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15 20:00
搜狐
/用戶端
/雲計算
本文解答了下面幾個問題:
VDI和IDV是什麼關系?
這倆技術概念都是怎麼發展起來的?
VOI又是什麼?
OpenStack怎麼做桌面雲?
IDV和OpenStack怎麼走到一起了?

話多,先上圖再慢慢說:
自從有了虛拟化,無盤工作站、遠端終端服務就漸漸進了IT曆史課本,唯有IDV和VDI的PK仍在跌宕起伏
衆所周知,桌面雲一直是個深入民間,為CIO/HelpDesk們喜聞樂見的事物,它不像伺服器虛拟化那樣,被大象無形地養在深宮裡,從IaaS到PaaS再到SaaS,從虛拟機到容器不斷疊代進化,最後被肢解得ServerLess了。桌面雲市場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吆喝聲此起彼伏,VDI、IDV颠過來倒過去地念叨,直到舌頭打結。雖說名字起得像是兄弟倆照鏡子,但是VDI和IDV卻打娘胎裡出來就互相看不上眼,動不動就對決、PK、相撲,從牆外扭打到了牆内。
VDI和IDV到底結了什麼梁子?可以拿“聯邦”和“邦聯”這對名詞來比較一下,“聯邦”和“邦聯”也是兄弟倆照鏡子的關系。邦聯是啥?按照維基百科的解釋,邦聯制是一個由若幹獨立國家組成的松散國家聯盟,而常聽到的“聯邦”則是要求成員機關把大量權力讓渡給中央政府,加強中央統一管理能力。
VDI和IDV的本質差別是桌面作業系統實體的運作位置在哪裡,前者是集中在資料中心的伺服器上,後者是分布在各個用戶端本地。VDI就有點像聯邦的意思,更加關注高度中央集權的管理政策,将所有的桌面以虛拟化的形式集中部署在資料中心伺服器上,而IDV則有“邦聯”的背景,讓桌面在每個實體用戶端上獨立運作,中央伺服器隻做基礎鏡像(Golden
Image)的制作與分發,以及使用者配置、應用安裝等上層務虛化的管理,論特色是各有千秋,CIO們時常要在這兩者之間做兩難的抉擇,其實這是對桌面電腦管理政策的選擇。
VDI和IDV的曆史來源可以上溯到上個世紀的1995年,那時候的Windows桌面本身還不支援多使用者,微軟讓Citrix為它做了WinFrame,用來支援多個使用者賬号同時遠端登入到WindowsNT上,這樣每個使用者可以擺出一副正在用着私人電腦的模樣,這就是RDS(遠端桌面服務)的概念了,但這顯然不是長久之計,多使用者在共享的還是同一台實體伺服器,互相之間幹擾太多,想多耗點資源、删個檔案、關個機都得看别人心情。
在WinFrame的開發過程中,Citrix悄悄積累了大量的Windows遠端桌面協定優化經驗成果,ICA(Independent
Computing
Architecture)協定就是在這時候發端的,這個協定用來向用戶端傳輸WinFrame伺服器的桌面内容,此後ICA協定作為Citrix遠端桌面傳遞産品的核心技術不斷成熟和完善。ICA的設計理念其實與Unix/Linux上的X
Window系統有很多相近的地方,例如它使得伺服器能夠對用戶端輸入進行響應和回報,還提供了大量方法用于從伺服器向用戶端傳送圖像資料及其他媒體資料。
後來随着虛拟化技術的發展,Hypervisor有了裸機版,不用裝在其它作業系統上了,性能得到大幅度改善,通過Hypervisor在同一台實體機上可以成功虛拟出多台具備實用價值的電腦桌面。于是Citrix看到了新的機會,決定把WinFrame留給微軟當做Windows伺服器中自帶的終端服務(Terminal
Service),然後挾着ICA桌面協定的餘威轉向桌面虛拟化,掀起了VDI的第一波浪潮,在這次浪潮中湧現了如雷貫耳的兩大VDI産品:Citrix
XenDesktop和Vmware View,Vmware還拉了一群夥伴們組織起了虛拟桌面聯盟,VDI的名字就這麼來的:Virtual
Desktop Infrastructure。
第一代VDI讓大規模的虛拟桌面得以高度集中化的管理,讓每個人的電腦運作在自己看不到的地方,桌面管理者終于足不出戶、輕點滑鼠地修電腦了,什麼裝機、更新、恢複的瑣碎雜事都開始跟喝咖啡一起進行了,使用者随處走動、出差辦公時,隻要看到有個終端,撲上去就能用起自己熟悉的桌面了。
眼看着VDI成了氣候,大量的電腦桌面被Hypervisor集中運作到了少量的幾台伺服器上,直接後果便是影響了CPU廠商們的銷售業績,于是大佬Intel拍案而起,迎上去攔腰抱住第一代VDI的幾個軟肋:遠端桌面協定優化力度不夠導緻的使用者體驗不好,管理中心系統複雜度高,管理成本高,還不支援離線模式等等,提出了IDV的架構思路,該架構主要有三個特點:集中管理+本地執行、鏡像分層技術、帶外模式的裝置管理。
