻落得一個悲劇式的結局?

豪格悲劇式的結局,可以說是多方面共同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首先,豪格缺乏真正的堅實的支援力量。

不同于多爾衮的兄弟齊心,兩白旗鼎力支援,豪格這面除了他掌管的正藍旗,其他的支援力量可以說都是“别有用心”。

兩黃旗支援豪格,為的就是保住他們自己的位置。畢竟,滿洲人以黃色位尊,當年皇太極上台後,就将自己統領的兩白旗與多爾衮兄弟統領的兩黃旗進行了“黃白互換”,如果真的是多爾衮繼位,真的有可能再進行一次“黃白互換”,這是兩黃旗所不想看到的。

鄭親王濟爾哈朗和禮親王代善支援豪格,一方面是處于自己的利益考慮,另一方面則是為了尊崇“父死子繼”的傳統,維系朝堂的穩定。

是以,一旦有其他皇太極的子嗣能夠繼承皇位,那麼豪格被抛棄也就成為了必然,而後何洛會等人的叛變,對豪格倒打一耙正是說明了這一點。

原本争位形勢一片大好的豪格,為何最終隻落得一個悲劇式的結局?

其次,就是豪格個人的能力與計謀相較于多爾衮,可以說是差距明顯。

盡管豪格也非常的聰明且富有能力,但是多爾衮能被成為睿親王,一個“睿”足可見其的智慧。特别是豪格一路走來,有着皇太極的庇護,可以說有了今天的權勢地位,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而多爾衮面臨這是年紀輕輕就父母雙亡,除了三兄弟便是無依無靠的局面,如今的成就完全是靠他自己拼搏而來,這是豪格遠不能比拟的。

而這也最終導緻了豪格在與多爾衮的對抗中,時時處于下風,最終還被多爾衮活活整死。

原本争位形勢一片大好的豪格,為何最終隻落得一個悲劇式的結局?

再次,就是豪格自身的性格問題。

前文中也說到了,豪格缺乏當仁不讓的果敢,而這也是伴随他一生的性格弱點。而這份性格弱點的養成與他的生母、嶽母和結發妻子密切相關。

他原本有着高貴的出身,因為母親的問題而沒有了身份的上的優勢;他的嶽母、同時也是自己姑母的莽古濟因為與皇太極交惡,進而被皇太極淩遲處死;而豪格為了平息皇太極的怒火,不惜殺掉自己的結發妻子、同時也是莽古濟的女兒。

也正是因為這些事情的發生,使得豪格有着不少的“污點”,這也讓豪格在面對多爾衮以及其他滿洲貴族時,缺乏自信,而“福小德薄”也成為了他的真實寫照。

也正是因為這些内外界因素的共同作用,最終導緻了豪格無法染指大清皇帝的寶座,也造就了他悲劇式的命運。

原本争位形勢一片大好的豪格,為何最終隻落得一個悲劇式的結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