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輸血的曆史

作者:是以夢想長安
輸血的曆史

任磊,戰略支援部隊特色醫學中心(原306醫院),輸血科

醫研部醫學科普中心 劉燕/崔彥 編輯

當今社會,輸血已經成為一種非常常見的臨床治療手段,輸血醫學也逐漸發展成為現代醫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患者依靠輸血技術獲得再生機會。然而,這與其他所有科學技術的發展史一樣,輸血技術從誕生到如今科學合理運用的過程中,也走過了許多的彎路,期間也發生了許多啼笑皆非的故事。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回顧一下輸血的曆史。

血液又被稱為生命之河,關于血液的種種故事與傳說可以上溯至史前時期,那時人類的原始祖先還住在洞穴之中,靠捕獵為生。他們不懂血液是什麼,但他們看到血液從獵物乃至自己身上的創口流出,生命也随着血液的流出而逐漸衰竭,生死之大使得紅色的血液蒙上了一層神秘與魔幻色彩,把血液當作崇拜對象或祭祀符号。在許多文化中,血液被認為不僅承載着生命與活力,甚至還可以決定個體的性格與命運。

人類曆史上究竟是誰第一次嘗試了輸血現在已經不得而知了。不過根據一些零星的史料記載,最早的治療性輸血的嘗試可能發生于1492年,教皇英諾森八世(Pope Innocent VIII)病重陷入昏迷,為了拯救這位曾在歐洲掀起大規模迫害女巫浪潮的教皇,醫生們建議為其輸血,妄圖獲得少年們的青春力量。三名10歲男孩成了最早的“捐血者”。因為缺乏循環系統的解剖學知識,醫生們隻能将血液由口注入教皇體内。當然,這并非真正的輸血,最終結果也是悲劇性的,男孩們死了,教皇的生命也未能挽回。這位臭名昭著的教皇也成為輸血史上的第一個注腳。

1616年,偉大的生理學家威廉·哈維(William Harvey)提出血液循環論:“血液不斷流動的動力,來源于心肌的收縮壓;脈搏的産生,是由于血管充血而擴張;兩心室間沒有什麼看不見的通道;人體的血液經心髒會流經全身和肺髒。”現在看來的常識,在當時卻絕對是劃時代的描述。哈維的理論不僅是輸血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推動了十七世紀的科學向前邁進一大步。

1665年,英國牛津的醫生理查德·羅爾完成了首例動物間輸血試驗。理查德抽出一隻小狗的部分血液,使其處于垂死狀态,然後通過放置輸血管,把另一隻大狗的血液輸入小狗體内。後來,小狗活過來了。然而這一成功的輸血實驗,在當時,并未引起人們的關注。在兩年後的1667年,羅爾用特制的管子将羊的頸動脈與人的肱動脈相連,把羊血輸給了人,并獲得成功。同一年,法國醫生丹尼斯成功複制了羅爾的人羊輸血實驗。這種危險操作的成功原因我們無從考究,但随後各種方式的動物血液輸入人體的試驗由于輸血反應劇烈,造成許多死亡後果之後,在1678年巴黎醫生協會禁止了輸血術。雖然如此,但這些嘗試依然為醫學事業打開新的一扇門。

輸血的曆史

時間來到十九世紀早期,很多孕婦因分娩時失血過多而死。産科大夫詹姆士·布倫德爾(James Blundell)不忍他的患者因産後大出血而死,他在了解了前輩的輸血試驗之後,他認為:早期的輸血事故很可能是因為輸了「畜生的血」,不應該在不同物種之間輸血,因為它們彼此之間相差甚遠。後來,他先是為一名生命垂危的胃癌病人,靜脈注射了400多毫升血液。輸血之後,病人感覺好多了。雖然兩天後病人還是死了,但這讓布倫德爾堅信輸血之法是可行的。1828年,他為一位産後出血的孕婦進行輸血,将孕婦的丈夫作為供血者,聯通丈夫手臂的動脈和妻子手臂的靜脈,把産婦從死亡線上拉回。之後的幾年中,他又給10位垂死的病人輸血,成功從死神手裡搶回了4人。這些臨床經驗很快就被《柳葉刀》進行了報道,獲得了廣泛關注,在布倫德爾的引領下,一大批輸血實踐機構得以成立,其中就有著名的愛丁堡皇家醫院,它日後将成為歐洲輸血技術标準化制訂的牽頭機構,同時也将是現代意義上世界第一家“血庫”的所在。

輸血的曆史

進入20世紀,輸血操作才在理論層面上獲得了進步。這一進步的核心就是血型的發現。1900 年,奧地利醫生卡爾·蘭德斯坦納發現了A、B、O三種血型。兩年之後,他的兩名學生又發現了AB型血。此後他又發現了MN血型、P血型和Rh血型,被後人譽為“血型之父”。蘭德斯坦納的這一研究成果找到了以往輸血失敗的主要原因,為安全輸血提供了理論指導。他也是以獲得了1930年的諾貝爾生理學獎,他的生日6月14日,則被設為了世界捐血者日。

輸血的曆史

1918 年,詹姆斯·格雷厄姆發現了抗凝劑——枸橼酸鈉,為儲存捐獻的血液做出了巨大貢獻。現代改進的抗凝劑,如枸橼酸葡萄糖、檸檬酸磷酸葡萄糖和枸橼酸鹽等,正是從這些早期的抗凝劑發展而來的。如果沒有這些物質,捐獻的血液很快會分層、凝固,變成一袋袋血豆腐。這些抗凝劑的發現和使用,成為輸血史上的重要突破。

1963年,美國醫生巴魯克·布隆伯格在澳洲土著人血液中發現一種抗原性物質,他把它起名叫Aa(澳洲抗原)。後來他發現了Aa與肝炎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經過研究,巴魯克及他的同僚們明确了:Aa實際上就是B肝病毒表面抗原。在60年代的美國,需要接受輸血治療的患者當中,有相當比例出現了肝炎。醫生們意識到,如果能夠采用适當的方法對血液進行篩查,就可大大減少輸血後肝炎的發生。于是,1972年,美國法律正式規定要對每一個血樣進行B肝病毒檢查,血液使用前會經過嚴格的品質檢查,血液捐獻的初步篩查試驗就這樣逐漸發展起來。從此,用血安全上到一個新的高度。

輸血的曆史

随着現代科學技術和輸血醫學領域的不斷飛速發展,輸血技術已經越發成熟,輸血也從全血發展為種類繁多的成分輸血。在享受輸血安全的同時,我們也應該牢記那些為了輸血發展而不斷嘗試的前輩,正是有了他們的堅持不懈、勇于探索,才有了我們現代的輸血醫學。

(配圖來源于網絡)