其中最核心的就是第一條,把桌面從伺服器趕回到用戶端上,照舊用着用戶端的本地硬體。看上去是複辟了,但是它與傳統PC還是有不同之處,IDV在桌面與硬體之間加了一層裸機虛拟化,這樣就可以友善地進行鏡像的集中分發和硬體裝置的帶外管理。同時由于桌面運作在用戶端上,IDV對集中管理的伺服器要求自然就不那麼高了,這也是IDV能夠号稱用一台伺服器帶動數千台桌面的原因,其實這個數字和VDI根本沒有可比性,因為兩者不是一碼事,在伺服器上管理桌面和運作桌面,兩字之差,謬以千裡。
但是Intel的IDV架構并不完全是逆技術潮流而動,它的是拉着Citrix一起做的,Citrix利用自己的裸機版Hypervisor
Xen,外加Intel vPro
CPU晶片的IntelVT-d等硬體輔助虛拟化技術,趁勢推出了XenClient産品,與原有的XenDesktop/XenApp構成了全套解決方案,後來Citrix又收購了Virtual
Computer公司的NxTop,進一步站穩了IDV陣腳。巨頭VmWare随即也拉上了Mirage對實體桌面進行了管理,開了IDV的光,微軟持續改進RDP,也推出了自己的HyperV。另外出現在IntelIDV陣容中的還有一個貌不驚人的小公司MokaFive,它的IDV産品在2013年被國内的聯想拿來用了。IDV這個名詞還被包裝成了VOI,形成了概念誤導,有人把VOI了解成是一種無盤工作站技術,其實是被繞暈了。
由此可以看出,IDV架構是硬體廠商試圖挽回處理器銷量而提出的桌面管理方案,它能夠填充VDI産品方案中的諸多缺陷,但是卻做不到對VDI取而代之,因為緊接着服務端虛拟化之後,更強大的一波浪潮來了,它就是雲計算,發生在2013年的技術圈頭等大事就是OpenStack社群終于在諸多開源雲計算項目的競賽中漂亮地勝出,這次又是Intel給力了。
雲計算讓VDI更上一層樓,從Desktop Virtualization變成了Desktop
Cloud,又稱為DaaS(Desktop-as-a-Service),雲給這片幹旱已久的桌面大草原帶來了彈性排程、資源池超分、按需配置設定、虛拟網絡、分布式存儲、高可用等等雨水氣息,它讓長期以來VmWare和Citrix兩大巨頭的籠罩下的桌面虛拟化市場終于打開了新局面。雲計算的核心理念與開源社群精神相輔相成,推動着OpenStack這樣的開源雲平台持續發展壯大,相對于長期演進出來的傳統高成本、超複雜的VDI産品,OpenStack
VDI從雲計算的嶄新理念出發,撥冗去繁,給VDI帶來了低成本的享受,并且作為一個具備完整解決方案的雲計算平台,OpenStack還為使用者從桌面雲起步,逐漸過渡到伺服器的雲化、企業應用的雲化以及未來的企業IT環境演化打開了一條前景廣闊的上雲之路。
回到本文開頭,IDV除了繼續和VDI扭打下去還能做些什麼?參考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規律,鬥争背後總是隐藏着統一,桌面到底是跑在用戶端還是跑在服務端上,都有其不可取代的緣由,IDV桌面由于其性能優勢和離線應用的特色,在OpenStack桌面雲中依然可以發揮最大化的作用。如今KVM早已完全融進Linux核心,成為裸金屬版的Hypervisor,利用它作為IDV的虛拟化層,在IDV主機上提供帶外管理接口,就可以和OpenStack實作對接,共享Glance鏡像,使用Cinder的塊裝置資源實作IDV主機外部的資料存儲功能,通過openvswitch實作與Neutron的虛拟網絡對接等等深度融合。
OpenStack中進行VDI與IDV的深度對接可以讓IDV在桌面雲的浪潮中也有自己的立身之地,它可以最大化地利用雲平台帶來的各種豐富資源,與VDI融合起來。VDI是倚天劍,機動彈性,極簡運維,IDV是屠龍刀,利刃出鞘,硬體體驗,還支援離線應用。天下大勢,分久必合,棋逢對手的VDI、IDV終能度盡劫波,相逢一笑,在桌面雲的整合下齊心合力,讓使用者不再徘徊在痛苦的抉擇中,如願赢得最符合自身需求的體驗。
欲知OpenStack如何實作将IDV納入雲中,且聽下回更詳細的技術分解。
作者介紹:
張文劍,南京機敏科技首席架構師,主攻OpenStack VDI,參與編寫中國開源雲聯盟桌面雲标準,主持機敏雲平台1.0、2.0版本的研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