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京城保衛戰:為大明續命200年,救國功臣卻死于皇位之争

紹興十年,公元1140年,有一個男人在軍帳中冷冷的看着桌上擺着的十一道“金字牌”,他知道留給他的時間不多了,可是完顔兀術的金兵已是強弩之末,隻要一擊就可以迎回太上皇,一洗靖康之難的奇恥大辱。這時,趙構的第十二道“金字牌”送來,指令他放棄之前所有的努力,立即班師回朝。他明白此一去再也不能北擊金兵,他明白此一去再也不能重踏北方被侵占的山河。可是他毅然決然地服從了皇帝的指令,以死捍衛自己的忠貞。那個人就是抗金名将——嶽飛。如果嶽飛得知在百年後的大明,有一個和他一樣的志士捍衛了中華的尊嚴,他在九泉之下,應該會露出欣慰的笑容吧。

京城保衛戰:為大明續命200年,救國功臣卻死于皇位之争

(嶽飛)

土木兵敗

公元1449年,正統十四年8月14日這是大明王朝最為黑暗的一天,20萬大軍灰飛煙滅,成國公張鋪、兵部尚書邝埜等盡數戰死,三大營精銳部隊遭到摧毀性的打擊。更可怕的是,大明王朝的最高統治者,明英宗朱祁鎮被瓦剌生擒。自此一役,大明王朝不僅元氣大傷,連王朝的尊嚴也丢盡了。

噩耗傳到當時被英宗抽調主幹力量的京師,可謂是人心惶惶、亂作一團。大明根基崩塌、國将不國的傳言在民間飛速傳播。更有甚者,京城的大地主舉家南遷。朝堂之上更是遷都、禦敵各分兩派喋喋不休,再加之王振餘黨勢力盤根錯節。瓦剌部在土木堡大勝後,更加肆意妄為,連克大明北部重鎮,意欲改朝換代,重振大元朝雄風。

京城保衛戰:為大明續命200年,救國功臣卻死于皇位之争

(土木堡之敗)

如此内憂外患,眼看着國将傾覆。皇太後率先穩住動蕩的局面。

時年八月十八日,皇太後命英宗異母同胞郕王朱祁钰監國,此舉暫穩局面。知道那個人的出現大明王朝才重歸正規。

叩關皇帝

京城保衛戰:為大明續命200年,救國功臣卻死于皇位之争

(也先生擒明英宗)

可惜,如此一勞永逸的奸計并未得逞。

當也先放出英宗向邊關的将士喊話時,這一荒唐的消息就被八百裡加急傳到了北京。當時,朱祁钰剛剛任命為監國王爺,朝廷上看似暫時穩定,暗地裡波濤洶湧。三股勢力充斥着朝野上下,以錦衣衛、宦官為首的王振一黨企圖複興;力薦遷都應天、放棄北京的新一代勢力保守派徐珵;還有主戰派,一幫老臣,以兵部侍郎于謙、内閣學士陳循等為首,誓死捍衛京師。

那位可與嶽飛平起平坐的人正是于謙。于謙早期批判造反的朱高煦就在朝堂上聲名鵲起,更是得到了宣宗皇帝朱瞻基的青睐。可是好景不長,朱瞻基駕崩,年輕的朱祁鎮繼位後聽信宦官王振的奸佞之言。将與王振一黨作對的于謙下獄,後來在文官集團的争取下,改為外放。坎坷的人生造就救國的英雄。于謙因其能力突出,數次被提拔,在英宗出征前被提拔為兵部侍郎。正是這位小小的侍郎說服了皇太後,使皇太後在巨大的危機面前選擇了正确的道路。

南遷?

時年八月十八日,在監國王爺朱祁钰的主持下。朝堂之上開始了對大明王朝國運走向的一次重要讨論。

與會人員主要有猶豫不決的郕王朱祁钰;

主遷都一派侍講徐珵等一衆大臣;

誓死捍衛京城的吏部尚書王直、兵部侍郎于謙等主戰派。

郕王問策,徐珵進言:“星象有變,宜南遷避禍。”

京城保衛戰:為大明續命200年,救國功臣卻死于皇位之争

(于謙)

此番言論,如空谷足音振奮衆人,朝中大臣和郕王漸漸的冷靜下來,認定于謙堅守京師的可行性。朝中确立了主戰方略,當即任命于謙為總負責人。于謙是以官至兵部尚書。

而此刻的徐珵羞愧難當,默默的退出大殿,仿佛他的名字已經和屈辱、懦弱挂上了鈎。他成了于謙的陰暗面,從此世人想起那個英勇無比的民族英雄于謙,就會想起膽小如鼠的文官敗類徐珵。命運的指針悄悄旋轉,兩人的命運走到了岔路口,一個選擇,兩個人生。

在确定完主站的方略後,于謙着手清楚王振閹黨。

二十三日,在朝堂之上,衆臣開始回憶土木堡之變的慘痛教訓。悉數大明王朝國力直線下滑,已造成今日危機。更是把罪名全部推到世人唾棄的王振大太監的身上。誓要抄王振全家,剿滅王振餘黨,以平民憤。當時王振一黨的馬順怒斥群臣,結果遭到了激動的給事中書王竑的當場暴擊,群臣更是激動的上手就打,怒不可遏。一時間朝堂之上亂作一團,朱祁钰哪能見過士大夫打群架的壯闊場面,頓時吓呆了。吏部尚書王直正要出一份力時,被冷靜的于謙攔下。于謙啟奏郕王恕諸臣無罪後,事态才漸漸平靜下來。

王直則感歎到:”國家正賴公耳。今曰雖百王直何能為!”

京城保衛戰:為大明續命200年,救國功臣卻死于皇位之争

(大明錦衣衛)

飽經滄桑的于謙以一句話拯救了滿朝文武的身家性命,從此,于謙得到了衆人的信服。也是因為這件事,使得于謙在保衛戰的前期工作做的順風順水。

換帝

古語雲:三軍不可一日無将,國家不可一日無君。為了穩定京城百姓的民心,更為了打破也先叩關皇帝的陰謀。于謙走上了一條明知不可為,卻不得不為之的道路。

京城保衛戰:為大明續命200年,救國功臣卻死于皇位之争

(朱祁钰登基)

于謙怎能不知他已經走上了不歸路,但是為了社稷與漢人的江山,他決定以身試險。其實正如他詩中的答案一樣: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這個男人,值得與嶽飛齊名!

出擊!

于謙是知人善用的,是寬容的。

石亨,一個土木堡之變的敗軍之将。丢下英宗皇帝單騎逃回京師,理應入獄。可是,于謙卻說服衆人原諒了他。

天下沒有常勝将軍,

是于謙給了這個本應遭人唾棄的逃兵一個機會,知恥後勇的石亨确實不負衆望。但是,他卻沒有給于謙一個生的機會。

升米恩鬥米仇

,石亨必将遭人唾棄。

在代宗的支援下,于謙開始了與瓦剌短兵相接的準備工作:

首先提拔了石亨等一衆将領,并急速從各地調來兵力,日夜建造軍械,武裝士兵:

京城保衛戰:為大明續命200年,救國功臣卻死于皇位之争

(京師九門方位及作用)

在後勤保障方面,于謙更是小心謹慎,派遣重兵從通州運糧,保障了糧食儲備。同時加緊制造铠甲,并從南京調運,甚至想到了從土木堡戰場收集武器裝備。

并且發動群衆,獎賞修築城牆、刺探瓦剌敵情的群衆白銀,幾乎調動了京城所有的有生力量。

在于謙和衆人的努力下,明軍由不足10萬迅速擴充到22萬,在數量上開始超過瓦剌騎兵,戰争的天平開始傾斜。

正統十四年十月初一,瓦剌部攜英宗南下,一舉擊破居庸關。瓦剌親率主力騎兵三萬,意圖直取京師。覆滅大明王朝。

同月九日,在漢奸甯喜太監的幫助下,也先連克紫荊關、易州、良鄉、盧溝橋等地。

于十一日抵達北京城下。面對不可一世的也先精銳部隊。石亨提出集中兵力,依托九門,固守京城。于謙堅守打擊也先士氣,背城決戰的方略,分兵九門,設伏德勝門,以戰為守,于瓦剌精銳在城下決一死戰。

當日,于謙擊敗也先先鋒部隊,奪回被俘的千餘人。同時,夜襲瓦剌,疲敝敵軍。

十二日,也先攜英宗于德勝門外,企圖迫使明軍束手就擒。于謙一方面派人聯系英宗,另一方面,鼓舞三軍,必生食瓦剌血肉。

十三日,于謙于德勝門于石亨設伏。神機營更是射殺也先之弟孛羅,平章卯那孩也葬身于炮火中。也先不甘失敗,轉襲西直門,後被于謙援軍擊敗。

十四日,也先攻彰義門,因為太監搶功,導緻明軍一路退敗。後來,在百姓的石頭塊支援下,也先踉跄逃脫。

戰火蔓延已有四日,京城久攻不下。擅長閃電戰的瓦剌人唯恐大明援軍支援。也先下令于十五日由紫荊關退出戰場。于謙得知也先敗退的消息,指令石亨炮擊也先部,重創也先一萬精銳騎兵。後範廣于固安打敗也先殘軍;石亨大破也先于清風店。

十七日,也先退至關外。

二十日,瓦剌大将脫脫不花單獨遣使朝貢,以求議和。

京城保衛戰以大明王朝完勝告終。

京城保衛戰的勝利是大明王朝面臨傾覆時君臣民一心的結果。此次事件,彰顯了大明王朝誓死不退的傲骨,也湧現了于謙等民族英雄。正是有了如此忠肝義膽、有勇有謀的民族楷模。中華民族才能曆經千年而依舊熠熠生輝。

京城保衛戰是大明王朝重要的抉擇點,如果選擇後退,那麼恐怕不朝不盟的傲骨大明朝要想那時的南宋一樣,偏居一隅,樂此不疲。

英雄造就時事,于謙理應被後世歌頌。如果世道昏庸,那麼于謙便是大明王朝的一束光,一束救世之光。于謙辦成了百年前嶽飛沒有辦成的事,他理應成為民族之光。

參考資料

明官修——《明實錄》

清張廷玉——《明史》,中華書局

明于謙——《石灰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